平屋面的排水一般做法详解

阅读: 评论:0

弹簧鞋>粘胶带
屋面排水一般采用墙外设檐沟和屋面本身坡两种办法来解决。
在外墙或女儿墙外作成檐沟,立面造型要受到一定约束,不 能完全实现。在女儿墙内的屋面板上做边沟,与屋面的梁、板有 矛盾,故意做成凹槽结构也有困难,房间内的空间也有影响,光 靠不太厚的保温(隔热)层也不可能,削减了保温(隔热)层也不 利,该边沟的保温(隔热)层也难保护;故意加厚坡层和保温 (隔热)层,像地下车库加厚垫层来设边沟也不合适
(见图1)
因此,有把屋面板由结构主坡,建筑做边坡来解决,但由于平 面不规则,变化较多,结构坡受到一些限制 ,也难以实现。
外,房间内的顶上板面不平,看起来不舒服。因此,全由建筑
口;-HU 口泗 瞅辭备褊?
M
坡较为简便灵活。这里讨论研究的问题也仅限于此。
—我魅双向呼叫
b佛帼
一.雨水口设置的一般原则
1.排放方式
屋面雨水分外排式、内排式或两者结合的混排式。为便于检修和减少渗漏,少占室内空间,设计时应尽量采用外排式,当大跨度外排有困难或建筑立面要求不能外排时,方采用内排式或混排式。
2.汇水面积计算
(1)屋面:屋面汇水面积按屋面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以雨水
立管© 10(为例,其排水量为19 (L/S)(即19X3.6=68.4m3/h)
(2)墙面:高层建筑的裙房、窗井及贴近高层建筑外墙的地下车库
的出入口坡道,除计算自身的面积外,还应将高出的侧墙面积按1/2折算成屋面汇水面积来进行计算。有几面高出屋面的侧墙时,通常只计算大的一面(或墙面最大投影面积)。
3.汇水面积小于150平方米的屋面不宜只设一个雨水口。在同一汇水区
域内,雨水立管不应小于两条,且负荷均匀(用檐沟排水,应在檐沟末端或山墙上设溢流口)。
4.雨水口或雨水管的间距应根据其排水能力、屋面和檐沟坡度等因素考虑决定,一般不宜大于24m。
5. 雨水管径不得小于100mm。
6.高低跨屋面的高处屋面汇水面积v 100平方米时,可排到低屋面
上。出水口的下面应设防护板,一般为C20的500X500^50混凝土板。汇水面积〉100平方米时,应直接与低处屋面的雨水管或雨水排放系统连接。
7.屋面变形缝应避免设计成平缝,采用高低缝时,低缝附近不应处于排水的下坡,更不应在雨水口附近。变形缝的屋面,应加设溢水口。路网
8.排水坡度
规范中规定,平屋面的排水坡度宜为2%〜3%,结构坡宜为3%,材料坡(即建筑坡)宜为2%,天沟(檐沟)纵向坡度不应小于0.3%。在设计实践中,权衡利弊,主坡作成2%,副坡(即边坡)作成0.5%较合适。
9.高层建筑中,由于雨水管中的空气和涡流等原因,致使低层处的阳台地漏溅水、冒水,故屋面和阳台的雨水管不宜合用。另外设有洗衣机的或拟改作厨房的阳台为达到雨水污水分流,两者的水管更不能合用。
二.坡方式
1.方形或长方形平屋面
方形或长方形的平屋面是常见的,问题的解决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
(1) 排向某一角的单一雨水口
①单坡式——一个斜面坡向雨水口
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柱体,截取一个斜截面,即可形成一个斜面的排水坡。如果按对角线坡,设雨水口处最低,其对角点最高,两点拉一直线,并设定其坡度,求出两点之间的高差,用比例法求出其他两点的高度,见图2。如果是正方形,其他两点同高,且是高低两点高差的一半。
如果按45°坡,原理同上,正方形的情况一样,但长方形的,则有点区别,见图3。先按正方形平面坡,求出正方形对角点的高差值,取其一半就为其他两点的高度值,再两长边作延线,交于长方形
其他两角点的垂线上,即成总的坡面。这两种坡方式经验算对比,后者总的坡度稍缓,体积稍小,坡也简单
图2一个坡面,按对角线坡—細(IS扮层——蚁县
b我能
图3 一个坡面,按45。坡
②双坡式一一两个斜面相交后坡向雨水口
一个方整的平面,一个方向作大坡(或称主坡),另一个方 向作小坡(或称副坡),两坡相交,便把雨水导向雨水口。见图 4。建模仿真
(2)排向两个或多个雨水口
一个屋面,为了避免雨水口被堵塞而排水不畅,以及根据汇 水面积的大小不同,一般都设两个或多个雨水口(过小的屋面例 外)。在设置位置时,应注意其汇水面积即雨水口的负荷要均匀 和便于排水。其排水原理,如前所述。但双坡式比较灵活,在复 杂的情况下也好解决,
而单坡式就受到一定限制,有些情况难实
现,见图5
水貂肉
图4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9:2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63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屋面   雨水   面积   排水   檐沟   汇水   坡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