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雷达通信系统综述

阅读: 评论:0

金属粉末涂料车载雷达通信系统综述
朱伏生
【摘 要】雷达通信一体化是同时具有目标探测和信息交互的系统,是近年来雷达和通信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车载雷达通信系统是其重要的应用之一.梳理了关于雷达通信系统研究的现状,介绍了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的评价指标、系统构成和波形设计方案,总结了雷达指标和通信指标的仿真性能研究成果,并分析了车载雷达通信系统用于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认为车载雷达通信系统既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频谱利用率,将会成为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从军事应用转向民用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
【期刊名称】《中兴通讯技术》
【年(卷),期】2018(024)003
【总页数】7页(P32-38)
【关键词】雷达通信系统;线性调频;正交频分多址(OFDM);扩频
【作 者】朱伏生
【作者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51805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N929.5
雷达通信的概念约在21世纪初被提出来[1-5]。雷达通信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则是为了适应未来高科技战争。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作为电子战平台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军事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这些系统都是各自纵向发展,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系统间的差距逐渐减少,于是系统间的横向一体化发展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即从横向上对现有系统进行融合,使其具备通用性和多功能性。如果能实现雷达通信一体化,不仅能够减少电子战平台的体积和电磁干扰,更可以大幅度提升战场的指挥效率。
虽然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由于用途的不同在工作方式、功能实现和信号特征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但从系统原理来看,雷达技术和通信技术都与电磁波在空间的发射和接收有关。从系统结构来看,两者的硬件系统都包括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和信号处理器等模块;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雷达由传统硬件器件实现的功能正在由数字信号处理来取代完成。同时,通信系统的载频也转移到微波领域,与传统雷达使用的频率处于同一数量级。因此,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从硬件结构实现到软件算法处理都正在趋同。
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的一体化首先是以共用相同的硬件平台为基础。最简单的是时分共享的方式,利用选通开关,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分时复用天线、发射机和接收机等硬件平台,但是这种方式下两个系统都不可能连续长时间地占用资源,否则就会影响另一个系统的性能;而本系统也由于工作时间有限而使得系统性能受限。另一种硬件平台共享的方式主要用于相控阵雷达,将二维阵列分成多个子阵,每个子阵独立工作,用于实现雷达或通信功能,但是由于子阵的功率受限,雷达和通信系统的性能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这种硬件共享、独立实现雷达和通信功能的一体化技术由于资源受限不仅对系统性能有影响,而且限制了系统效率的提升。因此,近年来雷达通信一体化的研究开始关注信号方面的融合,即在同一硬件平台上利用同一信号实现雷达和通信功能。
车载雷达通信系统利用车辆已经装载的毫米波雷达以及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车载雷达探测和车间通信功能,而且不会额外增加汽车的硬件模块,也不会因为通信功能的链路层劫持
wifi智能开关
引入而使得汽车的电磁环境更加复杂,既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频谱利用率。因此,车载雷达通信系统将会成为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从军事应用转向民用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
1 车载雷达通信系统的研究意义
车载雷达通信系统正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一方面,各国政府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升级,自动紧急刹车、前向碰撞告警、车道偏离告警等汽车安全技术不断被纳入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自动驾驶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更在“中国制造2025”中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目前业界采用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仅依靠搭载的摄像头、红外、激光雷达等各种车载传感器来为单车智能驾驶提供辅助。而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相比,车载雷达通信系统是在车载毫米波雷达系统上一体化实现现代通信技术,在实现雷达探测功能的同时建立车联网的通信连接,使汽车同时具备复杂环境感知、信息共享、智能化决策等功能,为智能驾驶提供最有效的保障。车载雷达通信系统不仅具有毫米波雷达的探测优势,即在车辆对周围环境感知的功能上具有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而且还可以通过车载雷达通信系统建立的车联网实现车辆自身及其周围环境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车辆可以获得超视距范围的环境认知,从而具有了“视觉+听觉”的能力。因此,车载雷达通信系统是支持智能驾驶和智慧交通最基础、最有效的手段。
并且,随着5G通信时代的来临,通信的频段已不限制于6 GHz以下,而是扩展到十几吉赫兹到几十吉赫兹的微波波段。车载雷达通信系统可使用全球统一的频谱,即24 GHz、77 GHz、79 GHz频段。这些频段与5G高频通信频段和微波通信频段接近。因此,基于雷达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同源性,通过研究车载雷达通信系统,不仅使得车车间通过车载雷达建立车通信联网成为可能,而且可以对5G高频通信技术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技术积累。
2 车载雷达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
2.1 雷达通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
雷达通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包括雷达指标和通信指标。通常雷达指标主要涉及雷达对目标的距离、速度、角度等各方面的测量要求,主要包括测量范围、测量精度、分辨率等指标。通信指标主要为信噪比、数据速率等,且通信功能的引入不能降低雷达的探测性能。
以下主要介绍雷达指标。
(1)距离
·雷达作用距离
雷达的作用距离可由雷达方程来得出,雷达方程将雷达的作用距离和雷达发射、接收、天线和环境等各因素联系起来,可以反映雷达各参数对雷达作用距离的影响程度。基本雷达方程为:
其中,Rmax是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Pt是雷达发射功率,Gt和Gr分别是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增益,σ是雷达截面积,Ssim是雷达接收机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
·测距范围
测距范围包括最小可测距离和最大单值测距范围。最小可测距离是指雷达能测量的最近目标距离。对于脉冲雷达来说,收发天线是共用的,在发射脉冲宽度τ的时间内,接收机无法接收目标回波,在发射脉冲结束后将天线收发开关转换到接收状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t0,接收机也不能接收目标回波。因此,雷达的最小可测距离为:
雷达的最大单值测距范围由脉冲重复周期Tm决定。为保证单值测距,通常应选取,其中 Rmax是被测目标的最大作用距离。当雷达重复频率不能满足单值测距的要求时,将产生距离模糊。
·
距离分辨率
距离分辨率通常是指同一方向上两个大小相同的点目标之间的最小可区分距离。对于简单的脉冲雷达信号,脉冲越窄,距离分辨力越好。对于复杂的脉冲压缩信号,决定距离分辨率的是雷达信号的有效带宽B,有效带宽越宽,距离分辨率越好。距离分辨率可表示为:
把震动开关开到最大·测距精度
测距精度是指雷达对被测目标距离测量的准确度,一般用均方根误差来表示。理论上,单个强散射点距离的最小均方根误差可以表示为:
其中,E/N0为信噪比。可以看出:雷达的测距精度与信号带宽和信噪比成反比。
(2)速度
根据多普勒频率,其中vr为径向速度,测速精度可以表示为:
速度分辨率为:
室外隔音墙
其中,τ是信号持续时间,正比于信号时宽。可以看出:测速精度和速度分辨率都与信号时宽成反比,而且信号波长越短,测速精度和速度分辨率越高。
(3)角度
角度的测量与天线孔径有关,若天线的半功率波束宽度为:
则方位角或俯仰角的测量精度可以表示为:
2.2 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的波形设计
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最大的挑战就是到合适的信号能同时完成信息的传递和雷达探测功能。雷达和通信的参数都跟信道特性有关,最主要的信道特性是多普勒频率和最大多径时延,并且由于回波经历了二倍的传播路径,因此这些特性对雷达的影响更大。除了信道的物理特性外,还有一些只针对雷达性能的限制,主要跟雷达的模糊函数有关。
传统雷达波形设计的目的是得到具有最优自相关特性的波形来保证雷达探测性能。雷达波形的选择要考虑3个性能因素:目标距离、多普勒和方位角。对于车载雷达来说,在交通密
集的区域,波形应能有效地对抗干扰和噪声。而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覆盖范围、时延、数据速率、系统容量等。通信波形的选择是要保证能对抗各种信道衰落以及多用户干扰从而正确地解调解码出通信信息。
模具抛光考虑到现有雷达的实现技术和现有的通信技术,车载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基于线性调频的雷达通信[4]、基于扩频的雷达通信[6-9]、基于OFDM雷达通信[10-11]。当然,这些技术还可进一步与多天线、波束赋形等技术结合起来[7]。
2.3 基于线性调频的雷达通信
基于线性调频的雷达通信主要分为2类:基于准正交波形叠加的方案[4-5]和基于单一波形的方案[11-13]。在单一波形方案中,又可分成2类:基于波形分离方案[9],[14]和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方案[6]。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4:18: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61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系统   距离   车载   技术   信号   实现   天线   波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