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线递进式润滑系统的主要特点:
(1) 区域化性能:即独立区域的操作与监控。
(2) 检查故障简明。
(3) 易于测定故障点。
(4) 易于维修替换阀块。
二、 使用和维护单线递进式润滑系统,请遵守以下原则:
(1) 系统的最高压力为25Mpa钢铁清洗剂>录入笔。
(2) 每循环排量:0.08-2.4ml/cyc。 (3) 每区域的润滑点数在3-256范围。
(4) 每区域采用主分配器、子分配器 等多级分油时,不宜超过三级以上分油设置。 (5) 通常采用大排量分配器(如:3000系列)作为主分配器,带动较小排量或小排量分配器(如:2000系列、1000系列), 或以2000系列为主分配器,带动1000系列作为子分配器。
(6) 设计组装成分配器时,应在进油口的首片之后,按工作片排量由大到小顺序排列。 同时机械循环指示杆或电器循环指示器,均应设置在最大排置的工作片上(即第一工作片位置)。
(7) 1000系列分配器中,从15T或15S起以上规格:2000系列分配器中,从20T或20S起以上规格,3000系列分配器中,从50T 或50S起以上规格,均可装置机械循环指示杆或电器循环指示器。
(8) 1000系列分配器工作片数量最少为3片,最多为8片。2000、3000系列分配器工作片数量最少为3片,最多为10片。
三、 系统设计步骤(以附表为例):
1. 了解现场工况,包括环境温度、振动、湿度、腐蚀、粉尘等。 按 设备上摩擦副 的类型、位置、数量及运动性质(固定、移动或转动)设计系统。
2. 煤仓疏松机摩擦副需油量的计算
对于润滑油润滑,每个摩擦副每小时需油量(cm3)=0.00254×摩擦面积A(cm2)。
对于润滑脂润滑,每个摩擦副每小时需脂量(cm3)=0.000635×摩擦面积A(cm2)。
对于循环润滑(润滑油),每个摩擦副每小时需油量(cm3)=0.1524×摩擦面积A(cm2)。
在工况恶劣(振动、高温、高速、粉尘、潮湿等)条件下,需油量可适当增加。 常见摩擦副摩擦面积A计算:
圆柱滑动轴承:A=3.14×轴承宽度×轴承孔径(cm2)
平面滑动轴承或导轨:A=轴承宽度×运动长度(cm2)
滚动轴承:A=轴径2×滑动体列数。
链条:A=3×大链轮直径×链轮宽度+(0.1×链轮中心距+大链轮半径+小链轮半径)×链轮宽度(cm2)
直齿圆柱齿轮:A=17.47×节径×齿轮宽度
大型齿轮:A=π2×节径×齿面宽度
蜗轮蜗杆:A=(蜗杆节径+蜗轮节径)×蜗杆啮合长度(cm2)
3. 子分配器设计:
子分配器的作用是将润滑油按所设计(即选定)的油量,分配给
各润滑点。 距离相近摩擦副的润滑,应由同一组子分配器给油。
a. 确定给油比
给油比是同一组分配器上各口给油量之比,以最小给量定为1。
b. 选择子分配器系数
在同一组分配器中,如果最大与最小给油比小于或等于8:1,则各给油比乘以0.16。 所得结果即为该点每循环需油量。
在同一组分配器中,如最大与最小给油比大于8:1,则各给油比乘以0.08。 所得结果即为该点每循环需油量。
c. 确定子分配器的各工作片规格
上述各给油比乘以分配器系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各润滑点所需的给油量。根据给油量则可选择最相近的工作片规格。
分配器规格,即表示它为双给油口时各口的给油量。即:
0.5T=0.08 cm3/cyc 10T=0.16 cm3/cyc
15T=0.24 cm3/cyc 20T=0.32 cm3/cyc
25T=0.40 cm3/cyc 30T=0.48 cm3/cyc
35T=0.56 cm3/cyc 50T=0.80 cm3/cyc
75T=1.20 cm3/cyc 100T=1.60 cm3/cyc
125T=2.00cm3/cyc 150T=2.40 cm3/cyc
工作片为单给油口时,给油量等于上述排量乘以2。 一般情况应优选用双给油口的工作片。 子分配器的压力等级,一般应根据给油口的背压情况,选择等于或小于主分配器的压力等级。
d. 联通器的选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给油比大于16:1。 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使用联通器将相邻的两个给油口联通,以满足大给油比的需要。
4. 主分配器设计
主分配器是将泵输出的润滑油按所设计(即选定)的油量,分配给各子分配器。 它的设计
方法类似于子分配器,只不过将每组子分配器看作是“润滑点”, 而把每组子分配器的总给油量看作是
“润滑点”的需油量即可。
a. 确定主分配器给油比
具体方法同前所述。
b. 选择主分配器系数
具体方法与子分配器系数选择相同
c. 确定主分配器各工作片规格
具体方法与子分配器的工作片规格确定相同。
通常,在每组主分配器的第一工作片上,安装有一循环指示器 (也称循环信号发生器、循环微动行程开关等)。
主分配器的压力等级,一般应选择与泵压力等级相同。
5. 泵的选用
选择泵取决于所需自动化程度、润滑的形式、系统所需的压力,以及可获得的动力源等条件。
(1) 单线润滑系统有以下三种基本系统形式:
a. 手动系统
b. 具有标准计时器的自动系统。
c. 具有时间控制和报警功能的自动系统
对于这三种基本润滑系统形式,决定它们循环频率的方法是:
a. 手动系统
对于润滑油润滑系统,摩擦副每小时总需油量(cm3)=0.00254polar code×摩擦副总面积(cm2)。
对于润滑脂润滑系统,摩擦副每小时总需油量(cm3)=0.000635×摩擦副总面积(cm2)。
计算出主分配器循环一次所给出的总油量。主分配器每小时循环
次数=摩擦副每小时总需油量÷主分配器循环一次所给出的总油量。
例如:某手动干油系统,摩擦副每小时总需油量=0.000635×5870=3.727(cm3)
该主分配器由工作片5S、10T、25S各一片组成(T表示工作片为双给油口,S表示工作片为单给油口),则该主分配器循环一次给出的总油量=0.16+2×0.16+0.8=1.28(cm3),所以该主分配器每小时循环次数为:3.727÷1.28≈3(次).
b. 具有标准记时器的自动系统
对于稀油润滑系统,摩擦副每小时总需油量(cm3)=摩擦副面积(cm2)×0.00254
对于干油润滑系统,摩擦副每小时总需油量(cm3)=摩擦副面积
(cm2)×0.000635.
这种自动润滑系统的循环频率,取决于泵的选择.
例如:某具有标准记时器的稀油自动润滑系统,摩擦副每小时总需油量=0.00254×5289=13.434(cm3)
如选择泵的最大输出排量为2.785 cm3,它将每小时输出循环5次(13.434÷2.785=4.8次), 即每12分钟输出循环一次便可满足要求。如改选择泵的最大输出排量为1.1143 cm3,它将每小时输出循环12次(13.434÷1.1143=12次),即每5分钟循环输出一次则可满足要求.
c. 具有时间控制和报警功能的自动系统
对于这种自动润滑系统,确定其循环频率的方法同“具有标准记时器的自动系统”。
(2) 选择合适压力等级
泵的压力等级选择,主要取决于克服供油管的压力损失, 分配器
的压力降,以及给油点的背压等因素。
对于润滑油润滑系统,在采用φ6mm 的软管或硬管组成的系统时,整个系统几乎没有压力损失。
若润滑油的粘度接近于油脂,则应参照脂类的选择规则。
对于润滑脂的润滑系统,系统管路中压力损失是明显的。 下表以油脂NLG1#为例,在流过各种尺寸软管和硬管时的不同流量,以及不同工作温度下的压力损失参数,以供设计时参考。
建议从泵至最远给油点的压力损失,不宜超过14Mpa(2000PSI),每一级主分配器的最大压力损失,不宜超过2.1Mpa(300PSI)。 这样选择一台额定压力略大于(或大于)上述压力损失之和的泵,便可满足压力要求。
(3) 选择合适的油罐容积
对于自动润滑系统一般选择油罐的容积能维持工作200小时以上。 所以选择合适的油罐容
积等于:每小时需润滑总量×200(cm3)。 手动系统也可适当减少油罐容积。
6. 确定合适的供油管与给油管尺寸
根据下述表格数据,确定各种油管尺寸。表格中供油管长度是指从泵至主分配器、子分配器的总长度。 表格中给油管长度是指从子分配器至润滑点的长度。
润滑油润滑系统
泵输出排量(cm3/min) | 钢管(外径×壁厚mm) | 最 大 长 度 | (m) |
| | 供油管总长 | 给油管总长 |
小于或等于2.785 | φ6×0.5 φ10×1 | 15.24 22.86 | 12.19 15.24 |
大于2.785 | φ10×1 φ14×1.5 | 30.48 30.48 | 15.24 15.24 |
| | | | |
润滑脂润滑系统
| | 最 | 大 | 长 | 度 | (m) | |
钢管外径 (mm) | 钢管最小壁厚(mm) | NLGI#0 | | NLGI#1 | | NLGI#2 | |
| | 供油管总长 | 给油管总长 | 供油管总长 | 给油管总长 | 供油管总长 | 给油管总长 |
φ6 | 0.5 | / | 10.67 | / | 6.10 | / | 4.57 |
φ10 | 1 | 24.38 | 12.19 | 12.19 | 7.62 | 7.62 | 6.10 |
φ14 | 1.2 | 30.48 | / | 15.24 | / | 10.67 | / |
φ16 | 1.2 | 36.58 | / | 18.29 | / | 12.19 | / |
φ20 | 2 | 48.77 | / | 24.38 | / | 15.24 | / |
| | | | | | | | | | |
| | 最 | 大 | 长 | 度 | (m) | |
无缝钢管外径 (mm) | 管壁厚度(mm) | NLGI#0 | | NLGI#1 | | NLGI#2 | |
| | 供油管总长 | 给油管总长 | 供油管总长 | 给油管总长 | 供油管总长 | 给油管总长 |
φ14 | 3 | 27.43 | 10.36 | 13.72 | 6.10 | 9.14 | 4.57 |
烫印膜φ18 | 3.5 | 38.10 | 12.19 | 18.29 | 7.62 | 12.19 | 6.10 |
φ22 | 4 | 48.77 | / | 24.38 | / | 15.24 | / |
φ28 | 4 | 64.01 | / | 32.00 | / | 21.34 | / |
φ35 | 5 | 76.20 | / | 38.10 | / | 24.38 | / |
| | | | | | | | | | |
上表按美国ASTM-A53(等级B无胆饮水机)或ASTM-A106(等级B)特殊无缝钢管技术要求测算,供参考。设计时请根据使用的油粘度或锥入度,环境温度等条件适当增减油管长度。
7. 递进式分配器的使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