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造玻璃技术是颠覆光学产业传统的一项新技术,但是要跨入该领域,并不是那么容易,除了在光学组件生产技术上需要累积多年的经验,也需要结合材料端的高温处理技术精密模具加工技术及非球面检测技术,才有办法有效的提高良率,顺利量产。 LEICA于1966在德国柯隆发表了全世界第一支采2片非球面镜片(Aspheric lens)标准定焦镜NOCTILUX 50mm f/1.2。该非球面镜片都是以人工研磨的方式生产,耗费极大的人力与成本,但从未量产。
电压跟随电路接着CANON于1971年发表了第一只可用于35mm可交换镜头式单眼相机(SLR)上,采非球面镜片的量产镜头FD55mm f1.2 AL SSC,就开启了镜头设计的新时代。68片的设计,第二片采非球面镜片(见图),当时售价高达14万日币。但超乎传统的大光圈,轻量化的设计,以及矫正良好的光学像差,使得非球面镜片的应用开始受到市场的瞩目。
骨膏图片来源: Canon
非球面玻璃镜片应用在光学仪器及镜头上,其主要功能是
1.用来消弭光学像差,如球差、彗差,畸变等。mlh
热饮机洗肾机2.减少镜片使用数目。
3.缩小镜头组的体积与重量。
早期非球面镜片皆是以光学研磨方法或是以钻石刀具作精密切削所作成的,良率不高且耗
时费工,生产难度及耗费之成本相当高昂。所以一般镜头设计上由于成本与制作难度的考量,稀少使用非球面镜片,除非是单眼相机所采用的高价镜头中,如广角镜头、望远镜头或是高倍率变焦镜头,才会采用非球面玻璃镜片。
但由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对于相机所呈现出来的影像品质需求日益提高。因应这样的需求,市面上一般消费型数字相机所搭载的3倍光学的变焦镜头亦多采用非球面镜片,以提高影像品质。
因应非球面镜片的庞大需求,光学界业者无不努力开发其它等同玻璃非球面镜片功能但其它形式的光学组件,如DOE绕射光学组件,Hybrid lens复合镜片或是非球面塑料镜片等。但根究之下,其它光学组件还是无法取代玻璃非球面镜片的良好光学性质,如高透光性,高温潮湿环境耐受度,故克服玻璃非球面镜片量产技术成为首要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