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期末复习资料

阅读: 评论:0

建筑线脚第一章
1.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与物品 (Human to Thing,H2T),人与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
2. ITU互联报告中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3. 与互联网相对,物联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物联网集合了各种感知技术。物联网上部署了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照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2、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和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3、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4. 物联网的三个技术特征:一是全面感知(条形码、射频识别、摄像头、传感器,信息的采
集和获取),即具备各种前端传感器,广泛收集数据。二是互联互通(解决的是信息传输的问题),完成可靠传输,即通过卫星、蓝牙、WiFi等实现数据传输和交换。三是智慧运行(解决物联网的计算、处理和决策问题),完成数据处理,具备数据分析、决策、执行、互动等功能。
5. 为全球每个物品提供一个电子标签,结合了物品编码、RFID和互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是物联网的雏形。
6. 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不再仅指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而是利用嵌入到各种物品中的短距离移动收发器,把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7. 无线射频(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及应用软件系统三部分组成。工作原理是阅读器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电子标签,用以驱动电子标签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阅读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8.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络,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检查外部世界的传感器
9. "泛在网"即广泛存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
10. 人与物品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的简化,而人与人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PC而进行的互连。
二章联网的体系结构
1.物联网的四层结构
2.感知识别层是解决对客观世界的数据获取的问题,目的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全面感知和识别,核心是要解决智能化、低能耗、低成本和小型化的问题。物联网感知识别层解决的就是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感知一般包括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采集外部物理世界的数据;】和数据短距离传输两部分【通过蓝牙、红外、ZigBee等短距离有线或无线传输技术协同工作或者传递数据到网关设备。】感知识别层关键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
3.条形码或称条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二维条码/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
4.网络传输层位于感知识别层和应用支撑层中间,负责两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解决的是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远距离传输的问题。网络传输层主要应用的技术为无线网络技术。短距离无线传输:ZigBee
WiFi(Wlan)。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Bluetooth(蓝牙)
5.通信网络按地理范围从小到大分为体域网、个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6.应用支撑层主要提供对网络获取数据的智能处理和服务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层一般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逻辑根据设备和应用的不同而不同,其产生的高质量以及融合的数据回送给数据分析模块作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处理。】和数据分析【把数据和物理环境、设备和应用关联起来,根据当前数据和历史数据,评估和预测系统当前的状态及风险因素两部分】。
7.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发展的基石。其原因有两个:云计算具有超强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物联网无处不在的数据采集,需要大范围的支撑平台以满足其规模需求。
8.应用接口层的功能是根据物联网的业务需求,采用建模、企业体系结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等设计方法,开展物联网业务体系结构、应用体系结构、IT体系结构、数据体系结构、技术参考模型、业务操作视图设计等。
9.挑战:传感器的灵敏度、准确性、稳定性、低能耗及成本问题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瓶颈。网络传输层解决能源的消耗,使能耗降低;有效整合传输层。应用支撑层用于解决服务问题,主要解决不同软件的统一和互操作问题。
三章感知识别层
1.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被认为是生物体“五官”的工程模拟物,是自动检测和自动转换技术的总称。一般的,可以*****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把特定的被测信号,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记录、显示和控制等要求。我国国家标准对传感器的定义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悬浮触控
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测量、转换元件【输入转换成电路参数,转换电路【转换成电量输出三部分组成
…..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3.传感器技术大体可分三代:结构型传感器,固体型传感器,智能型传感器
4.分类方法:按被测量分类,按物理工作原理分类,按构成原理分类,按能量转换方式分类【能量控制型传感器(亦称有源传感器);能量转换型传感器(亦称无源传感器)】
5.传感器按构成原理可分为结构型:【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构成的】根据传感器的结构变化来实现信号的传感和物性型【利用物质定律构成的】根据传感器敏感元件材料本身物理特性的变化来实现信号的转换。
6.传感器的特性主要是指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当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极慢时,这一关系就称为静态特性,指标有:线性度、重复性、迟滞、精度、灵敏度、阈值与分辨力以及漂移等。;当输入量随时间变化时,这一关系就称为动态特性。传感器的动态性能指标有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两种。
7.****自动识别技术(Auto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AIDC贴片铝电解电容)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信息或数据采集技术。,对字符、影像、条码、声音、信号等记录数据的载体进行机器自动识别,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工作
8.完整的自动识别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自动识别系统、应用程序接口或者中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
9.*****自动识别系统根据识别对象的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数据采集技术和特征提取技术。特征提取技术则根据被识别物体的本身的行为特征(包括静态的、动态的和属性的特征)来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 数据采集技术的基本特征是需要被识别物体具有特定的识别特征载体。
10.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利用人类自身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认定的一种技术. 生物识别工作大多进行了这样四个步骤:原始数据获取、抽取特征、比较和匹配。生物识别技术的分类: 分为物理特征和行为特点两类.
11.基于物理特征:虹膜识别接术是利用虹膜终身不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来识别身份的.: 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取像设备读取指纹图视网膜识别.。人脸识别。味纹识别。人耳识别。基因识别。手形识别速度最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掌纹识别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优缺点。。
12. 基于行为特征的识别技术。步态识别主要提取的特征是人体每个关节的运动。击键识别。这是基于人击键时的特性,签名识别
13. 兼具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声纹识别
14. 生物识别技术是一种十分方便与安全的识别技术
15. 生物识别的特点:广泛性: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这种特征。唯一性:每个人拥有的特征应该各不相同。稳定性:所选择的特征应该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可采集性:所选择的特征应该便于测量。
16.生物识别系统包括“生物特征采集子系统”、“数据预处理子系统”、“生物特征匹配子系统”和“生物特征数据库子系统”,以及系统识别的对象——人。
齿轮修复
17.磁条卡(magnetic card)是以液体磁性材料或磁条为信息载体。磁卡的一面印刷有说明提示性信息,如插卡方向;另一面则有磁层或磁条,具有2-3个磁道以记录有关信息数据。缺点信息容量少。安全性较差
什么叫破乳现象
18.带有存储器的IC卡又称为记忆卡或存储卡,带有微处理器的IC卡又称为智能卡或智慧卡。IC卡是继磁卡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型信息工具。IC卡是指集成电路卡。
大厦扇19.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最简单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组成..典型的RFID系统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部分。其中,硬件部分由电子标签也称应答器。。由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构成】,是RFID系统真正的数据载体和阅读器组成,软件部分由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组成。
20.RFID特点1、RFID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非接触。2、RFID磁条可以以任意形式附带在包装中,不需要象条形码那样占用固定空间;3、RFID不需要人工去识别标签,读卡器每250ms就可以从射频标签中读出位置和商品相关数据;4、RFID还具有识别速度快、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抗恶劣环境、保密性强、可同时识别多个识别对象等突出特点。 5、标签成本相对较高,而且一般不能随意扔掉。制约射频识别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不兼容的标准
21*****.RFID原理: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射频识别技
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
22.RFID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应用关键技术
23.条形码技术的优点。。。。一维条码:主要用于对物品的标识。。。二维条码:用于对物品的描述
24.条形码原理:由于不同颜的物体,其反射的可见光的波长不同,白物体能反射各种波长的可见光,黑物体则吸收各种波长的可见光,白条、黑条的宽度不同,相应的电信号持续时间长短也不同。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2:2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22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识别   数据   传感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