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衣消毒柜氯化钾镀锌
2011-07-05 12:19:19| 分类: 电镀资料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氯化钾镀锌工艺比较成熟,它的优点是无毒,镀液成分简单,成本低,电流效率高,沉积速度快,可以获得结晶细致、光亮的镀锌层。缺点是镀液对钢铁设备腐蚀性大,彩钝化膜易变,抗盐雾性能不如碱性镀锌。 1 氯化钾镀锌配方及工艺条件
氯化钾镀锌配方及工艺条件见下表。
表 氯化钾镀锌溶液配方及工艺条件
镀液组成及工艺条件 | 挂镀 | 滚镀 |
电脑视保屏氯化锌(ZnCl2)(g/L) | 60~80 | 40~50 |
氯化钾(KCl)(g/L) | 180~220 | 180~220 |
硼酸(H3BO3)(g/L) | 纯植物洗面奶 25~35 | 25~35 |
柔软剂(ml/L) | 压电陶瓷换能器20~25 | 15~20 |
光亮剂(ml/L) | 1~2 | 0.5~1 |
pH值 | 4.8~5.6 | 4.8~5.6 |
温度(℃) | 10~50 | 10~50 |
电流密度(A/dm2) | 1~5 | 0.5~0.8 |
| | 机械钻孔桩 |
2 氯化钾镀锌溶液的配制
2.1 先在镀槽加入总体积二分之一容积的50~60℃热水,然后将计算量的氯化锌及氯化钾分别加入并搅拌溶解。
2.2 在另一容器用沸水溶解计算量的硼酸,然后加入槽中。
2.3 加水至规定体积,在搅拌下加入1~2ml/L双氧水,继续搅拌约30min,加入锌粉1~2g/L,并剧烈搅拌,静止沉淀2h后过滤。
2.4 测定镀液pH值,如不在工艺范围,可用稀盐酸或稀氢氧化钠溶液调节镀液pH值至5.5左右,加入计算量的添加剂,添加剂需要用水稀释5~10倍后加入。
2.5 用0.1~0.3A/dm2的阴极电流密度通电处理1~2h。
2.6 取镀液用赫尔槽做小样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调整镀液后即可生产。
氯化钾应选用精制的电镀级,不要用农用氯化钾,因农用氯化钾杂质太多(配槽时溶液带有赭红的沉渣沉淀就是农用氯化钾)。
3 各成分及工艺条件的影响
3.1 氯化锌
氯化锌是主盐,也是一种导电盐,能增加镀液的导电性。其浓度允许在较大范围内变化,当锌离子含量取上限时,能提高阴极电流密度及提高镀层沉积速度,但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变差;当锌离子的含量取下限时,能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减少镀液的带出量。若锌离子浓度过低,浓差极化较大,导致电流开不大,使光亮区变窄,阴极电流密度也相应降低,沉积速度减慢,高电流密度区易出现烧焦现象。在实际生产中,只要添加剂选择合适,就可以适当提高氯化锌的含量,即使提高电流密度镀层也不容易烧焦,这样即能保证镀层质量,又提高了产量。 3.2 氯化钾
氯化钾是镀液中的导电盐,它除了起导电作用外还有一个活化阳极的作用,即促使阳极正常溶解。镀液中氯化钾的含量高,镀液的导电性就好,但含量过高会影响镀液对添加剂的溶解,使镀层光亮度下降。当氯化钾含量过低时,镀液的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下降,光亮电流密度范围变窄。
3.3 硼酸
硼酸是一种缓冲剂,能抑制镀液pH值的升高,使镀液的pH值保持相对的稳定。如果镀液中硼酸含量不足,镀液的阴极电流密度上限就会缩小,镀层容易粗糙、烧焦,影响镀层的光亮度。若含量过高,镀层会发花,因此,镀液中硼酸的含量以25~30g/L为佳,平时补充可按氯化钾添加量的1/7添加。
3.4 添加剂
马蹄去皮机添加剂在镀液中能起到提高阴极极化、细化结晶、提高光亮度和整平作用,在镀液中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不加添加剂只能得到灰黑、粗糙及疏松的海绵状锌层。加入添加剂后,就能使镀层发亮,结晶细致。因此添加剂的质量好坏是决定镀层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好的添加剂能显著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及整平性能。
3.5 pH值
当镀液的pH值遍低时,镀层光亮但氢大量析出,电流效率降低,覆盖能力下降;pH值高,镀层粗糙发暗,局部灰黑。通常在电镀过程中pH值会缓慢上升,这时要注意及时用稀盐酸
调整pH值。调pH值时要不断搅拌,防止局部酸度过高而造成添加剂析出。一般镀液的pH值应控制在4.5~6范围内,以5为佳。
3.6 温度
镀液温度高可加大电流密度,但温度高了镀液的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下降。镀液温度低可以减少光亮剂的消耗。
3.7 电流密度
电流密度一般控制在1.5~2.5A/dm2范围。阴极电流密度大,镀层细致光亮,沉积速度快,覆盖能力好,因此只要镀层不烧焦,电流密度越大越好。
4 镀液维护及杂质的处理
槽液中的氯化锌、氯化钾及硼酸可根据分析结果调整,pH值可用盐酸调整,前处理的除油、酸腐蚀等工序不能疏忽,不然会影响镀层结合力,在日常工作中对掉入零件要及时捞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