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 方案的通知》(国发〔X〕61号轻触开关电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完成国 家下达我X的“十三五”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和任务,结合我X实际,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低 碳发展作为我X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 径,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 能源节约、增加碳汇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作用,加快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 协同控制,有效控制全省温室气体排放,保障人民众健康和经济社 会绿发展。 (二) 主要目标。到X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X年 下降19.5%,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
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甲烷、氧化亚氮等重点领域非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低碳试点区域 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 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 积极推进绿能源体系建设
(一)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根据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
度双控工作要求,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目标,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综合考虑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目标、 各 地发展定位、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情况等因素 ,将能耗增量增速
控制目标和能耗强度降幅指标分解至各地。组织实施能效“领跑者” 制度,推动节能减排管理模式从“底线约束”向“先进带动”转变。
到X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67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能源消费比X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7% (牵头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统计局)
(二) 推进重点领域能源节约。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 ,严格执行 项目用能评价制度,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节能监察,推动工 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推进煤炭清洁高效 利用,实施工业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高效利用低碳化改造,强化产品 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控制。积极推广节能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 备和新材料,推进节能低碳先进技术应用和绿低碳产品试用。强化
建筑节能,提高建筑能效水平;深入实施绿建筑行动,促进绿建筑 量质齐升,开展既有建筑绿节能改造;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加 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模式。加强交通运输节能降碳,铜锌合金加快推进绿循环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机构绿行动开展,实施公共机构 重点节能工程。(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食品电烤箱省工业和信息化 委、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事管局)
(三) 优化利用化石能源。全面完成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任务 ,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煤炭入洗(选)比重,文具盒生产过程提升商品煤质量,分 质分级梯级利用煤炭资源。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推进集中供热、 余热暖民、煤改气、煤改电等煤炭消费等量和减量替代工程建设 ,减
少能源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碳排放。提升电力供应能效, 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实现现役燃煤发电机组供电 煤耗达到全国同类机组先进水平。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 ,扩展延伸供
气管道到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重点乡镇等用气集中区域 ,加大客
货重卡LNG液化天然气)利用扶持力度。鼓励省内页岩气、煤层气、 生物质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 力争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到 X年,煤
炭消费比重降至 70%以下,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 7%左
右。(牵头单位:指挥大厅控制台省能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统计局)
(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不断扩大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和提高 利用水平,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加快发展风电,鼓励 资源条件较好的X西北、X西南和X南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积极 推进平原地区风电开发。推动太阳能利用快速发展 ,鼓励建设分布式 光伏发电项目,积极实施光伏扶贫工程,重点支持300千瓦以下村级 光伏扶贫电站建设。
提升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有序发展农林生 物质发电,优先支持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到 X年,风电装机达到600 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达到35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80万千 瓦。(牵头单位:省能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樱桃采摘机
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扶贫办、国土资源厅、林业厅 )
三、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先进制造业强省、高成长性服务业
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加快推动钢铁、电解铝、 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和低效产能退出,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 气体排放。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建材、冶金、轻纺、化 工等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装 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新兴金融、电 子商务、信息服务等低碳型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 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到 X年,全省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 47% 左右,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15%以上。(牵头
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环保厅、 交通运输厅等)
(二) 控制工业领域排放。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提升装备制造、
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和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能级 ,低
碳工业试点园区工业能源消费率先达到峰值。 加快推进重化工业集聚 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完善循环产业链,推进园区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 梯级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清洁生产 技术改造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工艺装备、能 效环保等水平。加强重点工业企业碳排放管理,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报 告制度,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在水泥、钢铁、电解铝等重点行业企 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 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工业余热暖民、能量系统优化、园区系统节 能改造等节能低碳重点工程。开展高碳产品替代,引导使用新型干法 水泥替代传统水泥、新型合金材料或可再生材料替代传统钢材、有机 肥或缓释肥代替传统化肥,减少高碳排放产品消费。严格制造业节能 环保监管,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到X年,工业领域二氧化 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配合单位:省环保厅、科技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