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西津渡广场设计现状探析

阅读: 评论:0

2016年第12期现代园艺丨生态绿化丨
镇江西津渡广场设计现状探析
徐晓娴,杜守帅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城市广场是城市面积较大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居民最易到达的休闲场所,是可作为市民行为活动的目标点和聚散点。本文以城市广场空间中可见的各种市民活动、城市广场的体验性和自然景观化为出发点,通过对广场的功能空间、地形、植物、彩、质地、设施等场地要素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活动空间现状来探讨城市广场的设计方法。
:城市广场;场地要素;活动空间
城市广场在人们的生活和教育中占居重要地位。高密度的城市建设中,广场设计更要注重儿童游玩与 成人休闲的并行空间,创造大人和小孩共同活动的空 间。随着社会经济放缓,文化修养的提升,对活动空间 的研究与探索会进一步深人,中国对于城市广场中的 活动空间设计会愈发重视。然而,当下城市广场建设对 于并行空间的营造不够,给使用者造成许多不便。本文 通过对镇江城市广场设计现状进行调研,探讨城市广 场人性化的设计方法,为以后城市广场设计提供参考。1城市广场的定义与地位
“城市广场”一词是西方舶来品,据记载,最早的城 市广场出现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是被建筑围合所形 成的一处宣读政令和公告的场合,是供市民活动的公 共开放空间。相较于我国解放前的外部空间则多为宫 殿、皇家、私家园林,是作为一处私有空间,不对外开放 和使用。自解放后,经早一辈城市规划设计师从西方引 人概念后,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市民广场,后随着经济暴 发式上升和不断的城市建设探索和对外交流,发展成 为了带有中国韵味的城市广场,是集漫步、休闲、交流、观察、娱乐等行为功能为一体的、具有较多硬质铺装和 边界限定的无机动车进人的公共自由空间。公共空间 和私人空间在同一场所中相互融合,呈现一个现代市 民更需要的具有个性化的场所,营造适宜当下市民生 活质量的城市广场成为构建美好城市的关键要素。虽 然目前中国人进人广场的频率还较低,还未成为一种 生活习惯,但从近期健身潮和广场舞的兴起以及广场 中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呈现集中式人流量暴发的现状来 看,广场成为了带动城市幸福度的必要公共活动空间。
2 中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
中国的城市广场建设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因市民对自身活动需求的提升,城市广场的使用率呈上 升趋势,与此同时,在广场发展过程中虽有市民和政府 的支持,却依然存在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由此,需要对现有的城市广场进行调研总结,根据实际 情况,为我国城市广场的下一阶段发展做准备。
从中国的整体规划上看,中国的城市广场在很多城市中是以“边角料”的形式存在的,城市中只有为数 不多的地块作为特定的活动预留空间,而在其中有部 分空间则为私人拥有,市民闲后漫步的公共地点屈指 可数。我国城市广场基本类型为大型交通环岛广场、道 路转角广场、街道广场、公司前庭广场、公交集散广场、商业中心广场、医院周边广场、公园广场、社区广场,广 场总量和质量还达不到城市发展进程的要求。
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 市广场的演变历程、功能、形态和文化的认识,以及针 对广场内部空间的环境设计,并开始重视人性化空间 的需求,近年来逐步开始涉足宏观尺度的城市广场空 间结构研究[1]。并且,西方的新城市主义者会为居民寻 求能够改善市区、郊区、地段和邻里的途径,不再局限 于将设计看做形式构成的抽象游戏H。如今,中国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促使更多人对建造什么样的城市有所 思考,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机会在2008年世博会提出 中得到初步的呈现,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这 一发展目标。随后,“自然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 市”的提出,再次加强了万众参与城市建设的进程,促 进了城市广场的发展。
3 镇江西津渡广场位置及环境
移动视频监控系统
镇江市近年以打造宜居城市、旅游城市为主,西津 渡则是对外交流的第一张名片。西津渡原为长江南岸 渡口,现已作为镇江历史活化石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西 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 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 最多、最集中、最完好
的地区,是镇江“文
脉”所在。
西津渡广场是西
津渡景区的一部分,
是处于景点延伸的区
域。主广场区域位于
长江路和云台山路的
街角处,较小的次级
tf2o
pbcl2活动场地沿着和平路
现代园艺2016年第12期丨生态绿化丨
延伸。场地中央保留了一部分山地地形,而在广场南部 为超岸寺建筑,临近的街面则有新建的商铺与展馆。广场为公共开放空间,四周设有路障防止机动车和非 机动车的进人,广场朝向主要面向由东北侧进人的市 民。广场由4个大小和特征不一的活动空间构成(图1)。
A区面积不大,但是是广场整体使用率最高的部 分,该空间主要由3节老式绿火车厢和拱形的老式 货站组成,车厢局部开放供游人参观,场地下方铺设铁 轨和白小碎石,周边放置信号灯和雕塑,还原江边货 站场景。这里成为了市民回忆的现实寄托,也成为了游 人与历史互动的标志,给予了场地历史底蕴。由于人流 基本从东部进人,A区的标志性成为了西津渡广场吸 引人流的重要方式,奠定了整个场所温暖,活泼,具有 人情味的场地基调。(图2)
B区是广场中面积最大的开放空间,体量不大的 拱桥是其中唯一的视觉焦点(图3),而类比于江面的 旱溪景观是作为衬托景的功用。旱溪串联其中的小 桥、文化墙、木栈道、3处休憩平台以及雕塑作品和修 过的盆景树木。旱溪中植物多为蒲苇与叶芒,在木栈 道两侧种植着水果篮,在船型雕塑中种植着羽衣甘蓝。这一宽阔空间能够接受到最大面积的阳光照射,常有 路人在抬高的平台上发生休憩、吃食、等人等行为动 作。A、B片区北部的白砂石区域,以及旱溪区域是孩子 们最容易光顾的地方,
他们会在这片开阔的地域中追 逐奔跑。B区是连接两侧区域的重要部分,并同C区有 视觉和空间上的联系。
挂包钩C空间是一座体量不大的小山坡,增加了广场的 立面层次。市民可步行攀爬至顶部,向下可将整个广场 一览无余,可看见临近超岸寺建筑顶部和部分内部空 间(图4)。山坡延伸了视觉空间,并在提供广场向背关 系的同时,还给予了市民不同的行为体验。
图2西津渡广场A区图3B区石质拱桥图4C区山坡远眺静靠山坡的D区,与广场热闹的气氛相反,由雕 塑与月牙旱溪所构成,地面硬质铺装较少,大面积种植 草木,构筑了一片祥和宁静的氛围。因背靠山坡受阳光 照射较少,市民仅稍作停留。
西津渡广场是一处较受欢迎的场所,在此空间中 常能看见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游玩,也能看见带着行动 不便的老人坐于平台上,晒太阳的居民、情侣、女性 体、婚纱拍摄者是空间中的常客,成而来的人的比例要比单独前来的人高出许多。城市“起源于艺术,发展 于需求”,这一案例证实了优质的活动空间往往包含 不同的受众体,且能为不同性格的人安排特定的 归属场所,到适宜自己的空间。
4 现状分析
4.1设计优势
4.1.1微缩盆景式的自然展现方式。镇江素有“天下第 一江山”之美誉,整个西津渡广场则用植物、山石、土、栈道等为元素,以微缩盆景的方式展现了码头、江岸水 中山,集中地塑造了江上风光,并以景衬托了城市内 涵。
西津渡广场将空间分为4个亚空间,给予了市民 4种不同的选择权利,通过台阶、山坡、花池、火车厢、旱溪和辅助座椅等让空间在无人之时也不觉空旷,在 城市广场的尺度内创造了独具特的实体体验。整个 空间环境虽有着人工自然的痕迹,但空间的植被树木 与人活力带动整个广场有着生长的趋势,通过小山 坡与广场所形成的微气候使得内部生机愈发葱郁。4.1.2寓教于乐的体验式广场模式。在儿童精力旺盛的 时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公共的、自然的开 放空间中玩耍和交往、学习和成长。广场是一处让孩子 尽情释放能量的处所,但同时也是提升儿童精神、认 知、社会层次的机遇。在拥有众多材料质地的旱溪之 中,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对比小区内简单粗糙 的儿童设施,综合体内拥挤的儿童乐园,局部空间中冷 清孤僻的游乐园等的体验,西津渡广场将孩童游乐的 区域扩大至整个广场,通过场景式的空间营造将孩童 带人自然,带人历史,寓教于乐,营造了一处积极阳光 的亲子空间。一个好的视觉环境,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满 足曰常的出行需求,或是承担已经拥有的意蕴和感情,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探索中充当导向和促进作用。141
4.1.3聚集多重行为功能的广场。马库斯在对现代广场 用途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坐、站、走动、用餐、读书、观 看和倾听等活动组合,占到了所有利用方式的90%以上151。一般广场的行为方式为可休憩
、可漫步、可做商业 活动,而西津渡广场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另一种体 验—
—山地登高行为,山坡高约7m,提供了多重视角,增加了可看的景,增加了地形起伏变化。此外,在广 场中使用了适宜的座位材料———使用防腐木和大理石 来适应冷热天气,并提供隐性座椅,增加了可坐区域。在广场边界之处,用草地和碎石组合的半人工生态环 境替换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一部分延伸到了市民快 速通过的区域,给人以已经进人广场的心理暗示。柔化 的边界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整体的浏览体 验,同时,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边界效果,减少了城市无 组织混乱状态的感受。(下转第
173页)
2016年第12期现代园艺园艺沙龙
成不同的团队。而团队的专业实践则由一名研究方向 相似的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并使学生能够介人导师的 实际项目中。比如在嘉应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创建了 “L A D设计工作室”并引人当地的实际工程项目,由专 业教师作为导师,学生则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定的 实践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学到了实践技能,摆脱了教 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课桌下“纸上谈兵”的低效 模式。其次,为了成体系地解决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训 练问题,还可以在导师制的基础上设定技能培训包。举 例来说,风景园林施工一个环节应该包含园林建筑施 工、园林绿化施工、园林水电施工、园林工程材料等多 个模块。由导师或专家组将园林施工专业实践内容按 照从易到难,从基础到核心的基本分级,确定合格的实 践操作需要达到哪些内容,并以此形成成体系的培训 包模块。在具体操作中,培训包内容可分为2大组,一 个是理论教学模块组,其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是文本、视频、现场操作示范等各类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实践 内容的理论知识框架及要点;另一个是考核模块组,关 键是对各个实践环节提出具体的操作指南及考核标 准,并创建考核条件进行实践考核,帮助学生学以致 用。
3.3综合职业实践能力培训探索
为完成学校与市场岗位间的无缝连接,除了上述 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外,还可以增加职业实践能力培 训,如邀请富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到课堂上介绍本专 业的工作经验和职业体会,或者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 校企联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去行业公司进行参观实习,(上接第124页)4.2设计缺陷
4.2.1选址较偏。西津渡广场是被有意识地放在城市景 区游览的尽端,区域内活动和商铺较少,吸引人流的能 动性较差。此外,从热闹景区前来的人们因人数瞬间变 少,眼界的瞬间空旷会使人感到冷清与孤寂,广场的氛 围不利于人继续浏览游玩,加之广场面对着繁忙的机 动车道开敞较大、流动性过快,不利于人在此停留,侧 面提醒景点到此结束。
4.2.2整体契合度较弱,设施配套有待提升。一方面周 围的商业圈还未完全建立,建筑商业使用率较低,为和 历史遗留建筑风格相匹配,整体建筑落形式较为厚 重;另一方面,尺度较大的建筑墙体未用树木遮蔽以降 低不适感,周边与广场整体协调性也较差,活力也略显 不足。其次,围合空间较少,虽有植物的局部遮挡,道路 地铺的区分,但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因空间整体连贯性 较高,对于嘈杂的临街声音,奔跑玩闹的孩童,场地中 商业拍摄等行为,在广场中休息的人往往会受到空间 中其他行为的打扰,在大面积的开放空间长时间休息 可能性偏低。到了傍晚,在人变少,照明条件不足,没有以便学生多了解社会实际,总之尽量使学生走上工作 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这些工作。
4 总结
实践证明,基于国外优秀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改 革是目前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 和思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发挥高校人 才培养的时代性、实用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争取推动风景园林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收稿:016-10-22)
参考文献:
[1]D e s i g n I n t e l l i g e n c e.A m e r i c a's B e s t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D e s i g n S c h o o l s 2009[M].Greenway Communications,2009.
[2]Gazvoda.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modern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i t s
e ducation[J].Land s c a p e a n d Urban P l a n ning,2002,(60):117-133.
[3]王乐夫,姚洪略.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剖析及对我国职教发展的借鉴[J].高教探索,2007(3):54-57.
[4] 陈永芳,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53-56.
多功能按摩垫[5] 王辉,柳靖.英国高等学徒制初兴现象探析[J]职教论坛, 2013,(16)85-88
[6]刘源,李志明,王浩.美国佐治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特研究[J].中国园林,2011,(2):12-16
[7] 黄艾,胡希军,李海燕.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浙江下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9
4-96.
[8]傅娅,谷学治.从职业的社会需求看我国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育[J].中国园林,2010,(02).
空调节能器[9]蔡晓华.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 2008,12(4):153-154,
[10] 马金贵.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11] 祁素萍,王兆骞,陈相强.中美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作者简介:參仲英(1984_),男,广东梅县人,汉族,园林专业,硕士。
避风遮雨的公共设施的条件下,市民的停留时间较短 或多为快速穿过广场。
5 结语
镇江西津渡广场针对孩童提供了多个吸引孩童的 设计:譬如铁皮车厢,小山坡和旱溪等,提供了针对孩 童有挑战但是不危险的设计。西津渡广场设计在考虑 日常使用情况之下,还考虑了运用视觉效果和美学体 验,利用历史和人文情愫塑造独具匠心的体验。在整体 设计合理的情况下树立了具有健康、快乐、友好、积极 向上的正面附加价值的城市广场。(收稿:2016-11-03) 参考文献:
[1] 叶珉.城市的广场(上)[J].新建筑,2002(3):4-9(完整的)
[2](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第2版.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3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73
[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84
[5](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第2版.俞孔坚等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1
作者简介:徐晓娴(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景观设计
研究。杜守帅(1978-),男,博士,副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
历史街区保护、艺术设计领域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07:3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07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广场   城市   空间   设计   津渡   活动   市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