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

阅读: 评论:0

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
辛培哲,李
隽,王玉东,肖智宏,刘丽榕,刘
(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52)
中图分类号:TN915.8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7641(2010)11-0014-06
第31卷第217期电力系统通信Vol.31No.2172010年11月10日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Nov.10,2010
0引言
经过多年建设,电力通信系统主干网络已基本
实现传输媒介光纤化,业务承载网络化,运行监视和管理自动化和信息化。然而,作为骨干网接入层网络的配电通信网,由于节点多、覆盖面广、建设难度大等原因,一直以来缺乏适用的通信技术和建设模式,成为电力通信网发展瓶颈,制约了智能配用电业务的应用。
无源光网络(PON )技术成熟,在国内外电信运营商网络和智能电网试点工程中得到应用[1-3];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WiMAX )采用新一代宽带无线技术,在国外通信网中已成规模应用[4-9];电力线载波(PLC )与OFDM 等通信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传输带宽和可靠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10-15]。通过对上述几种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比较,提出了差异化组网方案,为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建设提供参考。
1配电通信网现状及业务需求
1.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配电通信网目前主要与城市实施的配电自动
化系统配套建设,从实施配电自动化的通信系统发展总体看,东部沿海地区及发达城市开展情况较好,覆盖率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只有少量试点,覆盖率较低。总体而言,配电自动化及其配套通信系统目前仍处于小规模应用阶段,尚未大规
模展开建设。目前,配电通信网多采用光调制解调器、工业以太网、以太网无源光网络、中压电力线载波、无线公网等通信方式。
目前,在运的配电通信网大多为各地各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分散建设,缺乏统一的网络规划,技术体制和建设标准在各地相差甚大,电力通信基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大量业务应用依赖于公网运营商网络,受无线公网通信技术体制、运营性质和通道安全性制约,导致相关业务应用标准和技术指标降低,信息安全存在风险,严重制约智能配用电的发展。
1.2业务需求
随着智能电网配用电业务的不断应用,对通
通用积分信网在安全性、实时性和传输带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涉及到开关设备的控制,处于安全I 区;按照配电网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关量变位传送到主站小于10s ,重要遥测越定值传送时间小于10s ,系统控制操作响应时间小于5s ;配电通信网除承载配电自动化业务系统本身信息量外,还需汇聚智能用电网的语音、数据和视频信息。
以1座110kV 变电站20条配网出线、100台配变;1台配变120户居民用户,6户三相工商业用户的典型配置,每条配网出线业务流量统计见表1所列。
其中,配电监控只考虑重要节点,用电业务信息以每台配变为统计节点。根据计算,每回配网
14··
表1配电线路信息流量统计
Tab.1Information flow of distribution links
线路至变电站的传输带宽应不小于18Mbit/s ,变电站用于配用电网业务出口带宽应不小于360Mbit/s 。
从信息量统计可以看出,配电通信网业务节点多,数据流向集中,带宽需求大,宜采用专网方式通信,提高传输带宽和可靠性,目前,适用于配电网的通信技术主要有PON 、WiMAX 和宽带PLC 。
2
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
2.1
PON 技术
无源光网络(PON )是一种点到多点(P2MP )
结构的单纤双向光接入网络,由系统侧的光线路终端(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 )、光分配网络(ODN ,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和用户侧的光网络单元(ONU ,Optical Network Unit )组成,其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注:IFPON 为PON 接口。
图1PON 系统架构
Fig.1System structure of PON
OLT 放在中心机房,既是一个交换机或路由
弧齿
器,又是一个多业务平台,它提供面向无源光网络的光纤接口(PON 接口)。ONU 放在用户设备端附近或与其合为一体,提供面向用户的多种业务接入,根据ONU 在所处位置的不同,PON 的应用
模式又可分为光纤到路边(FTTC )、光纤到大楼(FTTB )、光纤到办公室(FTTO)和光纤到家(FTTH)等多种类型。ODN 完成光信号功率的分配,为OLT 与ONU 之间提供光传输通道,按照其连接方式不同主要可分为星型、树型、总线型和环型结构。
PON 系统从OLT 到多个ONU 下行传输数据
采用广播的方式,根据IEEE 802.3ah 协议,每一个数据帧的帧头包含前面注册时分配的、特定
ONU 的逻辑链路标识(LLID ),该标识表明本数据
帧是给ONU (ONU1、ONU2、ONU3、…、ONU n )中的唯一一个;另外,部分数据帧可以是给所有的
ONU (广播式)或者特殊的一组ONU (组播)。对于
从多个ONU 到OLT 上行数据,采用时分多址(TDMA )技术分时隙给ONU 传输上行流量。OLT 会根据系统的配置,给ONU 分配特定的带宽,或采用动态带宽分配策略。PON 系统上下行工作机制如图2所示。
图2PON 系统传输原理
Fig.2Transmission principle of PON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PON 产品有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 )和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 )两大类。EPON 在物理层采用了PON 技术,在链路层使用以太网协议,利用PON 的拓扑结构实现了以太网的接入。GPON 能够提供非对称高传输速率,可以同时承载ATM 信元和GEM 帧。EPON 和GPON 主要技术指标对比见表2所列。可以看出,GPON
在业务承载能力和网络管理方面更具优势,随着
GPON 产品规模化应用,其与EPON 在成本方面
的劣势也不断缩小。
2.2WiMAX 技术
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WiMAX )是一种无线宽带城域网(WMAN )接入技术,其物理层和MAC 层均基于IEEE 802.16工作组开发的无线城域网技术,能够实现固定及移动用户的高速无线接入。
项目信息流量/kbit ·s
-1
配电自动化16电能质量监测  2.4配电监控运行4096分布式电源控制0.6用电基本业务215.4用电扩展性业务502.8用电可视化业务
2048小计
4115
·专题聚焦·辛培哲等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
15··
表2EPON 和GPON 主要技术指标对比
Tab.2Comparison of EPON and GPON
WiMAX 网络体系由核心网和接入网组成。
核心网包含网络管理系统、路由器、AAA 代理服务器、用户数据库以及网关设备,主要实现用户认证、漫游、网络管理等功能,并提供与其他网络之间的接口。接入网中包含(BS )、用户站(S
系统中断控制器
S )和移动用户站(MSS ),主要负责为WiMAX 用户提供无线接入。WiMAX 网络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图3WiMAX 系统架构
Fig.3System structure of WiMAX
WiMAX 系统采用了包括正交频分复用(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多
入多出(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自适应调制编码(AMC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等多种技术提高网络传输带宽和抗干扰
性能。
2.2.1OFDM
OFDM 是一种并行传输数据技术,它将高速
串行数据变换为低速并行数据,用多个正交的载波构成子信道分别调制并行数据,并通过增加循环前
缀用以消除多径传输引起的符号间干扰。由于OFDM 技术在对抗多径衰落、抗窄带干扰多址
接入和信号处理方面显示出的优势,被公认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图4是
OFDM 系统基本原理。
图4OFDM 基本原理
Fig.4Basic principle of OFDM
2.2.2MIMO
MIMO 通信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
个天线,各发射接收天线间的信道响应独立,可以创造多个并行的空间信道。通过这些并行空间信道独立地传输信息,数据率成倍提高,经证明,MI -
MO 系统的容量随最小天线数的增加而近似线性
增加。MIMO 系统能最大成度地利用无线信道的
信道容量,实现高速可靠通信,成为无线通信领域内最炙手可热的技术之一。MIMO 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5所示。
图5MIMO 系统示意
Fig.5System structure of MIMO
2.3PLC 技术
电力线载波通信(PLC )是电力系统特有的通
信方式,利用电力线缆作为传输媒质,通过载波方
技术指标EPON GPON 标准机构IEEE 802.3ah ITU-T G.984上/下行速率  1.25/1.25Gbit/s    1.25/2.5Gbit/s 分光比1:16,1:321∶16,1∶32,1∶64,1∶128
线路编码8B/10B NRZ 扰码基础协议
Ethernet ATM 、GEM TDM 业务PWE3或VoIP 直接适配
数据业务
直接适配
GEM QOS 支持802.1P 、IP QoS T-CONT OAM 运维
最低限度支持
电信级
电力系统通信2010,31(217)
16··
式传输语音和数据信号,具有可靠性高,抗破坏能力强,不需要另外架设通信线路的特点。
电力线载波通信在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输电线路中已大量应用,主要承载调度电话、远动和继电保护信息。中低压电力线载波目前主要为配电自动化系统、远方集中自动抄表系统提供数据传输通道。目前,电力线载波通信采用40~ 500kHz传输频带,传输速率为几十kbit/s。
电力线载波信道复杂多变,电力线通信需要克服电力线信道中的背景噪声和脉冲噪声导致接收端相对低的信噪比(SNR)、信道的时频变化以及电磁兼容(EMC)要求限制的信号发射功率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编码调制技术来提高信息传输的带宽和可靠性。
目前,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采用OFDM 自适应调制解调、卷积编码、信道估计等技术,能够很好地适应电力线信道特性,保证了通信带宽和可靠性。许多研究机构开展了高速电力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产品的传输速率也从1Mbit/s发展到2Mbit/s、14Mbit/s、45Mbit/s,甚至200Mbit/s。
2.4技术比较
在传输带宽方面,目前10Gbit/s速率的PON 产品也已投入商业化运行,WiMAX和宽带PLC 技术只有几十上百兆带宽。PON作为光纤接入技术,相对于无线通信和电力线载波通信具有先天性优势。
传输距离方面,尽管PON网络均为无源器件,其传输距离仍达到20km;WiMAX系统具备非视距传输能力,采用OFDM和MIMO技术后能有效对抗衰减和多径干扰,其理论传输距离可以达到50km,而实际组网中,为保证传输速率和信号质量,覆盖半径一般为几千米;PLC系统由于电力线信道的恶劣性,传输距离较短,一般只有几百米。
经济性方面,由于配电通信网建设覆盖范围广,采用PON网络光纤敷设工程量大,投资高;无线专网和电力线载波利用无线信道和已有电力线作为传输媒质,不需要额外铺设通信线路,组网速度快,建设成本低。相对而言,无线和电力线载波网络在投资经济型、布网快速性、施工难度以及后期运行维护等方面更具优势。
PON、WiMAX和PLC三种配电通信网主要适用技术比较见表3所列。
表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Tab.3Comparison of main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ex
3智能配电通信网组网方式
3.1组网方式
通过上述章节对几种配电通信网适用技术的综合比较,结合各地配网自动化规划建设情况,配电通信组网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模型。
1)配网自动化覆盖区域内。配网自动化站点包括柱上开关、开闭所、环网柜、配电室等,需要实现三遥(遥信、遥测、遥控)功能,通信网络安全性、可靠性和带宽要求高,通信网宜采用光纤方式。由于传统的SDH、ATM传输制式投资高、建设周期长、需占用机房和电源、运行维护量大等缺点,PON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成为配网自动化站点信息接入系统的首选。
使用高分光比的PON系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对目标配电网区域实现快速覆盖。PON系统组网应较好地解决配套光缆建设问题,并合理安排ODN分光网络配置。对新建、改造配电线路,可采用OPPC光
缆;对老线路,宜架设ADSS或普通光缆。根据配网信息点随配网线路链状串接的特点,ODN网络宜采用不均等分光器,以保证网络灵活性和扩展性。
金属型铸造机
2)配网自动化覆盖区域外。配网自动化覆盖区域外的配电通信网建设,考虑到“十二五”期间不实施配网自动化和智能用电互动服务,传输带宽要求相对较低,WiMAX是较好的组网方式,但技术经济指标PON WiMAX宽带PLC 带宽  1.25~2.5Gbit/s70Mbti/s200Mbti/s
传输距离20km1~3km小于500m
建设成本很高较高较低
可靠性很高较高较高
硅胶海绵条实时性很高较高较高
锚钉安全性很高较高较高
产品成熟度高高一般
影响因素不受影响天气、地形电网负载和结构
·
专题聚焦·辛培哲等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17
··
考虑到国家政策限制等因素,目前阶段宜采用同样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的宽带PLC 专网或GPRS/
CDMA/3G/LTE 无线公网方式。配电通信网典型系
统架构如图6所示。
3.2面临的问题
配电通信网组网建设要考虑到业务带宽需
求、产品成熟度、投资经济性多方面因素,此外,还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WiMAX 宽带无线专网技术虽然已发展较
为成熟,但在国内没有分配专用频段。电力行业目前只有230MHz 一些频点可用,该频段并不适合
WiMAX 组网,需要向国家通信主管部门积极争取
专网专用频谱资源,未来国家政策是否松动,尚不明朗。
2)宽带PLC 技术处在发展期,其技术进步和
产业环境关系密切,需要建立国内统一规范标准,解决自主知识产权问题,实现核心芯片技术国产化,研发适用于国内低压配电网特性的产品和设备,逐步实现宽带电力线通信的产业化发展。
3)无线公网方式具有建设周期短、成本低的
优点,但由于本质上无线公网和互联网是相通的,无线公网通信方式的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不能保证,当接入用户数目增加时,通信速率不能保证。因此,无线公网只能作为现阶段组网的补充方式,且仅限于不需要遥控功能的终端通信等应用。
4结束语
配电通信网是电力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智能电网配电业务应用的重要支持系统。采用PON 光纤专网为主,无线专网和宽带PLC 为辅,带宽需求不高的区域采用GPRS/CDMA/3G/
LTE 无线公网通信方式作为补充,这种组网方式
既能够实现配电通信网的快速布网,又能够满足智能配电业务对通信带宽和可靠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IEEE 802.3ah -2004.Amendment:Media Access Con -trol Paramenters ,Physical Layers ,and Management Paramenters for Subscriber Access Networks [S].2004.[2]ITU -T G.983.1.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s
Based on Optical Network (PON )[S].1998.
[3]陈雪.无源光网络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
社,2006.
[4]吴广生,易德辉,胡保民,等.多业务长距离电力EPON 系
统的设计与应用[J].光通信技术,2009,4(171):12-14.
[5]IEEE Std 802.16-2004.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Part 16:Air Interface for Fixed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S].2
004.[6]董晓鲁,龚达宁,张莉,等.WiMAX 技术标准与应用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7]姚虹春,郭经红.WiMAX 技术发展及其在配电网通信
中的应用[M].电力系统通信,2007,28(171):1-4.
[8]陈蕾.WiMAX 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通信的应用[J].电
力系统通信,2007,28(7):46-48.
图6配电通信网系统架构
Fig.6System structure of smart distribution communication network
电力系统通信2010,31(217)
18··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07:3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0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技术   传输   配电   业务   系统   网络   无线   带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