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独树镇北十里有个古村,名叫铁炉。这里文明久远。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铁炉河之南岸张庄已有古人生活在这里。
夏代这里是缯国之地,曲列被分封到这里。他是中华曾氏肇姓之祖。
春秋战国楚王争霸,置列城于北方,号方城。铁炉北靠方城山、黄石山、大小缯关、老祖山、旗杆山,西有龙泉、霸王城、牛心山,南有贾河、火精领。西北有虎头山。
黄石山又名北武当山,俗谓小顶山,是明皇御封的中原名山之一。山峰峻峭、壁绝涧深,洞室幽邃,怪石嶙峋,绝壁耸峙,古木参天。祥云瑞霞于其上,灵光宝气发其间。世传黄石公生铁炉东黄庄,修道黄石山仙人洞,后助张良,成就汉初一代良臣。至今当地人们不忘。还在铁炉东十里张良山一带建有子房庙,四时香火祭祀。
铁炉东龚家岗南岗头出土的砖墓证明这里汉代已有人居住。从龚家岗下去便是好汉坡。坡下是大遍红壤的土地。一弯贾河从不远处流过。河边是茂密的树林。在这个三角风水地带有一百多亩地,东坡下还有一孤石,很大,有一人多高。这便是太古石湾。也有人叫太鼓石湾。
据说是古代练兵的地方。
西汉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时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农业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火精岭下有龙泉。泉水四季喷涌,冬季独暖。依山有长渠,据传为汉代所建。可灌溉近千亩土地。渠边有村叫暖泉。人们常言:大旱三年,饿不死暖泉!
盲文图书
铁炉水系也很发达,村西村南皆有大河,有上下稻田。还有一条小河纵穿村中石桥,南入贾河。桥东有庙,庙东有山,山中有龙沟。这龙沟是古时通向下稻田的灌渠。村西有一泉潭,四季不涸。其水沿渠长流到西南的上稻田里。不用时自流到贾河中。村北一公里有白石,石中有咀,故名白石咀。到了东汉建安七年,杜诗为南阳太守,多施善政,利用水利自动鼓风冶铁,提高了产量,改造了农具,富了人民。曾在铁炉冶铁。故南阳人称之:故障诊断方法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这就是“召父杜母”的由来。以此颂扬他们的政绩。 铁炉三面有河,北有铁沟,西有煤炭,南通龙泉镇,东通保店,西北通拐河、鲁山。铁炉占水之便,交通之利,河砂之多,遍地柞炭,成为东汉冶铁佳地,故名。
钢木模板
唐朝开元十八年,李白在黄石山中大寺游玩,写有多首诗歌。
明代因皇帝诏封黄石山为小武当山,这里道教发展很快。山上庙宇林立,游人如织。铁炉是香客朝山的必经之地。
清朝时铁炉分大、小铁炉。田地多为庙产。乾隆年间龚姓是从东南泌阳大龚庄迁移而来屯田,已居住铁炉村二百多年。目前在铁炉居住时间最长的姓就是龚姓,然后是李姓、孙姓。还有迁走的毛姓、王姓,都是清代迁民。其他的都是种地户,居无定所,每年川流不息。
枣木园、九亩园、柳树洼、庙东山、龙沟、上稻田,祖辈们给每块土地起了一个温暖的名字。
蚊帐 圆顶一九二六年铁炉庙上的田地被政府没收,变卖到大地主张文阁等人手里,所卖得的钱用作地方的教育经费。一九四七年解放。一九四九年,土地革命,每人平均分得五亩地。从此种地户也落藉这里。
铁炉不大,历经沧桑。一九九三年这里只有64户,288人,汉族。耕地234mm739meno2亩。聚落方形,
中有南北道路,房舍较集中,占地5万平方米。
我自幼生活在树木掩遮着的铁炉。有苦也有快乐。这里黄城山拥,贾河环抱。有看不完的山水,有听不尽的歌声。
大人常说太鼓石湾乱搅,不让孩童们去--尤其是中午去。不过那里有深深的河水和高高的河崖,是高台跳水的好地方。所以一男孩总是背着大人偷偷去跳水。之后就在浅水河里捉鱼。河里石头很多。鱼都藏在石头下面。常搬一块大石头,举起来砸向石头。然后翻开石头,撞晕的鱼都浮了上来。于是立即用草串着。不一会就是一大串。然后可回家钪钪美餐一顿。
走在铁炉庄未名的石桥上,桥下是弯曲细长的一道河,未名桥下流笑波。我在桥上感悟风景,小村无语,就像一首诗,一幅画!
我长大以后,也走过许多名山大川。但黄城山与众不同,生于斯,长于斯,他擎天立地,独秀我的心中。每当夜深人静,常爱听三面的流水之声。恰如高山流水,美哉!美哉!
正是“黄城不墨千秋画,铁炉无弦万古琴!”
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九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