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6期纺织敁胩1J质敁49表4远红外发射率测试结果
HOST 格式编号载荷谱
组合层数(层)
123456
B10. 7820. 8880. 9160. 9190. 9150. 911
B20. 8120. 8990. 9170. 9140. 9060. 897
B30. 8010. 9050. 9130. 9140. 9090. 898
B40. 8260. 9030. 9200. 9140. 9050. 896
B50. 8780. 9180. 9070. 8960. 8820. 866
B60. 8910. 9230. 9150. 9020. 8960. 883
导电夹B70.8250. 8930. 9120. 9090. 8920. 891
B80. 8400. 9170. 9120. 9090. 8960. 895
B90. 8730. 9230. 9180. 9040. 8960. 896
B100. 8790. 9290. 9230. 9140. 9060. 891
B110. 8650. 9130. 9090. 8970. 8870. 886
B120. 8680. 9140. 9120. 9000. 8910. 885
B130. 8730. 9300. 9260. 9230. 9120. 879
B140. 8600. 9160. 9100. 8970. 8950. 895
B150. 8930. 9290. 9240. 9120. 8970. 890
B160. 8370. 9060. 9120. 9070. 8910. 886
3.2.2分析与讨论
由表4可知,面料单层测试值在0. 84及以上时,如面料B5、B6、B8、B9、B10、B11、B12、B13、B14 和B15,两层面料组合测试得到的远红外发射率值 最人;面料单层测试值在0. 84以下时,如面料B1、B2、B3、B4、B7和B16,达到远红外发射率测试最人
值需要的面料层数为3层及以上。同时,由表4可 知,无论是单层远红外发射率0. 84及以上的面料,还是单层远红外发射率0.84以下的面料,远红外发 射率值随着面料层数的增加均呈现先增火后减小的
趋势。这是因为,试验中选取的面料为拉架网眼布,面料厚度小且有网眼,单层用于测试时大部分热量
会通过穿透的形式流失,被吸收的热量较少,因此样
C ST M开始征集2021制作智能卡
【本刊讯】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国家标准、行 业标准等协调互补的纺织材料及纺织品团体标准体系,满足市场、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中国材料与试 验团体标准委员会纺织材料及纺织品领域委员会(CSTM/FC12)近曰决定启动2021年团体标准项
目征集工作。重点征集立足纺织材料及纺织品领域
需求,紧密围绕纺织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具有可行性,填补现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空白的团体标准
项目,特别是针对特种技术、特种性能(包括功能
品升温少,物体释放出的红外能总量与其温度呈正比关系,单层测试时样品的远红外发射率较低。当样 品的层数增多后,样品整体的厚度变人,且各层的网眼被互相遮挡,穿透的热量越来越少,被吸收的热量越来越多,样品升温变高,远红外发射率增人。但是 随着样品层数的继续增加,样品整体质量变人。 smartthreads
由公式(1)可知,在热量不变的情况下,样品整体质量增加,温度上升量就会相应减少,样品温度上升值降低就会导致其远红外发射率降低。
综上,相同纤维成分、组织结构的面料,若颜不同,则远红外发射率不同。试验结果依次为:玫红 >深肤 >柠檬黄 >浅粉 >纯内,对于同一样品,若样 品单层远红外发射率测试值在0. 84及以上,则两层 样品组合测得的远红外发射率值最人;若样品单层远红外发射率测试值在0.84以下,则达到远红外发射率测试最大值所需的样品层数为3层及以上。建 议塑身衣使用颜较深的拉架网眼布面料,同时建 议选择单层远红外发射率值在0. 84及以上的面料,并双层使用,这样可以使塑身衣既保暖又轻便。
4 结论
面料颜越深,其远红外发射率值越高;随着面 料层数的增加,远红外发射率值呈现先增人后减小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品远红外性能的检测和评
价:G B/T 30127 — 2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监控预警[2]方进,刘秀,黄琦婧,等.纺织面料红外发射率对其辐
射散热性能的影响[J].印染,2018,43(2):39-42.
[3]陆天明.荣誉物理:热学、光学和近代近代物理学
[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30-35.
年纺织团体标准项目
性)、特种需求、特种产品的团体标准,其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鼓励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团体标准。
本次征集的团体标准需满足有关法律、法规要 求,符合国家标准编制规范,制定过程公开、公正、公 平。标准选题应与现行国家、行业、地方及其他团体标准无重复和交叉。对技术成熟、基础工作扎实、技 术文件较完善的标准项目可优先立项,进入快速制定程序。此外,申报单位应具备与申报标准相关的技术基础和研究能力,包括技术、人员和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