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考核评级工作办法
各区县(自治县)安监局、有关中央在渝、市属重点工商贸企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1〕1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攻坚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1〕2号)文件,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现将工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级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分级
安全生产标准化分为一级企业、二级企业和三级企业。一级企业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审核公告;二级企业由企业所在地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审核公告;三级企业由企业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审核公告。
(一)设立有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已依法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应安全生产行政许可。
(二)申请一级企业的,应为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或行业领先企业。申请评审之日前一年内,大型企业集团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集团所属成员企业90%以上无死亡生产安全事故;上市公司或行业领先企业无死亡生产安全事故。
(三)申请二级企业的,申请评审之日前一年内生产安全事故累计造成人员死亡不超过2人。
(四)申请三级企业的,申请评审之日前一年内生产安全事故累计造成人员死亡不超过3人。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评审方式
评审依据相应的评定标准采取评分的方式进行,满分为100分,评审标准如下:一级:评审得分大于等于90分(大型集团公司90%以上的成员企业评审得分大于等于90分);二级:评审得分大于等于75分(集团公司80%以上的成员企业评审得分大于等于75分);三级:评审得分大于等于60分。评分标准满分不为100分的,按100分制折算。
活跃ip扫描器
四、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程序
(一)企业准备工作
1、成立以企业领导(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为组长,企业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各自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以下简称《考评标准》)开展企业自评,形成自评报告。
2、企业向有资质的评审机构提出考评申请(见附件1)。
3、企业与评审机构签定技术咨询服务合同。
(二)评审单位组织专家咨询
1、成立专家组
根据企业特点成立考评专家小组,一般分为基础管理、机械、电气、热工燃爆、作业环境及职业健康5个专家组,由考评专家组成员牵头,企业有关人员参加。
2、组织学习培训
电极糊
(1)全面理解掌握《考评标准》。
(2)回顾分析本企业和行业发生过的典型事故案例,了解掌握企业安全管理薄弱环节,明确考评重点。
gtem小室
(3)参加人员: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企业各部室负责人、分厂(车间)负责人;班组长、安全员及有关人员。
3、指导排查整改
(1)核对企业自查:各专业组对企业自查结果抽查核实,进一步掌握企业安全生产现状。
(2)不符合项(隐患)排查:专家组成员带队排查,传授排查方法。排查范围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各种设备设施、人员培训和资质,以及作业现场等。
(3)指导对标整改:列出不符合项(隐患)清单,交企业整改。对整改方法,特别是疑难问题整改提供指导。
(三)评审单位组织专家第一次现场考评
1、核实整改情况:专家组成员带领各专业小组核实咨询时发现的不符合项(隐患)的整改情况。
2、设备设施模拟考评打分。
3、指导对标整改。列出不符合项(隐患)清单,交企业整改。对整改方法,特别是疑难问题整改提供指导。
(四)评审单位组织专家第二次现场考评
1、核实整改情况。专家组成员带领各专业小组核实第一次现场考评发现的不符合项(隐患)的整改情况。
2、正式考评打分。
3、上报考评报告。达到标准要求的,评审单位按一级企业、二级企业、三级企业,分别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重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区县(自治县)安全监督管理局上报考评报告。
代号x7
五、审核、公告
(一)审核公告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评审单位提交的评审报告进行审核,符合标准的企业予以公告,并向企业相应的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书面通知考评机构,并说明理由。
(二)经公告的企业,由中国安全生产协会、重庆市重点工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协会、区县(自治县)相关机构颁发相应级别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和牌匾。
附件:1.XX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申请表
2.XX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复评报告
二○一一年三月 日
XX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申请表
碳纤维增强尼龙 企业名称 | |
地 址 | |
联 系 人 | |
企业概况 | |
自评得分 | |
申请等级 | |
回馈单元我单位已按照国家颁布的XX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进行了自评(自评报告附后),现申请复评。 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 |
XX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复评报告
XX企业复评情况概述 |
|
XX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