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20年第08期
2020年5月30日,对于江西省寻乌中学物理教师黄才发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他因在社会服务方面积极开展科普工作而获颁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 欲戴王冠,先承其重。沉甸甸的奖章背后,是5年的时光和无声的坚守,是走不完的崎岖山路,是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一串串走出大山的脚印。当记者拨通黄才发的电话后,他动情地讲起了背后的酸甜苦辣,一幕幕光阴故事缓缓展开。
1
2019年7月13日,记者第一次见到黄才发。他穿着深蓝T恤衫、灰牛仔裤,看起来简单干练,但一面对镜头就紧张,要“喝口水”来放松一下,惯常的羞涩和腼腆展露无遗,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位长年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给学生讲课的老师。 当听到学生叫他“发哥”时,记者才明白,他的腼腆和羞涩只是面对陌生的成年人时才有的表现,而当他和孩子在一起时,则完全是另一种状态。这就是黄才发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纯净和天真。
时光倒回2015年3月,那是黄才发为科普事业出发的起点。当时寻乌中学有了寻乌县
时钟显示器
第一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寻乌中学科技馆,教了十几年物理、曾经当过6年物理教研组组长的黄才发成了科技馆的负责人。蚀刻标牌 做这个负责人并不轻松,不仅没有额外的报酬,还要增加近一倍的工作量,这意味着,必须挤压休息时间。尽管如此,一直对物理情有独钟的黄才发还是欣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
他说,科普和物理的关系很密切,做科普也是对物理教学的延伸。除此之外,其实黄才发还有一个初衷,那就是通过科普让农村孩子提前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们增长见识和阅历。
此后,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后,黄才发开始一边着手完善科技馆的各项建制,利用科技馆开展各种科普活动,一边从2016年起不定期带着科普展品下乡,到寻乌县各个乡镇的中小学去给学生普及科学知识。
让黄才发印象最深的,还是到文峰乡长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那次。正当他专注地给学生示范无人机操作时,却总感觉有人在輕轻地扯他的衣角,回头一看,只见一个小男孩怯
生生地说:“老师,我想玩一下机器车。”那充满渴望的眼神,让黄才发一时千头万绪,于心不忍,只好赶紧回以温情的目光和机器车。没过多久,那个小男孩又来拉扯黄才发的衣服,一问才知道他的机器车被同学“抢”走了。
微生物添加剂
后来黄才发才知道,小男孩家庭条件困难,父母都在外打工,平时跟着爷爷奶奶,性格比较内向。而更令黄才发感慨的是,小男孩的家里连一本科普书籍都没有,更遑论无人机、机器人这种“高大上”的展品了。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 从此,在寻乌的山野之间,多了一个矫健的身影,骑着摩托车,背着机器人、无人机、遥控车、孔明锁等科普展品,从县城到乡下,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累了就停下来,在路边的小河里掬一捧清水洗洗脸。有时候,来回路上要花五六个小时,和孩子们在一起却只有一两个小时,但黄才发还是很满足。他会抓紧时间教孩子们操作各种展品,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家庭情况。有时候发现一些孩子状态不对,他还会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他说:“给山里的孩子做科普,累并快乐着。”
2002年,黄才发进入寻乌中学任教至今。近20年来,寻乌的山山水水早已刻入他的骨骼,而他的寻乌弟子也不断长大成人。此间,黄才发已然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寻乌人”,
说着一口地道的寻乌方言,在4年时间里走遍寻乌这一方天地的万水千山。
位于江西省东南端的寻乌县,地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处,古来就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田地与庄园”之说。大大小小数不尽的山丘,地势高低不平,一河横穿县城,两岸山地上盖满了房子,这就是记者亲眼所见的寻乌。
闭塞和贫穷,让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科技,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更是少之又少,而如果要去寻乌中学科技馆看展品,最远的村庄需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最近的也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到市里则需要四五个小时。这让黄才发下定决心把科普“送”下乡,“孩子们出不来,那我就送进去”。平均每个学期黄才发都要“下乡”好几次,有时甚至一个月就接连下乡两次。每次下乡,总有一两个孩子的反应让他记忆深刻,使他将科普工作进行到底的决心更加坚定。
有一次,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对黄才发带来的阿尔法机器人非常感兴趣,很快就学会了各种操作。下课后,他迅速到黄才发,“老师,能不能让机器人先直行走出教室,然后左转来到同学们面前,跳一曲《小苹果》?”这个创意让黄才发当场愣住,经常跟阿尔法机器人打交道的他,以前从未想过还可以这样操作,更没想到一个十岁的孩子第一次接
触就能提出这么“高深”的建议。
按照这个小朋友的要求,机器人果然直行走出教室,又左转来到同学们面前,欢快地跳起了《小苹果》。从那以后,黄才发再也无法忘记那双盯着机器人的眼睛:亮晶晶的,很满足。他更加坚信,自己就是山里孩子通往科学殿堂的那座桥梁,他要做那座桥梁!
同样,在三标乡中心小学,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看上”了黄才发带来的坦克履带机器人,很快就能熟练操控机械臂夹取东西。这个小男孩也是留守儿童,以前从未接触过任何科普展品。他跟黄才发比赛用机器人夹取橡皮擦,黄才发欣然“应战”,还故意让他赢。看到小男孩露出胜利的笑容,黄才发笑了。他说做科普除了教授知识和技能,还应该传递快乐。
和孩子们的过往,就是黄才发的好时光。但他在用科普教育孩子们的同时,也经常被他们的反应“上了一课”。“有些孩子很聪明,不能说教,只能说探讨。”这并非是黄才发的谦辞,他确实时刻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为此,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看科普书籍,自己动手制作科普作品,并且时刻关注前沿科技动态,试图通过提高自己的见识、知识和技能,将一个更加丰富美好的“世界”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2
“做科普不像上课,可以用分数量化,效果立竿见影。所以,刚开始我觉得‘压力山大’,但又不能打退堂鼓。怎么办呢?只能硬着头皮上。”黄才发说。
科技馆成立伊始,什么都缺。他就带着学生自制仪器,炫彩的电风扇、集结中国古人智慧的孔明锁、自带花火的特斯拉线圈、奇妙的“水果电池”、重心可见的“锥体上滚”,创意层出不穷,展品琳琅满目。但因材料、场地、资金等条件所限,并非所有展品都能通过自己动手来制作。为了募集更多展品,黄才发积极向学校、社会各界以及中国科学技术馆求助,甚至好几次自己掏钱买。
如今,寻乌中学科技馆已拥有两个加起来面积达140多平方米的科技活动室。走进活动室,目之所及皆是科技感满满的展品,内容涉及力与机械、声光、电磁、数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如最速降线、足球车机器人、激光竖琴、大小无人机、3D打印……小小的活动室,承载着寻中学子的科学梦,为师生搭起了“零距离”接触科学的平台。
除了带孩子们“玩”展品,黄才发总想再做点别的。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他开始探索
如何通过举办各种科普活动来弥补科技馆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展品数量有限等不足?如何利用科技馆资源培养出更多“兴趣+能力”的特长型学生?为此,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
2018年“全国科普日”期间,黄才发组织了科技馆开放日活动,通过科普手抄黑板报评比、机器人组装比赛、无人机试飞体验等活动,让学生畅快地体验了一把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的乐趣。
在各种活动中,机器人组装大赛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这种充满趣味性、益智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十分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场气氛实在是太热烈了,就差‘尖叫’了。我从小就喜欢动手,这次比赛正好可以让我展示自己。”说起这次活动,黄才发的学生们还历历在目。然而,为了成功举办活动,黄才发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始做准备。
动手实践虽然“爽”,但少不了科学理论的支撑,黄才发深知此道。2019年9月23日,他成功策划举办了寻乌中学首届科普讲解大赛。舞台上,寻中学子化身“科普达人”,向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奇妙无穷的物理世界,并科普了其中的奥妙和原理。
“薛定谔的猫”是什么?宇宙奥秘——黑洞的由来、天体间的洛希极限、行星合月的奇观是怎么发生的?电子通信、液晶显示、纳米科技等现代技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什么是磁性?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阳?……这些原本高深莫测的科学问题,在寻中学子口中,变成了轻松有趣的科普知识。除了新奇的名词和概念,寻中学子的知识储备量和眼界也让人瞠目,而这一切都和黄才发的努力不无相关。
在校内举办各种科普活动的同时,黄才发还将触角伸到了校外。“小牛顿”是当地一家专注于少儿科学启蒙的教育机构,长期致力于幼少儿启蒙课程、产品及活动的研发和推广。他果断与“小牛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科普教育延伸到幼少儿。2019年9月,寻乌中学科技中心还与“小牛顿”联合举办了初中生小制作、小发明比赛。
10.10.0.10 尽管在疫情期间,很多活动开展不了,黄才发也没闲着,他在家改造了“手蓄电池”“锥体上滚”等老展品,赋予其新体验,并录制了视频对改造过程及其原理进行科普讲解。
光阴轮转,岁月无声。5年来,数不清策划开展了多少活动,但每一次活动总会在一些学生心中烙下印记,种下科学的“种子”。条件有限,但科普的疆界无限,科普人的热情、智慧、创意无限,因此科普的价值也比其现实意义宽广得多。
为了拓展科普资源,拓宽自己热爱的科普事业,2018年,黄才发加入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科技志愿服务队成为一名志愿者,并于次年发展了5名学生也成为志愿者。现在,这5位学生已经能够在各种科普赛事中独挡一面担任评委或讲解员了。
黄才发告诉记者,以后会有更多学生加入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科技志愿者团队,成为科普工作者,上一届的学生走了,下一届继续工作,如此一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番荔枝种植
3
科学世界奇妙无穷,孩子心思纯洁无瑕。深入科普工作腹地后,黄才发发现自己早已迷上了科普,“再也放不下”。
以往,只是任课,还没有认识那么多学生。自从做了科普后,黄才发接触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也逐渐从讲台走到台下,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们也不再严肃地叫他“黄老师”,而是亲切地称呼他“发哥”甚至“发爸”,而黄才发也经常操着一口流利的“寻乌话”在课下和他们交流。
多年来的科普工作虽然艰苦,但黄才发始终认为,只要有一个学生从中受益就值得。
而事实证明,有很多学生从他的科普工作中受到了影响,甚至到了人生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