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陈与教育|提升科技馆展品科学传播效果的方式

阅读: 评论:0

展陈与教育|提升科技馆展品科学传播效果的方式
展开全文
隐藏滑轨
桑叶采摘器
作者:袁 媛(合肥市科技馆工程师)
欢迎转载,须注明作者与来源(《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年第4期)
【摘要】目前有些科技馆的参与体验型展品存在过多地关注于科学知识的传递,将“直接经验”的自主获取退化为“间接经验”的灌输等问题。经实践调研、案例剖析,笔者认为其问题原因是科学信息通过展览展品向观众传递的过程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较高层次的科学信息损失过多。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信息传播模型理论进行分析,应将参与体验型展品看作是科技馆向观众进行科学传播的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为此,在科技馆展览展品的设计中必须关注如何让展品能够准确、高效、尽可能多地将科普信息传递给观众。
【关键词】科技馆;展品;信息损失;传播效果
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拥有大量的参与体验型展品。在科技馆,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通过参与体验展品,主动获取科学信息。科技馆的展览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定位型展览,而展览中的展品展项则是信息的载体。然而,观众在展览展项的参与体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科学信息有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为此,我们对科技馆展览展项的信息传递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到这些科学信息损失的原因,并在展览展项的设计过程中加以避免。
一、科技馆展览展品承载信息的特点分析
国际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的探究本质,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的理解。这是2002年博尧德(BouJaoude)所构建的科学素养主题框架。
与此同时,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学生的素养看作“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体,体现在各个学科的具体目标中。2017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小学科学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2011年《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初中科学课标》)中的科学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将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博尧德构建的科学素养主题框架相对照,我们发现如图1的对应关系:
从上述分析论述中,我们也可看出“以知识为主的教育目标”已经过时了。科学传播也不能再满足于普及科学知识,而应更追求全面准确地传播科学信息,追求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
展览与展品是科技馆拥有的重要科学传播资源,是科技馆向观众进行科学传播的最重要信息载体。科技馆展品传递给观众的科学信息理应不仅包括科学原理、科学知识,还包括第二层次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第三层次的科学价值观、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内涵。
对部分展示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展品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展品大多停留在“是否有知识”“是否好玩”和“是否能看懂”这个层面。观众从展品中获取的信息只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并没有更深层次的启发与感悟。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教育开始关注科学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科学传播也不再仅仅只是普及科学知识,而是开始注重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各种科学探究的课程、教育活动开始出现在国内科技馆中。很多展览展品也开始注重对观众的启迪和引导,观众能够在自行参与体验展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国内科技馆的展品很多是以科学仪器、科学实验、技术发明为原型,它们所承载的科学信息都是以某种形态、成分、反应、运动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展品的体验过程中。观众参与体验展品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再现当年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过程。这个参与过程可以使观众体验和关注其中的科学现象,并将科学家们以科研为目的的科学探究实践,转化为观众以学习为目的的科学探究实践。经此过程,实现了观众对于展品蕴含的科学信息的认知,使观众获得了“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展览展品传递给观众的科学信息并不局限于展品的原理和知识,还包括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这其中也就蕴含了探究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技与
社会的关系等信息。
从信息传播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它与学校或其它同样具有科学教育职责的教育机构相比较,是有显著区别的。学校的课堂教育中,学生是被动接收信息;而在科技馆,观众是通过参与体验展品,主动获取信息。与学校的课堂教育相比较,在直接经验的获取上,科技馆的展览展品是极具优势的。但是,部分科技馆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这一优势,过多地关注于科学知识的传递,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的传播,将“直接经验”的自主获取退化为“间接经验”的被动接受。这表明科技馆的传播教育观念已经落后于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的发展形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展览科学教育目标,就需要深化、拓展展览所传播的科学信息,因此研究并减少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损失十分必要。
二、科技馆展览展品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分析
美国政治家、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中存在5个基本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图2的线性模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传播模式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1)“谁”即是传播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是传播活动中的主动一方;(2)“说什么”即信息,信息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信息的交流,双方达到互动的目的;(3)“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是传播活动中所凭借的物质手段和技术;(4)“给谁”即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也就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在科技馆,展览展品的设计人员是传播者,设计人员通过展览展品这一媒介向观众传播信息,受众就是参与操作展品的观众。
严建强教授曾用“博物馆的信息通信过程模型”来阐述博物馆的信息传递过程(见图3)。这个模型表明,博物馆是由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两大环节构成的。前一个通信过程(科研)是为了让设计者自己明白(释读信息通道1),后一个通信过程(科普)则是通过传播让“自己明白”转化为“观众明白”(构建信息通道 2)。
图3中的通信过程模型同样也适用于科技馆的展览展品设计。在科技馆中,“系统N”指的不再是博物馆藏品库中的珍藏或展品原型,而是与展览相关的科研成果、文献资料等素材;“信息通道1”则是设计人员对相关素材的搜集、研究、整理,并将其转化为展览展品的过程;“系统M”是供观众参与的展览展品;“信息通道2”是展览展品所蕴含的科学信息通过观众的参与传递给观众的过程;“系统V”就是科普教育的受众。这其中,“信息通道1”包含研究文献和转化展品两个过程,它们的主体是设计人员,也就是拉斯韦尔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中的“Who”;而“信息通道2”这个科学信息的传递过程,它的主体是观众,是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中的“Whom”。
tt27.tv
从图4的科技馆展品信息传播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通道1”中有两次可能导致科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损失,在“信息通道2”中同样也会出现信息的损失。
(一)信息第一通道(即“自己明白”)中的损失
1. 展品前期研究策划阶段的“信息损失”
科技馆的设计人员对科学信息进行研究的过程是为了“让自己明白”。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调研观众的需求,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这实际上是文献研究的过程。展览的内容源自文献研究,且必须是经过文献研究“勘验”的产物。
在文献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研究时间限制、设计人员自身喜好等因素的客观存在,科学信息的损失是必然会出现的,设计者“让自己明白”的是某个选题方向的部分科学信息,而不可能是全部科学信息。这个过程中,如果设计人员由于自身科学素养的局限,没有意识到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的重要性,或是由于研究时间紧迫,只能粗浅地检索了解相关知识点,在研究过程中损失的科学信息可能恰恰是当年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技与社会的打印机芯
关系等重要的科学信息。设计者自己没有掌握的科学信息,当然也不可能传递给观众。这也必然导致某些展览展品中只有科学知识,缺失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技与社会关系等内涵。
2. 展品设计阶段的“信息损失”
研究过程之后,设计者要将“自己明白的素材”转化为具体的展览或展品。设计者要从“自己明白的素材”中提炼出展览的主题,根据主题在“自己明白的素材”中有取舍地选择科学信息,并将自己的理解凝练入素材中,然后将这些被遴选出的科学信息转化为展览、展品。任何一个选题方向的科学信息都是大而广的,设计者不可能将所有的科学信息都罗列在展览展品中,必须要根据主题确定内容,根据展览规模适当放弃部分内容,这就要求文献研究的深度广度要远远大于展览实际所需。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科学信息都要转化为展品呈现给观众。科学信息转化为展品过程有时是一个异常艰巨的过程。有些科学信息对于诠释主题非常重要,但转化为一件好的展品却很困难,还可以转化为辅助展示装置(如图文板、多媒体、视频播放装置等)和场景环境。尽管如此,“设计师明白的信息”转变为“观众明白的信息”仍有许多困难,这就需要设计
师的创意和智慧了。本文聚焦于展品,展览辅助装置与场景的转化问题将另文分析。因为科技馆的展览教育不同于学校的课堂教育,一个展品要吸引观众主动参与,“好看好玩”是至关重要的。就好比讲一个故事,它的内容再丰富,寓意再深刻,但说得不精彩,也吸引不来听众。一个展览中可以出现若干只能看不能参与的静态模型或图文版,但这个比例一旦过高,就失去了对观众的吸引力。所以,展品必须要在为展览主题服务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好看好玩”的特性。
负压引流球

本文发布于:2023-05-13 15:22: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978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科学   信息   展品   过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