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英; 王林; 刘全稳; 吴其林; 鲍祥生; 曾鹏
【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29)006
【总页数】6页(P5-9,15)
【关键词】茂名; 油页岩; 原位; 注热开采
【作 者】马飞英; 王林; 刘全稳; 吴其林; 鲍祥生; 曾鹏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 广东茂名525000; 广东省非常规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茂名525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D83
油页岩(又称油母页岩)是一种高灰分的固体可燃有机矿产,通过干馏可得到页岩油。茂名于1956年开始利用油页岩进行地面干馏炼油,曾是我国重要的“人造石油”生产基地。由于油页岩地面干馏工艺“三废”污染严重[1],以及干馏后剩下的矿渣占用大量土地,且生产成本远高于常规油井生产石油的成本,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茂名油页岩炼油工艺全部停产[2]。
油页岩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其烃类产品主要为航空煤油和柴油,国家高度重视这一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茂名盆地油页岩资源已无法用成熟的地面干馏进行开发,只有通过绿原位开采工艺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近年来,大量学者对该区的资源储量、储层特征、热解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在茂名盆地进行油页岩原位注热开采,建议建立一个“茂名油页岩原位注热开采先导试验基地”,并对其选址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油页岩原位开采现场试验研究提供支持。
1 茂名油页岩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茂名油页岩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干馏制取页岩油和直接作为锅炉燃料进行发电。在地面干馏与发电过程中,其在环保上的问题也凸显出来:(1)水源污染。矿井破坏水
位稳定,矿井采出水污染水源。(2)灰渣污染。油页岩干馏或直接燃烧后产生大量灰渣,需占用大量土地露天堆放,形成粉尘、水体等二次污染。(3)生产环节产生粉尘、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环境。在环保压力下,继续进行高能耗、高污染的地面干馏与发电技术是不可行的。
由于油页岩地面干馏以及发电工艺能耗较大,成本高并且污染重,目前已停止茂名油页岩的地面开发利用。因此,有必要寻一种污染少、低排放且利用率高的油页岩开发新工艺——基于环保的绿原位开采技术。
2 国内外原位开采技术
原位开采技术是指不用从地下将油页岩矿石采出地面,而是直接对地下油页岩层进行热裂解,然后将生成的油气产物导出地面,经冷凝得到页岩油气产品的方法。
2.1 国外原位开采技术
国外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种类较多[3-14],详见表1。表1中部分技术已在野外开展了先导性试验,比如壳牌石油公司的ICP技术、以列亚洲科技有限公司的TS(局部化学反应法)
技术和美国页岩油公司的CCRTM技术等。壳牌石油公司曾报告采出了34°API的产品,该产品有气体(丙烷和丁烷)和液体,液体中挥发油、航空油、柴油的质量分数均为30%,较重油品为10%,液体中硫的质量分数为0.8%[15]。虽然ICP技术所得油品好,但该工艺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运行加热器,且加热时间较长,还要冷凝生产层段外围的储层以防止地层水流入生产区,因此该工艺实现商业化发展仍需要改进。
表1 国外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公司技术名称壳牌石油公司ICP埃克森美孚公司ElectrofracTM美国独立能源公司GFCEGL能源公司EGL雪佛龙公司CRUSH美国地球科学探索公司高温空气加热公司技术名称美国MEW能源公司IGE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射频加热斯伦贝谢公司RF/CF怀俄明凤凰公司微波加热以列亚洲科技有限公司TS美国页岩油公司CCRTM
2.2 国内原位开采技术
近年来,我国也在陆续开展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研究和试验,目前有10多家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开展有关油页岩原位开采的应用基础研究,以下主要介绍3家机构研发的技术及其现场试验情况。
(1)太原理工大学赵阳升团队于2005年发明了“对流加热开采油页岩油气的方法”,简称MTI技术[16],该方法属于原位注热开采工艺(如图1所示)。该技术已在实验室完成了中试,但至今没有进行现场试验。该方法具体是指利用井致裂,向油页岩层注入高温压力水蒸气,以对流方式加热油页岩层使油页岩原位熟化,生成烃类。原位注热开采工艺可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空气污染与地下水污染,是茂名油页岩绿开发利用的首选工艺。
图1 油页岩原位注热开采
(2)吉林省众城油页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油页岩原位压裂化学干馏提取油页岩油技术”,即油页岩压裂燃烧法原位转化技术[17],于2014年7月27日在“扶余-长春岭野外试验现场”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桶利用地下原位技术开采的油页岩油,但至今仍没有投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3)吉林大学针对吉林省油页岩资源特点提出的改进型局部化学反应法(TS-A法)、近临界水法(SCW法)和高压工频电加热法(HVF法)[18,19]。其中油页岩改进型局部化学反应法于2013年10月7日在吉林省龙安县永安乡开展先导性试验,2015年6月20日在地下原位裂解
出了第一桶油页岩油,取得了初步成功。
3 茂名油页岩原位注热开采初探
3.1 原位注热工艺选择
烟道气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气体和粉尘固体,其中气体成分大于99%(绝大部分为二氧化碳),粉尘低于1%。美国地球科学探索公司的高温空气加热技术、雪佛龙公司的CRUSH技术(二氧化碳压裂与高温空气加热)以及太原理工大学的MTI技术(高温水蒸气加热)采用的对流传热介质与烟道气成分基本相同,可以借鉴这些技术,利用高温烟道气对茂名油页岩进行原位注热开发。利用烟道气之前,需要将烟道气中的粉尘除去,通过分离器和过滤器可将固体态的粉尘去掉,因此注入油页岩地层的为气体成分;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易吸附在油页岩上,可以实现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永久埋存;二氧化碳易溶于页岩油(页岩中热解产生的液态烃),可以降低页岩油黏度,有利于流动;二氧化碳与页岩油在地层条件下可以形成混相,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烟道气作为一种驱替流体,还可以进行驱油。茂名市城内有较多化工企业以及火力发电厂,每年排放大量烟道气,采用烟道气加热油页岩,可以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不但可节约成本,而且还
可以降低大气污染,实现二氧化碳的永久埋存,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环保效益。
3.2 资源储量
2004年,“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发现广东省油页岩资源丰富,其中茂名盆地的油页岩资源探明储量为55.15亿t(见表2),占全国油页岩探明储量的16.72%,居全国第二位[20]。从表2中的参数可以看出,茂名油页岩储量较大,油页岩层厚度与含油率较高,具有开发的物质基础。
表2 茂名盆地油页岩矿床的地质特征盆地类型沉积环境油页岩特征厚度/m含油率/%查明储量/(108 t)油页岩页岩油断陷湖10.00~49.006.00~13.6655.153.63
3.3 地质概况
3.3.1 构造特征
茂名盆地北起高州市,南至茂名市,西至连界,东至羊角;南西以古近系地表露头线为界,北东以高棚岭断裂为界(见图2)。走向长为44 km,宽为4~14 km,面积约400 km2。
图2 广东茂名盆地地质概况
根据图2,可知茂名盆地为一箕状断陷盆地,其形成严格受高棚岭断裂的控制,并直接控制了盆地内油页岩的矿层分布。油柑窝组沉积时期,高棚岭断裂一直处于活动状态,由于北西方向高棚岭断裂南西盘下降速度大于盆地西南边缘区,使湖盆水体明显加深、水域加宽、水流稳定,适宜有机质大量沉积,为油页岩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沉积空间[21]。
3.3.2 储层特征
(1)变质程度。茂名油页岩分布于古近系油柑窝组和新近系尚村组地层。通过对茂名油页岩H/C原子比、O/C原子比分析,H/C原子比介于1.3~1.46,O/C原子比介于0.08~0.19,属于高氢碳比、低氧碳比类型,有机质属于Ⅰ~Ⅱ型干酪根类型。干酪根是有机质的主体,因此干酪根的类型基本代表了有机质类型。茂名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少部分为腐殖腐泥型;茂名盆地油页岩镜质体反射率一般为0.51%~0.58%,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22]。
(2)储层厚度。茂名盆地西部高州矿区油页岩厚度一般在10~25 m,最大厚度达到46.53 m,倾角在4°~8°;盆地中部茂名矿区油页岩的厚度一般在20~30 m,最大厚度为38.01 m;盆地东部油页岩的厚度一般在15.64~36.51 m,平均在28 m[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