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仓施工组织设1

阅读: 评论:0

筒仓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测量
(一)定位测量
<1>进场后,首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坐标原点)进行复测,并办理书面交接手续;
<2>为便于施工定位及施工时不受扰动,控制点布设在施工中不易被扰动的位置,且距离建筑物较近。
(二)地下结构的施工测量
<1>基坑开挖前,对原有定位轴线进行复测、闭合,以经过复测的轴线控制桩为基准,测设细部轴线。为了稳妥起见,每条控制轴线桩在现场近处与远处适当位置分别施测两点,近点便于投测,远点用于保护和校测,定期检查各轴线间的尺寸。轴线控制桩用砼固定,并设在不易被扰动的地方,并且控制桩埋设要远离基坑边坡,防止塌方破坏。
<2>基坑开挖后,分别由各控制轴线在控制点向基坑投测轴线,以控制基坑内各轴线的相对
位置,标高传递则采用水准仪和塔尺向基坑内传递,并做好控制点。
<3>在土方开挖和回填前,必须做好控制桩的保护,必要时将轴线桩引测到安全不受扰动处。
(三)地上结构施工测量
<1>轴线测量
本工程为筒仓结构,两个筒仓东西排开,把东西方向的轴线提前定在筒仓基础底板上,等外壁滑模施工完毕后,将轴线引测到筒仓外壁之上,筒仓上部结构用东西一条直线进行轴线定位。
<2>标高传递
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度,标高传递点设置四点,在两个筒仓四周用墨线弹上标高。标注+0.00m水平线,经此基准点用经过校准的50m钢尺向上传递,传递误差控制在3mm以内,砌体与装饰阶段每层保证不少于2个高程控制点,形成与主体一致等高程、平面参照系,以满足土建、水、电设备安装等施工统一性要求。
二、筒仓基础工程
桩间土开挖→桩头破桩→基槽清理→基础垫层→定位放线→基础底板钢筋绑扎→柱、壁钢筋插筋绑扎→基础外模支立→砼浇筑→养护→下道工序施工
附属结构
土方开挖→基槽清理→灰土回填→基础垫层→测量放线→基础钢筋绑扎→基础模板支立→基础砼浇筑→养护→下道工序
三、主体分部工程
(一)钢筋工程
<1>钢筋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钢筋堆放应有标志,按现行有关标准规定抽样作力学性能试验;合格后使用的钢筋,加工过程中,若力学性能显示不正常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
<2>需注意保证柱箍筋弯钩平直段长度大于10d,以满足抗震要求;注意控制箍筋下料尺寸,
保护层按主筋计算;注意转角处钢筋适当调整,保证现场施工方便,钢筋位置准确。下料时先下样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成批下料。下料时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种类型号下料,未经同意不得代换钢筋。
<3>利用钢筋调直过程,将钢筋表面油渍、漆污和用锤能敲击剥落的浮皮、铁锈清除干净,焊接前将焊点处水锈清除干净。发现钢筋表面的氧化铁皮鳞落现象严重并已损伤钢筋截面,或除锈后钢筋表面有严重麻坑、斑点伤蚀截面时,应降级使用或剔除不用。钢筋须平直,无局部弯折。
<4>钢筋下料根据不同长度长短搭配,统筹排料;尽量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减少短头,减少损耗。断料时不得用短尺量长料,防止在量料中产生计量误差。切断过程中如发现钢筋有劈裂、缩头或严重弯头等必须切除;如发现钢筋硬度与该钢种有较大出入,及时向上一级技术人员反映,查明情况。钢筋端口不得有马蹄形或起弯现象,下料长度偏差控制在±10mm。对Ⅰ级钢筋末端180o弯钩,圆弧弯曲直径大于等于钢筋直径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钢筋运至现场后,按不同型号分类堆放并挂牌表示。如间隔较长时间才浇筑混凝土,需做好防锈、除锈工作。
<5>钢筋绑扎前核对成品钢筋的钢号、直径、形状、尺寸、数量是否与料单、料牌相符。如有错误遗漏及时纠正增补。
<6>钢筋绑扎时,钢筋的交叉点采用扎丝绑牢;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方向错开设置。钢筋安装完毕,符合设计要求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7>柱子竖向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钢筋接头的位置,根据来料的规格及对接头位置、数量的规定,相互错开。梁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漏斗板钢筋为直径18的钢筋,采用搭接连接和机械连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
<8>预埋件制作安装:所有埋件均由铁件班统一制作,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要求下料,焊接必须由专职焊工操作,焊工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所有预埋件均应有焊接报告,铁件焊完后要求平整、无变形。四角及梁底部埋件应与钢模板用螺丝固定连接,拆模后将螺丝拧掉。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18:0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94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钢筋   轴线   施工   基础   控制   连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