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钢筋调直
使用钢筋调直机对ф6、ф8、ф10盘圆进行调直,质量要求: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 2、钢筋切断
根据设计图纸编制钢筋下料单,按下料单并综合考虑现场原料长度,同规格钢筋长短搭配切断下料,以减少短头,降低损耗。断料顺序为先长料,后短料。
下料时应在工作台上标出尺寸刻度线并设置控制断料尺寸的档板。同时避免用短尺量长料,以防止量料时产生累计误差。
在切断过程中,如发现钢筋有劈裂、缩头等必须切除,若发现有的硬度与该批钢筋有较大的出入,及时向技术人员反映,并查明情况,根据进一步试化验结果决定处理办法。
质量要求:(a)切筋断口不得有马蹄形或起弯等现象。(b)钢筋长度应力求准确,允许偏差±10mm。
3、钢筋制作
钢筋的制作应按柱、墙、梁、板的顺序进行,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使用弯曲机进行制作。
Ⅰ级钢筋末端作1800弯钩,其弯曲直径D≥2.5d(d为钢筋直径),平直部分长度≥3d;Ⅱ级钢筋末端需作900或1350弯折时,弯曲直径D≥4d,平直部分长度按设计。弯起钢筋中间部位弯折处的弯曲直径D≥5d。 钢筋弯曲前,按下料单在操作平台上划线标记出弯曲点位置,划线时注意根据弯曲角度扣除弯曲调整值。
质量要求:(a)钢筋形状正确,在平面上没有翘曲不平现象;(b)钢筋末端弯钩的净空直径不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c)钢筋弯曲点处严禁有裂缝,对Ⅱ级钢筋不能弯过头再弯回来;(d)钢筋弯曲成型后的允许偏差为:全长±10mm,弯起钢筋起弯点位移±20mm,弯起钢筋的弯起高度±5mm,箍筋边长±5mm。
桩的螺旋形箍筋用手摇滚筒成型,滚筒直径比螺旋筋内径略小即可。因为桩端中砂持力层
埋深不同,桩长也不一致。桩钢筋笼制作先参考地质报告土层深度情况知道大致桩长为14—16米,每种直径的桩按最大桩长16米制作十个钢筋笼备用,再制作十个15米桩长的钢筋笼,先成孔的根据实际桩长从制作好的钢筋笼中选用(只能长,不能短),然后再根据已经成孔的实际平均桩深制作钢筋笼,保证钢筋笼的长度。
4、钢筋的连接
基础桩钢筋竖向接头,直径小于22mm的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搭接长度为36倍钢筋直径,在搭接长度内绑扎三点,两端及中间各一点。直径大于或等于22mm的均采用单面电弧搭接焊连接,安排四台焊机设备,焊缝长10d。施工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试焊、抗拉试验,合格后方可进入结构施工。对焊工要求持证上岗,保证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焊接时在垫板或形成焊缝的部位进行引弧,不得烧伤主筋。焊接过程中及时清渣,保证焊缝表面光滑。要求焊缝厚度不小于主筋直径的0.3倍,焊缝宽度不小于主筋直径的0.7倍。
搭接焊前,焊接端先预弯,要求两钢筋的轴线在一直线上。焊接时先用两点固定,定位焊缝与搭接端部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20mm。端头收弧前填满弧坑,并使主焊缝与定位焊缝的始端和终端熔合。
基础桩纵筋保护层为50mm,承台及消防水池底板上皮50mm,水池顶板上皮25mm,其它为50mm。
柱、墙竖向钢筋每层接头一次。直径大于或等于18mm的柱、墙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具体工艺及质量要求如下:
A、除净焊接钢筋端部120mm范围内的铁锈杂质。
B、检查网路电压波动情况,应保持在380V以上。
C、检查夹具是否同心。
D、夹牢钢筋,先夹下钢筋,然后将上钢筋扶直夹牢,上下钢筋需保持同心,轴线偏差不得大于2mm。
E、在两根钢筋接头处,安放引弧导电圈。
F、检查焊剂是否合格,将合格的焊剂装满在焊剂盒内。填装前应用石棉布环绕塞封盒的下口,以防焊剂泄漏。
G、焊接电流和焊接时间根据钢筋的直径不同选择,具体焊接参数见下表:
H、正式施焊前,对工艺进行试验,求得最佳参数时进行试焊。
钢筋直径 (mm) | 焊接电流 (A) | 焊接电压(V) | 焊接通电时间(S) |
电弧过程 | 电渣过程 | 电弧过程 | 电渣过程 |
16 | 200~250 | 35~45 | 22~27 | 14 | 4 |
18 | 250~300 | 15 | 5 |
20 | 300~350 | 17 | 5 |
22 | 350~400 | 18 | 6 |
25 | 400~450 | 21 | 6 |
| | | | | |
同批钢筋试焊合格后,再进行工程的钢筋连接。
I、施焊时必须注意事项:
①钢筋焊接的端头要直,端面要平。
②上下钢筋要对正压紧,焊接过程中严禁搬动钢筋,以保证钢筋自由向下正常落下,预防出现假焊接头。
③焊接设备的外壳必须接地,焊接操作人员要穿绝缘鞋。
J、施焊时如发现裂纹、未熔合、烧伤等焊接缺陷,应立即查原因,采取措施,及时消除。
K、质量要求:
①外观逐个检查,从每批接头中随机抽取三个试件做拉伸试验,以300个同类型接头为一批。
②四周焊包应均匀,不得有裂纹,钢筋表面无明显烧伤等缺陷。
③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得超过0.1倍钢筋直径,同时不得大于2mm。
④接头处弯折不得大于40。
⑤外观检查不合格的切除重焊。
直径大于或等于18mm的梁内水平钢筋采用单面电弧搭接焊连接。对于直径<18mm的水平、竖向钢筋,除图纸给定连接方式外均采用绑扎搭接,搭接长度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钢筋种类的不同,最小搭接长度亦有所变化,应符合下表要求,或按图纸中标明的搭接长度施工。
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
序号 | 钢筋种类 | 混凝土强度等级 |
C15 | C20-C25 | C30-C35 | ≥C40 |
1 | Ⅰ级钢筋 | 45d | 35d | 30d | 25d |
2 | Ⅱ级钢筋 | 55d | 45d | 35d | 30d |
| | | | | |
说明:
①当Ⅱ级钢筋直径d>25mm时,其Ld应按上表数值乘以系数1.1取用。
②抗震要求的框架梁纵向钢筋,其搭接长度相应增加,一、二级抗震等级按上表数值乘以系数1.15取用。三级抗震等级按上表数值乘以系数1.05取用。
③两根直径不同钢筋的搭接长度以细钢筋的直径为准。
④纵向受压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为表中数值的0.7倍。
5、钢筋的绑扎
钢筋的绑扎顺序同制作,亦按柱、墙、梁、板的顺序进行。
(a)柱、墙钢筋绑扎:绑扎前应先根据混凝土板表面上弹出的构件500mm控制线进行甩筋的定位校正,无误后再按设计要求的种类、型号、间距进行接筋、绑扎。为了绑扎间距准确,墙水平筋可先在两端两面纵筋上划点;柱箍筋,在两根对角线主筋上划点,然后按点均匀分布进行绑扎。钢筋接头位置:受压区同一截面的接头不大于50%,受拉区同一截面不大于25%。
柱两端箍筋加密,加密高度按《03G101—1规范》,柱箍筋均为封闭箍,弯钩应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钢筋上,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均应绑牢。梁柱节点处柱箍筋正常设置,穿梁筋时可以先把梁底筋上的柱箍筋解开绑扣上移至梁上层筋下,带拐的梁筋穿完后再把上移的箍筋恢复原位绑扎好。梁钢筋放在柱纵向钢筋内侧。
墙的两层钢筋网间,交叉错开布置间距1m的φ10mm钢筋撑铁,以固定钢筋网间距。拉结筋同时钩住水平及竖向筋。钢筋的弯钩朝向混凝土内。
混凝土保护层:柱采用上、下部焊支筋的方法,墙在两层钢筋网间,交叉错开点焊间距1m的φ10mm钢筋撑铁,外侧漏出尺寸同保护层,固定钢筋网间距的同时确保保护层。对有抗渗要求的墙体在钢筋网外侧绑扎砂浆垫块控制保护层。
(b)梁、板钢筋绑扎:先绑扎梁筋,根据图纸及规范要求计算出每个柱距内梁所需箍筋数量,如数靠柱立着摆放在梁断面上。摆放箍筋时,要注意弯钩朝向,必须一左一右错开分布。梁主筋从梁端逐根穿插就位,穿插时注意钢筋与箍筋的位置。穿插就绪后,首先把每一柱距内两端箍筋与梁主筋绑扎起来,再按图纸要求箍筋间距在架立筋上用粉笔划点,按点绑扎箍筋。绑扎完后在主筋底间距1m绑扎200mm长钢筋短头(直径同保护层),来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梁筋在绑扎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无特别注明时,次梁钢筋置于主梁钢筋之上。
②井字梁内纵筋,短边方向置于长边方向之下。
③梁箍筋间距要准确,加密区尺寸严格执行设计及规范要求。
④梁柱交汇处梁内柱箍筋避免漏放,施工时着重检查。
梁内非预应力钢筋绑扎完毕后进行预应力钢筋的穿插施工,优选专业队伍进行施工。
定位:梁内无粘结预应力筋采用曲线形式布筋,为保证其各点的矢高符合设计要求,在预应力筋底部采用Φ12横筋架设,根据设计坐标,在梁骨架或箍筋上画出各个控制点的准确位置,然后焊接固定。
穿筋:因每根梁的断面尺寸、预应力筋根数、箍筋肢数等不尽相同,预应力筋在梁主筋空隙处穿过,考虑到预应力筋的对称性,便于集中绑扎、合理安放承压板等因素,事先确定出分布在每一箍筋空格内的根数。要根据梁的宽度和承压板的尺寸,以及梁张拉端的矢高要求,对预应力梁的张拉端进行合理排列。从梁的预应力固定端侧开始一根一根地按定好的位置穿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