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r
眼镜及其瞳距调整配件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vr眼镜,尤其涉及vr眼镜的瞳距调整配件。
背景技术:
2.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简称vr。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设备,简称vr眼镜,是利用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集合的产品。
3.目前市场上具有各式各样的vr眼镜,对于不同的佩戴者而言,其瞳距是不同的。现有市场上也有提供可调整瞳距的vr眼镜,但是现有的vr眼镜的瞳距是在出厂时已经设定,并且通常仅具有几个档位的调整,比如说58mm、62mm、66mm等符合部分人的瞳距的档位。对于不符合上述瞳距的佩戴者,虽然也能使用vr眼镜,但是佩戴并不舒适。尤其是对于患有近视的使用者而言,瞳距的不匹配在长时使用过程中,会使得佩戴者极容易发生眼部疲劳等问题。
4.在中国专利cn210514792u中公开了一种可变瞳距的vr眼镜,并具体公开了:该眼镜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
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作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镜片可转动连接在第一主体上,所述第二镜片可转动连接在第二主体上;所述眼镜还包括横向调整部和竖向调整部,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通过横向调整部连接。所述横向调整部包括螺丝、螺柱,所述第一主体上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二主体上设有第二螺孔,所述螺柱两端分别与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进行螺纹配合连接,所述螺丝设置于螺柱上并与螺柱进行螺纹配合连接。由于横向调整部设有螺丝和螺柱,螺柱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在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上,因此,当与螺柱进行螺纹配合连接的螺丝进行转动时,螺丝带动螺柱的转动,使得螺柱往一个方向进行转动,转动的螺柱推动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相对距离拉大,当螺柱往另外一个方向转动时,可以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相对距离拉近,从而实现控制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相对距离,使得调整vr眼镜的瞳距得以实现。
5.上述专利中,通过在将左右两个镜片(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同时与一根螺柱螺纹配合,并通过与螺柱螺接的螺丝的转动,带动螺柱的转动,进而实现调整左右两个镜片之间的相对距离。但是上述专利中的方案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零件多舒适性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快捷的尤其适用于vr眼镜的瞳距调整配件。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瞳距调整配件,包括左侧
框架和右侧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设置有调整
卡子,所述调整卡子分别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可装卸连接。采用上述设置方式,通过拆卸安装不同尺寸规格的调整卡子,可对左右两个框架之间的中心距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该配件能够获得不
同的瞳距尺寸以适配不同的佩戴者。并且通过调整卡子与左右侧框架安装与拆卸的方式进行调整方便、快捷,结构简单舒适性高,而所述调整卡子的宽度可根据不同佩戴者的瞳距进行定制或者选择。
8.优选的,在所述调整卡子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凹槽,在所述左侧框架的右侧外壁和右侧框架的左侧外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凹槽连接配合的凸块。
9.优选的,在所述左侧框架的右侧外壁和右侧框架的左侧外壁分别设置有凹槽,在所述调整卡子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凹槽连接配合的凸块。
10.为进一步便于装卸,所述凹槽的上侧、下侧、前侧或后侧设置有开口,所述凸块由所述开口处卡入所述凹槽中。
11.为进一步提高可靠性,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
12.优选的,在所述凹槽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有或者在其中一侧壁设有向壁内延伸的限位腔,所述凸块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腔相配合的凸出部。
13.优选的,所述凸块长度大于所述凹槽长度,在所述凸块上超出所述凹槽的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限位凸钉。
14.为进一步方便安装,所述凹槽和/或凸块具有沿插入方向设置的平滑过渡的坡度。
15.本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瞳距调整配件,包括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所述左侧框架与右侧框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为一体式结构。通过更换不同连接杆尺寸的调整配件,就能够获得不同瞳距尺寸的配件。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vr眼镜,包括vr眼镜本体,包括上述瞳距调整配件,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均分别与vr眼镜本体的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可装卸连接。
17.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的瞳距调整配件,通过可与左右侧框架装卸的调整卡子,调整左右侧框架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所述调整卡子的宽度决定了左右侧框架的中心距。每位佩戴者的瞳距不同,通过调整不同的左右框架的中心距使其能适应于不同的佩戴者。
19.本实用新型的瞳距调整配件的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可分别与vr眼镜本体的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可装卸地连接,将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安装到vr眼镜本体的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之后,再采用调整卡子调整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的距离。所述调整卡子为具有多种不同的宽度尺寸规格的系列产品,根据佩戴者的实际瞳距选择适合的调整卡子,使得每一位佩戴者在不改变vr眼镜结构的基础上,能够佩戴得更加舒适。其中,所述调整卡子还可根据佩戴者实际情况进行定制。比如,可采用3d打印的方式进行制作。
20.现有市场上的vr眼镜的瞳距具有多挡(大多为三档)可调整,比如58mm、62mm、66mm等,其调整方式为滑动左右目镜进行调整,当调整到58mm、62mm或66mm会发生卡固(同时会听到“嗒”的声响),除了以上三个档位之外,无法在其的位置进行固定。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与vr眼镜配合,选择合适佩戴者瞳距的瞳距调整配件,将其左侧框架与vr眼镜的左侧目镜安装(磁吸或卡接)、右侧框架与vr眼镜的右侧目镜安装(磁吸或卡接),再将调整卡子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连接,即可实现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的固定,使得vr眼镜获得与瞳距调整配件相同的瞳距,与佩戴者适配。当另外的佩戴者需要佩戴vr眼镜时,仅需为该名佩戴者选择合适的调整卡子,然后更换vr眼镜(已安装瞳距调整配件)上的调整卡子即可。商家(如vr体验馆)使用本实用新型的vr眼镜和瞳距调整组件时,可为同一
副vr眼镜配备两个以上的瞳距调整配件,其中一副与vr眼镜安装,另一副用于客户进行试戴以选择合适的调整卡子。
21.另外,对于患有近视的佩戴者而言,将本实用新型的瞳距调整配件安装完毕之后,可将近视眼镜通过磁吸或者其他方式分别安装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上。使得患有近视的佩戴者也能够更加舒适地使用本实用新型的vr眼镜。
22.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调整卡子与左右侧框架支架采用插入的方式安装,方便快捷,零件少成本低,佩戴舒适性高。
23.另外,一体式成型的左侧框架、右侧框架和连接杆所构成的瞳距调整配件,在使用过程中安装更加方便,佩戴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24.图1为实施例1中瞳距调整配件的轴测图一;
25.图2为实施例1中瞳距调整配件的轴测图二;
26.图3为实施例1中瞳距调整配件的左侧框架轴测图;
27.图4为实施例1中瞳距调整配件的调整卡子轴测图;
28.图5为实施例2中瞳距调整配件的轴测图;
29.图6为实施例2中瞳距调整配件的右侧框架轴测图;
30.图7为实施例2中瞳距调整配件的调整卡子轴测图;
31.图8为实施例3中瞳距调整配件的轴测图;
32.图9为实施例3中瞳距调整配件的左侧框架轴测图;
33.图10为实施例3中瞳距调整配件的调整卡子轴测图;
34.图11为实施例4中瞳距调整配件的轴测图;
35.图12为实施例4中瞳距调整配件的左侧框架轴测图;
36.图13为实施例4中瞳距调整配件的调整卡子轴测图;
37.图14为实施例5中瞳距调整配件的轴测图。
38.图15为实施例1-5中vr眼镜本体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代替,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40.实施例1: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vr眼镜的瞳距调整配件,包括左侧框架1和右侧框架2。其中,在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设置有调整卡子3,所述调整卡子分别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可装卸连接。所述可装卸连接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说磁吸的方式、卡扣的方式、螺接的方式等。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分别可装卸地安装到vr眼镜本体的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上,通过调整卡子调整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瞳距使其适应每一位佩戴者。另外,对于患有近视的佩戴者而言,将瞳距调整配件安装完毕之后,可再将左侧近视眼镜(带镜框)和右侧近视眼镜(带镜框)安装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上。其中,所述左右侧近视眼镜与所述左右侧框架之间可采用磁吸的方式、
卡接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41.而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调整卡子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设置有内凹的凹槽4(即左侧壁的凹槽由左侧壁朝右侧内凹形成,右侧壁的凹槽由内侧壁朝左内凹形成),在所述左侧框架的右侧外壁和右侧框架的左侧外壁分别设置有可插入所述凹槽内的凸块5。通过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之间的配合实现将调整卡子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连接,而调整卡子的宽度即决定了两个框架之间的中心距,通过调整左右侧框架之间的中心距,进而调整安装在左右侧框架上的左右侧近视眼镜之间的瞳距。
42.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具体地:所述凹槽上侧、下侧、前侧或后侧设置有开口6,所述凸块由所述限位开口处卡入所述凹槽中。其中,以vr眼镜佩戴状态下,佩戴者前方为前侧、后方为后侧、上方为上侧及下方为下侧。
43.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凹槽的开口设置在前侧。其中,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安装调整卡子时更加方便,以及不影响佩戴者的舒适感。在所述凹槽的相对两侧壁(即佩戴状态时佩戴者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向壁内延伸(向上和向下延伸的)的限位腔7,由于限位腔的设计,那么必然地,在限位腔的朝向左侧框架/右侧框架的方向具有限位壁8,且所述限位腔的前侧是和所述凹槽相通的开口。所述凸块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腔相配合的凸出部。也就是说,在所述凸块的相对两侧(即佩戴状态时佩戴者的上方和下方)设计有向外突出的凸出部9。根据上述设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和所述凸块的截面均为t字形。安装调整卡子时,调整卡子的凹槽的开口6对准所述凸块,由佩戴方向的后方向前的方向通过按压即可实现调整卡子与左右侧框架的安装。
44.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且所述凸块由后至前设置有平滑过渡的坡度10。通过坡度的设置,能够使得在安装的时候更加便于调整距离,安装更加方便。
45.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相对的两侧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定位凸包a11,在所述调整卡子的左右两侧壁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包a相配合的定位凸包b12,所述定位凸包b12与所述调整卡子的侧壁的衔接处形成了凹陷,在安装时,所述定位凸包a位于所述定位凸包b之下,也就是说所述定位凸包a位于所述凹陷13处。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调整卡子和左右侧框架安装的可靠性,避免他们相互之间发生位移,影响佩戴舒适性。
46.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vr眼镜,包括本实施例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所述vr眼镜包括vr眼镜本体20,所述vr眼镜本体具有左侧目镜21和右侧目镜22,本实施例中的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分别与所述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采用卡接或者磁吸的方式连接。对于患有近视的佩戴者而言,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以及调整卡子安装完毕之后,所述左侧近视眼镜和右侧近视眼镜可通过卡入、磁吸等方式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进行安装。
47.本实施例中的调整卡子的宽度决定了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的间距。所述调整卡子为多尺寸规格的系列产品,或者可根据佩戴者的瞳距进行个性化定制,并采用3d打印的方式进行制造。
48.现有市场上的vr眼镜的瞳距具有多挡(大多为三档)可调整,比如58mm、62mm、66mm等,其调整方式为滑动左右目镜进行调整,当调整到58mm、62mm或66mm会发生卡固(同时会听到“嗒”的声响),除了以上三个档位之外,无法在其的位置进行固定。将本实施例所述的
瞳距调整配件与vr眼镜配合,选择合适佩戴者瞳距的瞳距调整配件,将其左侧框架与vr眼镜的左侧目镜安装(磁吸或卡接)、右侧框架与vr眼镜的右侧目镜安装(磁吸或卡接),再将调整卡子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连接,即可实现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的固定,使得vr眼镜获得与瞳距调整配件相同的瞳距,与佩戴者适配。当另外的佩戴者需要佩戴vr眼镜时,仅需为该名佩戴者选择合适的调整卡子,然后更换vr眼镜(已安装瞳距调整配件)上的调整卡子即可。商家(如vr体验馆)使用本实用新型的vr眼镜和瞳距调整组件时,可为同一副vr眼镜配备两个以上的瞳距调整配件,其中一副与vr眼镜安装,另一副用于客户进行试戴以选择合适的调整卡子,客户挑选好合适的调整卡子后直接将调整卡子安装到vr眼镜上的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上即可。
49.本实施例的瞳距调整配件可更贴合佩戴者实际使用习惯和瞳距地被安装在现有的vr眼镜上。还能满足一般佩戴者以及患有近视的佩戴者的佩戴需求。
50.本实施例的vr眼镜和其瞳距调整配件,采用先调整左右侧框架后安装近视眼镜的方式,能够避免因调整过程造成对近视镜片的磨损。而且调整卡子与左右侧框架支架才用下压卡入的方式安装,方便快捷,零件少成本低,佩戴舒适性高。
51.实施例2:如图5-7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vr眼镜的瞳距调整配件,包括左侧框架1和右侧框架2。其中,在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设置有调整卡子3,所述调整卡子分别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可装卸连接。所述可装卸连接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说磁吸的方式、卡扣的方式、螺接的方式等。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分别可装卸地安装到vr眼镜本体的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上,通过调整卡子调整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的中心距,进而调整瞳距使其适应每一位佩戴者。另外,对于患有近视的佩戴者而言,将瞳距调整配件安装完毕之后,可再将左侧近视眼镜(带镜框)和右侧近视眼镜(带镜框)安装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上。其中,所述左右侧近视眼镜与所述左右侧框架之间可采用磁吸的方式、卡接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52.具体的:在所述调整卡子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设置有内凹的凹槽4,在所述左侧框架的右侧外壁和右侧框架的左侧外壁分别设置有可插入所述凹槽内的凸块5。通过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之间的配合实现将调整卡子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连接。
5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下侧设置有开口6,所述凹槽和凸块的截面均为为t字形结构。所述调整卡子上的凹槽由上至下卡入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凸块中。
54.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vr眼镜,包括本实施例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所述vr眼镜包括vr眼镜本体20,所述vr眼镜本体具有左侧vr目镜21和右侧vr目镜22,本实施例中的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分别与所述左侧vr目镜和右侧vr目镜采用磁吸或卡接的方式连接。对于患有近视的佩戴者而言,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以及调整卡子安装完毕之后,所述左侧近视眼镜和右侧近视眼镜可通过卡入、磁吸等方式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进行安装。
55.本实施例中的调整卡子的宽度即为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的间距。所述调整卡子为多尺寸规格的系列产品,或者也可根据佩戴者的瞳距进行个性化定制,并采用3d打印的方式进行制造。通过选择调整卡子的宽度得到不同瞳距的瞳距调整配件。
56.现有市场上的vr眼镜的瞳距具有多挡(大多为三档)可调整,比如58mm、62mm、66mm等,其调整方式为滑动左右目镜进行调整,当调整到58mm、62mm或66mm会发生卡固(同时会听到“嗒”的声响),除了以上三个档位之外,无法在其的位置进行固定。将本实施例所述的
瞳距调整配件与vr眼镜配合,选择合适佩戴者瞳距的瞳距调整配件,将其左侧框架与vr眼镜的左侧目镜安装(磁吸或卡接)、右侧框架与vr眼镜的右侧目镜安装(磁吸或卡接),再将调整卡子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连接,即可实现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的固定,使得vr眼镜获得与瞳距调整配件相同的瞳距,与佩戴者适配。当另外的佩戴者需要佩戴vr眼镜时,仅需为该名佩戴者选择合适的调整卡子,然后更换vr眼镜(已安装瞳距调整配件)上的调整卡子即可。商家(如vr体验馆)使用本实用新型的vr眼镜和瞳距调整组件时,可为同一副vr眼镜配备两个以上的瞳距调整配件,其中一副与vr眼镜安装,另一副用于客户进行试戴以选择合适的调整卡子,客户挑选好合适的调整卡子后直接将调整卡子安装到vr眼镜上的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上即可。
57.本实施例的瞳距调整配件可更贴合佩戴者实际使用习惯和瞳距地被安装在现有的vr眼镜上。还能满足一般佩戴者以及患有近视的佩戴者的佩戴需求。
58.本实施例的vr眼镜和其瞳距调整配件,采用先调整左右侧框架后安装近视眼镜的方式,能够避免因调整过程造成对近视镜片的磨损。而且调整卡子与左右侧框架支架才用下压卡入的方式安装,方便快捷,零件少成本低,佩戴舒适性高。
59.实施例3:如图8-10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vr眼镜的瞳距调整配件,包括左侧框架1和右侧框架2。其中,在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设置有调整卡子3,所述调整卡子分别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可装卸连接。所述可装卸连接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说磁吸的方式、卡扣的方式、螺接的方式等。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分别可装卸地安装到vr眼镜本体的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上,通过调整卡子调整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的中心距,进而调整瞳距使其适应每一位佩戴者。另外,对于患有近视的佩戴者而言,将瞳距调整配件安装完毕之后,可再将左侧近视眼镜(带镜框)和右侧近视眼镜(带镜框)安装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上。其中,所述左右侧近视眼镜与所述左右侧框架之间可采用磁吸的方式、卡接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60.具体的:所述调整卡子分别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可装卸连接。在所述调整卡子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设置有凸块5,在所述左侧框架的右侧外壁和右侧框架的左侧外壁分别设置有位于所述与所述凸块配合的凹槽4。通过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之间的配合实现将调整卡子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连接。
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块和凹槽均是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即佩戴状态时佩戴者的前后方)。所述调整卡子包括本体15,所述本体的左右两侧设置所述凸块5,所述凸块的厚度小于所述本体的厚度,所述凸块及本体的后侧设置盖体16,所述盖体的左右宽度大于所述本体加上所述凸块的宽度,所述盖体的厚度等于所述本体的厚度。
62.其中,所述凸块的截面可为方形、多边形、圆形、半圆形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块和凹槽的截面均为半圆形。
63.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前后贯通的凹槽,所述凸块的前后长度大于所述凹槽的前后长度。且在所述凸块的前部外壁设置有限位凸钉17。安装完成后,所述限位凸钉位于所述凹槽的外部。通过限位凸钉避免使用过程中所述调整卡子从所述凹槽中脱落。
64.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均具有朝前的坡度。也就是说,所述凸块与凹槽的截面积由后向前逐渐变小。所述凸块的两侧转角处和所述凹槽的两端处均设置有圆角。
65.在安装时,通过调整卡子由后向前,使得所述调整卡子上的凸块卡入到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凹槽之中,安装到位后,所述调整卡子的盖体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本体相贴,并通过限位凸钉限制所述调整卡子滑出。且通过凹槽与凸块的坡度配合,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安装。
66.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vr眼镜,包括本实施例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所述vr眼镜包括vr眼镜本体20,所述vr眼镜本体具有左侧目镜21和右侧目镜22,本实施例中的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分别与所述左侧vr目镜和右侧vr目镜采用卡接/磁吸的方式连接。对于患有近视的佩戴者而言,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以及调整卡子安装完毕之后,所述左侧近视眼镜和右侧近视眼镜可通过卡入、磁吸等方式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进行安装。
67.本实施例中的调整卡子的宽度决定了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的中心距。所述调整卡子为多尺寸规格的系列产品,或者也可根据佩戴者的瞳距进行个性化定制,并采用3d打印的方式进行制造。通过选择调整卡子的宽度得到不同瞳距。
68.现有市场上的vr眼镜的瞳距具有多挡(大多为三档)可调整,比如58mm、62mm、66mm等,其调整方式为滑动左右目镜进行调整,当调整到58mm、62mm或66mm会发生卡固(同时会听到“嗒”的声响),除了以上三个档位之外,无法在其的位置进行固定。将本实施例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与vr眼镜配合,选择合适佩戴者瞳距的瞳距调整配件,将其左侧框架与vr眼镜的左侧目镜安装(磁吸或卡接)、右侧框架与vr眼镜的右侧目镜安装(磁吸或卡接),再将调整卡子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连接,即可实现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的固定,使得vr眼镜获得与瞳距调整配件相同的瞳距,与佩戴者适配。当另外的佩戴者需要佩戴vr眼镜时,仅需为该名佩戴者选择合适的调整卡子,然后更换vr眼镜(已安装瞳距调整配件)上的调整卡子即可。商家(如vr体验馆)使用本实用新型的vr眼镜和瞳距调整组件时,可为同一副vr眼镜配备两个以上的瞳距调整配件,其中一副与vr眼镜安装,另一副用于客户进行试戴以选择合适的调整卡子,客户挑选好合适的调整卡子后直接将调整卡子安装到vr眼镜上的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上即可。
69.本实施例的瞳距调整配件可更贴合佩戴者实际使用习惯和瞳距地被安装在现有的vr眼镜上。还能满足一般佩戴者以及患有近视的佩戴者的佩戴需求。
70.本实施例的vr眼镜和其瞳距调整配件,采用先调整左右侧框架后安装近视眼镜的方式,能够避免因调整过程造成对近视镜片的磨损。而且调整卡子与左右侧框架支架才用下压卡入的方式安装,方便快捷,零件少成本低,佩戴舒适性高。
71.实施例4:如图11-13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vr眼镜的瞳距调整配件,包括左侧框架1和右侧框架2。其中,在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设置有调整卡子3,所述调整卡子分别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可装卸连接。所述可装卸连接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说磁吸的方式、卡扣的方式、螺接的方式等。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分别可装卸地安装到vr眼镜本体的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上,通过调整卡子调整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瞳距使其适应每一位佩戴者。另外,对于患有近视的佩戴者而言,将瞳距调整配件安装完毕之后,可再将左侧近视眼镜(带镜框)和右侧近视眼镜(带镜框)安装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上。其中,所述左右侧近视眼镜与所述左右侧框架之间可采用磁吸的方式、卡接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具体的:在所述调整卡子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设置有凸块5,在所述左侧框架的右侧外壁和右侧框架的左侧外壁分别设置有位于所述与所述
凸块配合的凹槽4。通过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之间的配合实现将调整卡子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连接。
7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块和凹槽均是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即佩戴状态时佩戴者的上下方)。所述调整卡子包括本体15,所述本体的左右两侧底部分别设置有朝下伸出的所述凸块5,且左右两个凸块分离设置
73.其中,所述凸块的截面可为方形、多边形、圆形、半圆形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块和凹槽的截面均为梯形。
74.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上下贯通的凹槽,所述凸块的高度大于所述凹槽的高度。且在所述凸块的下部外壁设置有限位凸钉17。安装完成后,所述限位凸钉位于所述凹槽的外部。通过限位凸钉避免使用过程中所述调整卡子从所述凹槽中脱落。
75.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凹槽内腔分为上腔室18和下腔室19,所述上腔室内壁具有坡度且截面积由上至下变小。所述下腔室的内壁为竖直平面,并且截面积与上腔室最小的截面积一致且不变。所述凸块的前后两侧同样设置有向内的坡度,也就是说或所述凸块的厚度由上至下逐渐变小。且所述凸块的最下侧的厚度不大于所述凹槽的下腔室的前后宽度。所述限位凸钉分别设置在所述凸块下侧的前后侧面上。
76.在安装时,通过调整卡子由上至下,使得所述调整卡子上的凸块卡入到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凹槽之中,安装到位后,所述调整卡子的本体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本体相贴,并通过限位凸钉限制所述调整卡子滑出。且通过凹槽的上腔式内设置的坡度,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安装。
77.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vr眼镜,包括本实施例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所述vr眼镜包括vr眼镜本体20,所述vr眼镜本体具有左侧目镜21和右侧目镜22,本实施例中的左侧框体和右侧框体分别与所述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采用卡接或者磁吸的方式连接。对于患有近视的佩戴者而言,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以及调整卡子安装完毕之后,所述左侧近视眼镜和右侧近视眼镜可通过卡入、磁吸等方式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进行安装。
78.本实施例中的调整卡子的宽度即为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的间距。所述调整卡子为多尺寸规格的系列产品,或者可根据佩戴者的瞳距进行个性化定制,并采用3d打印的方式进行制造。通过选择调整卡子的宽度得到不同瞳距。
79.现有市场上的vr眼镜的瞳距具有多挡(大多为三档)可调整,比如58mm、62mm、66mm等,其调整方式为滑动左右目镜进行调整,当调整到58mm、62mm或66mm会发生卡固(同时会听到“嗒”的声响),除了以上三个档位之外,无法在其的位置进行固定。将本实施例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与vr眼镜配合,选择合适佩戴者瞳距的瞳距调整配件,将其左侧框架与vr眼镜的左侧目镜安装(磁吸或卡接)、右侧框架与vr眼镜的右侧目镜安装(磁吸或卡接),再将调整卡子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连接,即可实现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的固定,使得vr眼镜获得与瞳距调整配件相同的瞳距,与佩戴者适配。当另外的佩戴者需要佩戴vr眼镜时,仅需为该名佩戴者选择合适的调整卡子,然后更换vr眼镜(已安装瞳距调整配件)上的调整卡子即可。商家(如vr体验馆)使用本实用新型的vr眼镜和瞳距调整组件时,可为同一副vr眼镜配备两个以上的瞳距调整配件,其中一副与vr眼镜安装,另一副用于客户进行试戴以选择合适的调整卡子,客户挑选好合适的调整卡子后直接将调整卡子安装到vr眼镜上的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上即可。
80.本实施例的瞳距调整配件可更贴合佩戴者实际使用习惯和瞳距地被安装在现有的vr眼镜上。还能满足一般佩戴者以及患有近视的佩戴者的佩戴需求。
81.本实施例的vr眼镜和其瞳距调整配件,采用先调整左右侧框架后安装近视眼镜的方式,能够避免因调整过程造成对近视镜片的磨损。而且调整卡子与左右侧框架支架才用下压卡入的方式安装,方便快捷,零件少成本低,佩戴舒适性高。
82.实施例5: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vr眼镜的瞳距调整配件,主要是为近视患者提供。包括左侧框架1和右侧框架2,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杆14,所述连接杆、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为一体式成型制造的。其中,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为左右对称设计,且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是用于安装左侧近视眼镜(带镜框)和右侧近视眼镜(带镜框)。
83.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的中心距可根据每一个佩戴者的实际瞳距进行适应性设计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佩戴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并且可采用3d打印制造。
84.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采用本实施例的瞳距调整配件的vr眼镜,所述vr眼镜包括vr眼镜本体,所述vr眼镜本体具有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本实施例中的左侧框体和右侧框体分别与所述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采用卡接或磁吸的方式连接。对于患有近视的佩戴者而言,可在安装完毕之后,将左侧近视眼镜和右侧近视眼镜可通过卡入、磁吸等方式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进行安装。
85.本实施例的vr眼镜和其瞳距调整配件,能够避免因调整过程造成对近视镜片的磨损。方便快捷,零件少成本低,佩戴舒适性高。
技术特征:
1.一种瞳距调整配件,包括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设置有调整卡子,所述调整卡子分别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可装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整卡子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凹槽,在所述左侧框架的右侧外壁和右侧框架的左侧外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凹槽连接配合的凸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侧框架的右侧外壁和右侧框架的左侧外壁分别设置有凹槽,在所述调整卡子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凹槽连接配合的凸块。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上侧、下侧、前侧或后侧设置有开口,所述凸块由所述开口处卡入所述凹槽中。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有或者在其中一侧壁设有向壁内延伸的限位腔,所述凸块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腔相配合的凸出部。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长度大于所述凹槽长度,在所述凸块上超出所述凹槽的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限位凸钉。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和/或凸块具有沿插入方向设置的平滑过渡的坡度。9.一种瞳距调整配件,包括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框架与右侧框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为一体式结构。10.一种vr眼镜,包括vr眼镜本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瞳距调整配件,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分别与vr眼镜的左侧目镜和右侧目镜可装卸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VR眼镜及其瞳距调整配件,包括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设置有调整卡子,所述调整卡子分别与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可装卸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安装方便,佩戴舒适。佩戴舒适。佩戴舒适。
技术研发人员:
陈荣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厦门平吉钱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3.28
技术公布日:
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