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氯仿法提取DNA的原理

阅读: 评论:0

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的制备及其应用
概述
1、克隆性染体异常是肿瘤的特征
2、染体异常常见的类型
3、染体异常的检测方法
二、荧光原位杂交及其探针
1、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
2、荧光原位杂交的探针
三、荧光原位杂交探针的制备和荧光原位杂交(按试验流程介绍)
一、概述
1、克隆性染体异常是肿瘤的特征
1914年德国遗传学家Boveri就提出染体畸变与肿瘤起源相关,然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假说;1960年Nowell和Hungerford在7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的患者中发现后来被称为费城染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的微小染体;1973年Rowley证实了Ph染体是9号和22号染体易位所致,这是人们在肿瘤中认识到的第一个染体易位;目前,已经有11,500篇文献报道了55,600多种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这些染体畸变,尤其是染体易位及其相应的融合基因在肿瘤致病的起始阶段有着重要的作用,无不说明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是肿瘤的特征,在肿瘤起源中起重要作用。
下图是各种疾病报告的克隆性染体异常病例数
2、染体异常的常见类型
染体异常指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两类:前者包括整条染体数目的扩增和缺失;后者包括染体易位、插入、倒置、区带的缺失或扩增等。
下图是染体数目异常
染体结构异常
3、染体异常的检测方法
染体异常的识别得益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发展起来的胰蛋白酶-姬姆萨染和常规显带技术,使得常规筛查全基因组染体异常和检测染体核型改变成为可能。染体显带是细胞遗传学分析技术中标准和常用的方法,但耗时且依赖于获得良好的分裂相,还难于分析复杂和隐匿的异常。
PCR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对染体异常的检出依赖于引物或探针与模板的结合,因此较常规显带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是高通量检测染体异常的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荧光原位杂交及其探针
1、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
染体荧光原位杂交始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和DNA技术的结合,这种结合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分子细胞遗传学。其基础是Southern blot原理,以半抗原如生物素、间接标记或以荧光素直接标记的已知核酸分子为探针,探针和靶序列双链DNA变性后杂交,互补的异源单链DNA分子在适宜的温度和离子强度下退火形成稳定的异源双链DNA,通过荧光标记的亲和素或抗抗体将半抗原显示出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杂交信号。FISH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好的特点,可同时分析分裂期和间期的多个细胞,并进行定量;可以检测隐匿或微小的染体畸变以及复杂核型;还可以使用多种荧光标记,显示DNA片段及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与方向,空间定位精确。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02:1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935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染色体   荧光   探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