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循环与水资源】

阅读: 评论:0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循环与水资源】
考点一 水循环的类型和意义
1. 水循环的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
水循环示意图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    ,D降水,E    ,G    ,H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   
2. 水循环的意义
(1) 维持全球水的    平衡。 
(2) 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    的矛盾。 
(3)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 不断塑造着    。 
1. 水循环类型
水循环
类型
发生
空间
循环过程及环节
特点
典例
海陆间
循环
海洋与
陆地
之间
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海上内
循环
海洋与
海洋上
空之间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
陆地内
循环
陆地与
陆地上
空之间
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少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外流区也存在陆地内循环
  在外流区除具有海陆间循环外,地表水因蒸发进入当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返回本地地表,也存在陆地内循环,在内流区只存在陆地内循环。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影响因素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1)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①影响蒸发的因素
②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海洋上空的水汽陆地
③影响降水的因素
④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与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⑤影响下渗的因素
⑥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水循环原理应用
(1)用水循环原理解释沼泽地的形成
(2)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
主要表现
修建水库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
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
护湿地资源
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城市铺设
渗水砖
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实施人工
增雨
增加降水量
滥伐森林
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
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
面硬化
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河流上游
地区过度
引水灌溉
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调
节作用
水循环通过蒸发、降水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
迁移交
换作用
水循环使地球表层各个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平衡更
新作用
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断更新,并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上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影响塑
造作用
水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命题点1 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分析
1.图示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
A. 地表蒸发    B. 植物截留和蒸腾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00:2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934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径流   地表   水循环   减少   影响   因素   陆地   循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