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洪资源利用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阅读: 评论:0

雨洪资源利用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雨洪资源作为世界各国取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已经发展了数十年,非城区利用的发展较为成熟,但城区雨水利用都处在发展初期;本文论述了国内外雨洪资源利用发展概况并重点论述城区雨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灾害结果,对雨水利用下一阶段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标签: 雨水利用;城区;非城区;问题
1.雨洪资源利用即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主要包括收集、调蓄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地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按地域可分为城市区与非城市区雨水资源的利用,两者的利用方式差异较大,研究思路与方法也固然不同,城市雨水利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雨水利用就是收集、贮存并利用雨水;广义上则应包括雨水的渗透、回灌、补充地下水及地面水源,维持并改善地区水循环系统[1]。
2.国外雨水利用发展概况
近20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展了雨水利用的研究与探索,其中雨洪资源利用较多技术较为
先进的国家有日本、美国、德国、瑞典、荷兰、以列等,各国均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法。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兴建了路面雨水收集系统和大量蓄洪池来收集雨洪水,在城市还专门建设了下洼式绿地来下渗城市洪水,从当年起,日本就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必须设置雨洪就地下渗设施。1992年颁布的“第二代城市地下水总体规划”,将雨水收集池塘和透水地面建设纳入了城市规划的范围。
美国的雨洪利用以增加入渗为宗旨,建有大量的人工渗滤田,来下渗雨洪水。另外在建设雨洪利用工程的同时,还制定了促进雨洪利用的管理条例和法规,来保证雨洪利用的实施。地下水库在美国的发展也较快,并通过对地下含水层进行人工补给来恢复湿地,发挥雨洪的生态效益。
3.国内雨水利用进展
雨水利用在国内受到广泛重视。广西、四川、甘肃、陕西、宁夏、河南等省(自治区)在雨水利用方面都积累了很好经验。甘肃省各级政府近年来筹集补助资金10亿元,用于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成小水窖218万处,稳定解决了130万人的饮水困难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应用开始于80年代。90年代以后,特大城市的许多建筑物已建有较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但是没有处理和回用系统。如上海市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已经建有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如果这些雨量能被有效地处理和加以利用,比处理轻污染的生活污水更经济、简便易行。
目前国内雨洪资源利用的前沿集中于大城市,以城市雨洪利用为特点,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开始了雨洪资源利用的实践。北京市水务局与德国埃森大学合作进行的“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研究”项目于2000年启动,旨在吸收德国在雨洪利用技术方面的先进经验。北京市住宅、公共建筑区已建成了多处雨洪利用工程,从2003年以后要求新建建筑物雨洪利用工程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这其中就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
深圳市分区域进行雨洪利用,在建设区收集的雨洪水直接作为景观、绿化、扫洒用水;在生态保护区进行雨洪的间接利用,以调蓄和下渗雨洪资源为目标;利用河流进行雨洪的综合利用,兼有收集、调蓄、下渗雨洪的效果。除此之外,深圳市还实施了雨污分流工程,利用雨洪资源改善了沿河生态环境[2]。
4.国内城市雨水利用有关规范
当前国内在雨水利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城市首属北京,受其严重的缺水与庞大的城市规模,北京市在雨水利用方面探索做出的某些规范规则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鑒意义,并具有引领作用,随着有关技术不断发展,雨水利用相关规则也在不断完善[3-4]。
2000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节约用水若干规定》,首次以政府令的形式对雨水利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指出:“深度利用雨洪,增加可用水资源量,是缓解北京严重缺水的重要措施”
2003年3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水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首次提出了“雨水利用项目三同时”的政策。
2004年5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北京市实施办法》规定:“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入渗、储存等措施开发、利用水资源”。
5.特大城市近年洪水灾情统计
北京市作为特大城市,在近年来不断发生汛期暴雨洪水导致城区被淹事故,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了死亡事故,下表列出了近几年内有统计的洪水受灾情况。
受灾年份    受灾情况
1996年    城区降雨60~100mm,造成43处洪涝和机场高速公路交通中断延误航班的事件
2004年    市区41处路段发生交通拥堵,21个路段严重拥堵,尤其是主要干线的立交桥下积水严重,有的立交桥下积水甚至深达2m,至少8处立交桥行车瘫痪,数千辆机动车在立交桥下遭遇淹没并导致发动机报废
2007年    8月1日和8月6日安华桥地区两次遭遇暴雨,降雨达82mm/h,积水约1万m3,最大积水深度1.7m,造成大面积交通瘫痪
2012年    暴雨导致北京市内城区发生内涝灾害,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方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暴雨导致超过500个航班取消,超过8万名旅客滞留。暴雨导致京港澳高速公路多处严重积水、车辆被淹,最深处积水处深达6米,且至少三人遇难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近年来暴雨在城区形成严重洪灾的情况呈上升趋势,一方面由于城区的不断扩大,而相关的防洪配套甚至城市规划都没有满足相关的要求,一方面也受人类影响导致气候变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日益加剧也导致了局部大暴雨的频繁发生。
6.城市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雨水利用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经验与技术的不足,从设备采用、结构设计、规则制定、实施运行到后期管理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客观认识到问题本身的存在性,并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能够进一步改进以及在后续的发展计划中逐渐完善。
实用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力度落后与推广应用力度较弱。
城市道路雨洪未能得到利用,雨洪面源污染未得到控制。
城市绿地的滞蓄和引渗功能未充分发挥。
缺乏社会参与式管理。
雨洪利用推广工作缺乏长期计划,工程进展力度不够。
国家有关政策出台缓慢,相关领域研究投入不足。
在工程配套硬件设施与技术存在不足的同时,与之相关的软科学研究也需要有一定的发展,从大量的水文水资源科研工作者中出发,从基础科学以及文化层面来逐渐影响,水资源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只有改善人类各种用水方式方法,用理念上有了节约用水的主观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7.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雨洪资源利用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国内在利用雨洪资源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的论述,在未来的雨洪资源利用中推进城区与非城区相结合、国家政策与经济手段相结合、设计与管理并重的方式,有效解决城市“水多(洪水多),水少(用水少)”的问题,从根本上缓解人—水矛盾,促进城市社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智敏,关于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的几个问题[J].减灾论坛,13-18
[2]侯英杰,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及对策[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1:25-26
[3]马东春,汪元元,北京城市雨水利用政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8:180-183
[4]左建兵,刘昌明等,北京市城区雨水利用及对策[J].资源科学,2008,30(7):990-998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00:1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934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利用   雨水   资源   城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