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通明观禅法

阅读: 评论:0

略论通明观禅法
智顗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八中详细介绍和论述了一种禅修方法,名曰“通明观”,那么何为“通明观”?“通明观”又是如何修证的?以及修习“通明观”究竟有何意义?这是对“通明观”感兴趣的人所想了解的。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通明观”禅作一梳理。
一、何为“通明观”?
“通明观”之禅法出自《大方等大集经》,南北朝时期“北国诸禅师”就已经广泛地修习这种禅法了。但是,本经原本并没有“通明观”这一名称,只是一般地称之为禅,“所言禅者,疾故名禅,疾大疾,住大住,寂静,观灭,达离,是名为禅。”(《大正藏》46卷529页上)那么,“通明观”的说法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智顗也没法完全确定,但是他认为有三种可能的来源:
(一)禅的种类是很多的,不单只《大集经》中所说的那一种,因此为了将《大集经》中的禅与其他的禅区别开来并方便传授,遂有“始作俑”者将《大集经》中的禅命名为“通明观”,智顗是如是揣测的,他说:“得此禅欲以授人,既不知名字,正欲安根本禅里,而法相迥殊;若对十六特胜,则名目全不相关;若安之背舍、胜处观行方法,条然别异;既进退并不相应,所以诸师别作名目,名为通明观禅。”(《大正藏》46卷529页上)也就是说,如果把《大集经》中的禅归到大家所熟悉的如“十六特胜”、“八背舍”等的名下,那么,这在禅理上都扞格不入,所以不妨给它另取一个名字,就叫它“通明观”吧。但是,智顗并
没有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来说明为什么叫“通明观”而不叫别的什么。也许在他看来,当时“通明观”,就是随便凑巧给取的,没什么特别的新意,只是个叫出名的符号而已。
(二)《华严经》中有“通明”一词,其含义是“所言通者,谓从初修习,即通观三事:若观息时,即通照心:若观乃至心亦如是。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暗蔽。既观一达三,彻见无阂,故曰通明。”(《大正藏》46卷529页上)息、、心,观一通三,“三谛圆融”,明净无碍,这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通明”。智顗认为,也许当时有人就从《华严经》中摘出“通明”一词来命名《大集经》中所讲的那种禅法,因为《大集经》中所讲的那种禅法,其修习过程也是强调观息、观、观心“三观”相通的。
(三)因为修习《大集经》中的那种禅法,能发“六通三明”,所以,有人就把它称作“通明观”,智顗说:“今言通者,即是能得六通;明者,即是能生三明,此因中说果,故言通明观。”(《大正藏》46卷529页上)很显然,此处的“通明”,“通”和“明”都是修习的一种结果,这与《华严经》中的“通明”显然不同。
智顗自己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说法,即修习《大集经》中的禅法,能发“六通三明”,所以该禅法名为“通明观”;同时,智顗还从《大集经》中到了支持这种观点的一个证据,那就是该经中“法行比丘修此禅时,欲得神通,即能得之。”(《大正藏》46卷529页上)智顗认为这里所说的“神通”,就是“六通三明”。
不过,智顗承认,其他的禅修方法也能发“六通三明”,但是,相较而言,《大集经》中的禅修方法在发“六通三明”时更为利疾,更为方便,所以,虽然该经没有明说“六通三明”之“通明观”,但言未到而“于义乃显”,显示了“较他为上”之“通明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通明观”禅下一个定义:所谓“通明观”禅,即是指通过观息、观、观心之“三观”,达成“三观互通”而发“六通三明”。
既知“通明观”禅之含义,那么,接下来要问的是,该禅法在修习过程中共能进入几层境界?我们都知道,在任何一种禅法的修习过程中,修习者都是从低一层的境界跃升到高一层的境界,再跃升到更高一层的境界,直至进入完满,这就是禅修中所谓的循序前进的“次位”,那么,“通明观”禅的次位又是什么呢?《大集经》声明,“通明观”禅的次位并非有什么特别之处,实际上就是各种禅修中都会出现的“心心天间”九次第定。这九次第定依次是:界的“四禅定”,即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无界的“四空定”,即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最后是灭受想定,这是最高的境界。不过,智顗说,在具体修习“通明观”禅时,九次第定中的有一些中间环节并不一定都会明显地出现,甚至还有可能就不出现,这都与修习者的根机或修习环境有关,但是,不管怎么说,“通明观”禅的次位是逃不出九次第定这个范限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毫不含糊地说,“通明观”禅的次位就是九次第定。
二、“通明观”禅的修证
智顗按照“通明观”禅的九次第定来阐述“通明观”禅的修证方法。
(一)初禅的修证
按照《大集经》,修习初禅即是“离五盖”和“具五支”。所谓“五盖”,系指盖覆清净心使不得显露的五种恶法,分别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离五盖”,顾名思义,就是要去掉这五种恶法,让清净心显露出来。“离五盖”也叫“弃五盖”,智顗在《童蒙止观》中曾作过详细的论述,但是在这里,智顗却一笔带过,没有展开来说,这是因为,在智顗看来,“离五盖”属于初禅修证的“方便”,而不属于初禅修证本身。根据智顗在《童蒙止观》中的说法,任何禅修都可分为“方便”和“正行”两个部分,“正行”是禅修的主体,即禅修本身,“方便”为“正行”作热身准备,但却不属于禅修本身。初禅的修证也一样分为“方便”和“正行”两部分,其中“离五盖”是“方便”,而“具五支”则是“正行”,即初禅修证本身或初禅修证的实际内容。因此之故,智顗在阐述初禅修证时,就主要谈“具五支”,而轻描淡写地处理了“离五盖”,但这一点也不意味着“离五盖”对于初禅修证不重要或可有可无;相反,只有在“离五盖”显露清净心的情况下,才能作“具五支”的修证。那么什么是“具五支”呢?智顗首先对“五支”作了解释,他说:
五支者,谓觉、观、喜、安、定。云何为觉?如心觉大觉,思惟大思惟,观于心性,是名为觉。云何为观?观心行大行,遍行随意,是名为观。云何为喜?如真实知大知,心动至心,是名为喜。云何为安?谓心安、身安、受安,受于乐触,是名为安。云何为定?谓心住,大住不乱,于缘不谬,无有颠倒,是名为定。(《大正藏》46卷529页中)
很显然,初禅修证的“具五支”就是心去作觉、观、喜、安、定“五支”。特别地,智顗指出,作为“五支”之主词的“心”,是“如心”。所谓“如心者,即是初禅前方便定发也,亦即是未到地”(《大正藏》46卷529页中)“其心任运,自住真如,其心泥然明净,名欲界定;于此定后,心依真如法,心泥然入定与如相应,如法持心,心定不动,泥然不见身、息、心三法异相,一往犹如虚空,故名如心。”(《大正藏》46卷529页下)在智顗看来,“如心”就是与息、(身)泥然统一于一体的心。息、、心本是三,但是如果“观于息、、心三事,俱无分别”,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观一达三”,观息即观即观心,那么此时的息、、心就融为一体了。举一心而兼摄息与,这就是“如心”。究其实质,息、、心融为一体就是最自然放松的状态,“如心”就是最自然放松的心。初禅修证“具五支”就是以这样的一颗“如心”为依托的,“如心”乃是整个“通明观”禅修证的始基和出发点。初禅修证,先要通过观息观观心之“三观”证成一颗“如
心”,然后再凭藉这颗“如心”去修证“具五支”。与“如心”相对的是“妄心”,“具五支”不可能在“妄心”之上修成。
“具五支”的修证以觉支的修证为统率,“觉支为本,觉义既成,余四支则从可见。”(《大正藏》46卷529页下)那么,觉支究竟如何修证呢?智顗认为,觉支修证的实质乃是要形成“真俗二谛”的世界观,即作为真谛的“觉”与作为俗谛“大觉”,“觉,世间相也;大觉,出世间也。”(《大正藏》46卷530页上)。“有此二觉之异,世间境即是异相,出世间境即是如相,此之如异即是真俗二谛之别名也。”(《大正藏》4
6卷530页下)。“觉”是对世间事相的了解,也叫“有漏觉”;“大觉”是对出世间实相的了解,也叫“无漏觉”,佛教所说的觉悟就是“觉”与“大觉”的兼具,而不是其中之一。“觉”是“大觉”的基础,“大觉”是“觉”的必然结果。没有世间的“觉”,也就没有出世间的“大觉”,“觉”与“大觉”是统一的,世出世间是不二的,通常所谓的“看破红尘”就是“觉”,而“看破红尘”后的超脱则是“大觉”。
为了进一步阐明“觉”与“大觉”及其相互关系,智顗将世间分为三种:“一根本世间,一期正报五阴是也;二义世间者,知根本之法与外一切法义理相关也;三事世间者,发五通时悉见一切众生种类及世间事也。”(《大正藏》46卷530页上)对世间的这种三分法是智顗的独创,因为佛教中传统的做法是将世间三分为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和国土世间。传统的“三世间”是从“境”即客体的角度来划分的,属于外在的“三世间”;而智顗的“三世间”则是从修行者主体的角度来划分的,属于内在的“三世间”,其中的“根本世间”指的是由“五阴”和合而成的人身,“义世间”指的是人的思想和感情,“事世间”指的是人发“五通”时所见的种种世间事相,而这种种世间事相其实都是人头脑中的假象,而非外间实有。与这内在的“三世间”相应,智顗认为亦有“三出世间”,即“下根出世间”(与“根本世间”相应),“中根出世间”(与“义世间”相应)以及“上根出世间”(与“事世间”相应)。很显然,这“三出世间”不但与“三世间”有关,而且从名称上也能看得出来,它还与修行者根机的浅深利钝有关,具体的情形是:下根之人只能依“根本世间”而修出世间果,中根之人能依“义世间”而修出世间果,而上根之人则能依“事世间”而修出世间果。智顗接着指出,世间、出世间既有三种,那么初禅修习中的“觉、大觉亦应为三也”(《大正藏》46卷53
0页下),亦即所谓的上、中、下“三品觉相”:下品觉、中品觉、上品觉(此三为“世间觉相”);下品大觉、中品大觉、上品大觉(此三为“出世间觉相”),对这六种“觉相”,智顗都一一作了解释:
第一,关于下品觉与下品大觉,智顗说:“觉气息入出,赤黄赤白,诸隔别,名为觉;觉此诸息同一风大无异名大觉。次觉三十六物隔别名为觉;觉余三大无有别异名大觉。觉于心数非一名为觉;同是四心无异名大觉。”(《大正藏》46卷531页上)我们都知道,人身是由、受、想、行、识五阴和合而成的,这五阴从不同的角度又可具体地分为四大、三十六物和心数。初禅修习者对自己人身的初始感觉是,人身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混合在一起的,这是人身的自然状态。在初禅修习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若能清清楚楚地一一觉知各个组成部分“隔别”不同,这就是下品觉;再进一步修习,当觉其中之一时,就能会及其他部分,各个部分相互融通,五阴不异,四大合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四大即是一大,三十六物即是一物,心数即是四心,这就进入了下品大觉的境界。从人身各部分的自然混合状态,到各部分清楚隔别的下品觉状态,再到各部分融通于一的下品大觉状态,这是初禅修习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递进过程。
第二,关于中品觉和中品大觉,智顗说:“息是风大名为觉,觉息生灭不异名大觉;觉余三大各别名为觉,觉同一无常生灭不异名大觉;觉四心差别不同名为觉,觉无常生灭不异名大觉。”(《大正藏》46卷531页上)。在初禅修习的过程中,若能了知四大、四心各各存在,不相混滥,名为中品觉;但是它们的存在实际上又是生灭无常的,既存在又不存在,若能明见这一点就是中品大觉。
第三,关于上品觉与上品大觉,智顗说:“觉息无常为异者,此息为八相所迁,故无常。何等为八相?一生,二住,三异,四灭,五生生,六住住,七异异,八灭灭。此八种相迁,法体别异非一名为觉;觉息本空寂,无八相之异名大觉。觉余三大各有八相别异名为觉;觉余三大本来空寂,无八相之异名大觉。觉心八相所迁,别异非一名为觉;觉心本来空寂,无八相之异名大觉。”(《大正藏》46卷531页上)智顗从八相的角度来解释上品觉与上品大觉,他认为在初禅修习的过程中,了知“四大”“四心”皆有“八相”是上品觉;明见“四大”“四心”之“八相”其实都是“本来空寂”的空相为上品大觉。
综上所述,初禅阶段的觉支修证,包括世间觉和出世间觉的修证,其中通过世间觉的修证,形成下品觉、中品觉和上品觉;通过出世间觉的修证,形成下品大觉、中品大觉和上品大觉,这就是作为初禅“具五支”修证之核心的觉支修证。另外四支的修证实际上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延伸,我们下面不妨来简单地看一下这另外四支的修证。
1.观支的修证。观即“观于心性”,也就天台宗所常说的观心,但是天台宗的观心有很多名目,这里的观心系指四谛正观,即观苦、集、灭、道四谛。智顗

本文发布于:2023-05-09 19:5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932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世间   大觉   通明   修证   修习   下品   名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