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笋

阅读: 评论:0

地笋是中药材的一种,塔花族、薄荷亚族、属于唇形目(Lamiales)、唇形科(Labiatae)、地笋属(Lycopus) 植物。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苏联,日本也有。
分类地位
  拉丁名:Lycopus lucidus Turcz.Lycopus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 英文名:Rhizome of Shiny Bugleweed, Shiny Bugleweed
  别名:地瓜儿、地瓜、地笋子、地蚕子、地藕、水三七、野三七、旱藕、银条菜、甘露子、泽兰、地参
  科属:唇形科、地笋属
  药材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的根茎
  药材采收:地笋地上部分夏、采收干燥后作为常用中草药(泽兰),具有降血脂、通九
窍、利关节、养气血等功能。地下部分干燥后入药,功能与冬虫夏草相当。
  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糖类:泽兰糖、葡萄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等,另含虫漆蜡(lacceroic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acid)熊果酸ursolicacid).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7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
 
  上多呈紫红,无毛或在节上有毛丛。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
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枯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表面暗绿,无毛,略有光泽,下面具凹陷的腺点,无毛工脉上疏生白以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刺尖,较花萼短或近等长,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mm,两面无毛,4-6裂,裂片狭三角形,先端芒刺状;花冠钟形白,长4.5-5mm,外面无毛,有黄发亮的腺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侧裂片稍短小;前对能育雄蕊2,超出于花冠,药室略叉开,后对雄蕊退化,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仅有花丝、花药的残良;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无毛,柱头2裂不均等,扁平。小坚果扁平,倒卵状三棱形,长1-1.5mm,暗褐。花期7-9月,果期9-11月。
各家论述
  1.《纲目》:兰草走气道,地笋走血分,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雷斅言雌者调气生血,雄者破血通积,正合二兰主治。又<荀子>云,泽、芷以养鼻,谓地笋、白芷之气芳香,通乎肺也。 2.《本草经疏》:地笋,苦能泄热,甘能和
血,酸能入肝,温通营血。佐以益脾土之药,而用防己为之使,则主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气。<日华子>《药性论》总其泄热和血,行而带补之能也。
  3.《本草通玄》:地笋,芳香悦脾,可以快气,疏利悦肝,可以行血,流行营卫,畅达肤窍,遂为女科上剂。
  4.《本经逢原》:地笋,专治产后血败、流于腰股,拘挛疼痛,破宿血,消症瘕,除水肿,身面四肢浮肿。《本经》主金疮痈肿疮脓,皆取散血之功,为产科主要药。更以、归、童便佐之,功效胜于益母。
  5.《本草求真》:地笋,虽书载有和血舒脾、长养肌肉之妙,然究皆属入脾行水,入肝治血之味,是以九窍能通,关节能利,宿食能破,月经能调,症瘕能消,水肿能散,产后血淋腰痛能止,吐血、衄血、目痛、风瘫、痈毒、扑损能治。观此,则书所云舒脾和血,不过因其水消血除之意,岂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入补气补血之味同投,则消中有补,不致损真,诚佳品也。
6.《本草正义》:地笋,产下湿大泽之旁,本与兰草相似,故主治亦颇相近。《本经》大
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皆苦温胜湿之功效,亦即兰草利水道之意。其治金疮痈肿疮脓者,专入血分而行瘀排脓消肿也。惟《本经》所谓乳妇内衄,颇不可解,盖即后世新产通瘀之意。《别录》内塞,当亦以瘀露不通言之。甄权谓治产后腹痛,固苦温行瘀之功,又谓治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赢,妇人沥血腰痛,则以温和能利血脉言之。然通利之品,能走未必能守,此当以意逆之,而可知其非虚证久服之药矣。
7.《本经》: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8.《雷公炮炙论》:能破血,通久积。
  9.《别录》:产后、金疮内塞。
  10.《药性论》: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赢,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
  11.《日华子本草》: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症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
  12.《医林纂要》:补,和气血,利筋脉。主治妇人血分,调经去瘀。
  13.《岭南采药录》:治蛇伤,散毒疮。
繁殖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在67月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耐寒,不怕水涝,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区生长茂盛,以选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为宜;不宜在干燥、贫瘠和无灌溉条件下栽培。 栽培技术:用根茎或种子繁殖。生产上以根茎繁殖为主。
  根茎繁殖:在采挖根茎时,选白、粗壮、幼嫩的根茎,切成10-15cm长小段,按行距30-45cm,株距15-20cm,立即栽种,每穴栽2-3段,覆土厚5cm,稍镇压后浇水。冬种的于次年春出苗,春种10d左右出苗。每1hm2用种量750-900kg。种子繁殖:种子采收后,于3-4月间条播,行距30cm,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种子发芽率50%-60%。土壤温度在17-20左右,有足够的温度播种后,约10d左右出苗。每1hm2播种量3.75kg
  田间管理:幼勒期注意除草、松土。当苗高30cm,封垄以后,可以不乾地除草,但此时应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高10-15cm及第1次收割以后,都应进行追肥,施用腐熟人畜粪水,或施用硫酸铵1hm2225-300kg。种植2-3年后,植株丛生,应行翻栽。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锈病,可用敌锈钠200-300倍液,加少许合成洗衣粉,喷雾防治。虫害有尺蠖67月发生,可用90%800-1000倍液喷雾。紫苏野螟。幼虫为害叶部,北京于7-9月间出现,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残株,收获后翻耕土地,减少越冬虫源。

本文发布于:2023-05-09 17:0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931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笋   根茎   产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