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中现代文的结构样式例析作者:赵玲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1年第10期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过,写记叙文,不仅要求“言之有物”,内容具体充实,而且要“言之有序”。根据主题的要求,把散乱的材料条理化,以求布局得体、层次分明、首尾一贯,这样,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表达得自然流畅,才能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 换个角度可以这样理解于漪的观点:主题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主题、材料和结构都是评价一篇文章的重要标准。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
因此,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骼。好的文章不仅要剪裁得当,而且要结构谨严。文章结构的一般要求是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首尾完整。条理清楚,就是层次安排的问题;前后连贯,就是段落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要有照应过渡,全篇文章要成为一个整体;首尾完整,就是要有头有尾有躯干。
统编教材共选编了98篇现代文,这些例文有如下结构样式(仅以小说和散文为例):
线索是将一篇文章中各部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了全文的情节脉络,也是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变化。线索将文章中人、事、景、物等各个部分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常见的是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但也有不少文章有两条甚至三条线索。双线索的文章一般是由明线和暗线构成的。
事物线:以某物品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组织材料。例如,《猫》就以“猫”为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楚。从设计上来看,文章题目就是线索,串联起了三个故事。
事件线:以某一事件的发展经过作为线索来贯穿全文。例如,《散步》以开头“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为线索;《台阶》用独句成段的方式开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引出了文章的线索“父亲修台阶”。这样的线索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表现文章主旨的一根纽带。
人物线:以人物的所见所感来贯穿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小说,“我”就是文章里的
主人公。例如,《孔乙己》就是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清楚地记录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但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的情节,描绘了孔乙己的迂腐、看客的麻木与残酷,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时间空间线:以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地点为线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可以帮助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老山界》里时间和地点是记叙的要素,根据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可以有效地梳理文章内容,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情感线:以某种情感或者是情感变化为线索。例如,《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全篇文章以“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抒情句贯穿全文,围绕这一线索行文,全篇脉络清晰。《阿长与〈山海经〉》的线索是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整体说来,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令人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情感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二、以照应及伏笔结构文章
照应是在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品下文与上文相呼应,即“回应上文”。伏笔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与照应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那么这支猎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墙上挂着一支猎”就是最后猎射出子弹的伏笔;而最后猎射出子弹,是对“墙上挂着一支猎”的照应。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设计了两个伏笔:
第一个伏笔是文章开始叙述了母亲对“我”的不要冒险的告诫,从而为文章后来“我”不敢再向上攀爬到崖顶的心理作出了提示,说明“我”除了因为崖顶太高的原因外还是由于母亲的告诫而不敢向上爬。第二个伏笔就是写杰克跟着其他人走时露出不放心的样子,为了后来“我”父亲被杰克来埋下了伏笔,以避免父亲突然出现的不真实感。文本里“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噗噗乱跳”表现了“我”体质的瘦弱,与前面的8年来“我”一直有病相照应。
《带上她的眼睛》设计了如下伏笔:
伏笔1:我伸了个懒腰,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吗?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還能看到呢。”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她沉默”“她没有回答我的话”都是对“我”的观点的否定,也暗示了她不在太空的事实,都为后文揭示她在地航飞船工作埋下伏笔。伏笔2:“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照应了“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伏笔3:“热,热得像——地狱”照应了“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种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使文章更为紧凑。
三、以前后呼应结构文章
呼应也是一种照应,这里特指文本中为了使文章结构紧凑,便于抒发感情而设计的上下文或者首尾的段落、句子的呼应。《背影》开篇点题,说明难以忘怀“背影”,引起读者的关注;中间对“背影”正面描写,先后两次表现“背影”所凝结的父子深情;结尾写到泪光中的“背影”,首尾呼应,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白杨礼赞》文章一起笔,就用“白杨树实在
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接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结尾又用“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和开头相呼应,表现了作者的“礼赞”之情,文章浑然一体,情感强烈。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开头和结尾两次使用“我想念昆明的雨”相同的句式,并采用独句成段的形式形成首尾呼应,表现了作者对昆明的深切怀念。
四、巧设悬念结构文章
“悬念”是小说、戏曲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带上她的眼睛》设计了四个悬念——悬念一:她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悬念二:“为什么她对世界的感情以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悬念三:她身处的环境,头顶上失重的铅笔,她是谁?她到底在哪儿?一直是个谜。悬念四:“我发了疯似的跑上楼主任”,为什么会这样?这篇科幻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擅长制造悬念,大量悬念的应用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又让读者在层层悬念中关注小姑娘的命运,为小姑娘的处境担忧。
五、以自然过渡结构文章
《孔乙己》中写道:“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一段一方面照应了第一、二自然段所写的鲁镇酒店的格局和“我”担任无聊的温酒的职务,另一方面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个“孔乙己”,使下文叙写孔乙己时显得自然而然。《孔乙己》还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上半句的“这样的使人快活”,总括了上述关于孔乙己的事情。下半句的“可是没有他”又引出了下文孔乙己的“久不到店”来了。这样的过渡使文章衔接自然,真实可感。
六、以一波三折结构文章
《社戏》通过盼看社戏写出了“我”期盼看社戏的心情,前面的波折只是为了衬托出后面“我”没看到社戏这些有趣的活动也变得无趣,更写出了“我”期盼看社戏的急切心情。《变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一波三折带来的特别的阅读感受。
七、以穿插结构文章
穿插指写作中为了衬托主题而安排的各种次要情节。例如,《蒲柳人家》的结构非常巧妙:故事从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下那个中午开始。何大学问、柳罐斗、望日莲等许多人生动有趣的往事被用穿插的方式回述出来。这样一来小说实际在叙述着两个故事:正在进行的周檎的抗日活动,何大学问、柳罐斗的设计除奸;过去发生的具有鲜明地方彩的故事和几个年轻主人公的童年生活。这二者交织起来,不仅扩大了小说的容量,而且把富有地方特的风土人情与正在进行的斗争统一起来,互相映衬,既照顾到乡土性,又照顾到时代性。
八、以误会法结构文章
误会法,就是文学作品中或一般作文中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塑造人物的一种创作方法。《驿路梨花》设计了两个误会:“我”和老余误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而老人却说梨花姑娘才是小茅屋的主人。我们认为是那哈尼族小姑娘盖了小茅屋,梨花妹妹却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文章通過在文中设置这两次误会,使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实,《驿路梨花》
是结构文章的典范。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九、以并列式结构文章
《春》在总分总的结构基础上,中间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春之图画,这五幅图画形成了并列式,文章因此条理清晰,具有鲜明的画面感。《雨的四季》也是如此,分别写了春夏秋冬的雨,文章的主干部分形成了并列式的结构,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写作结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客观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安排写作的结构也应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