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
Ju ly.2006编辑:许多
D A O B A
消费提示
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19种品牌的涂改液进行的比较试验表明,这些涂改液都不同程度分别含有、三氯乙烷或四氯乙烷等卤代烃和苯系物--苯,有的还含有铅、钡等重金属。卤代烃和苯系物均属有毒物质,不但气味刺鼻难闻,而且吸入体内或沾在皮肤上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会污染人类生存环境。
实验表明,空气中每立方米含有71.4g 甲苯时就能在短时内致人死亡,每立方米含有3g 甲苯时,1~8小时内能造成人急性中毒;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120g 时,吸入5分钟至10分钟就能使人致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肝、肾损害。而空气中每立方米含有14.196g 三氯乙烷时,人吸入15分钟后就不能站立,高浓度时能引起麻醉、遗忘症、痛觉和反射消失等。 现在,涂改液作为一种办公用品,使用面越来越广,特别是一些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大量用于修改作业。据调查,在部分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中,使用涂改液的比例达50%以上,个别班级达到80% 以上,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应该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警惕孩子慢性中毒,危及下一代身体健康。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涂改液品种繁多,有国产也有进口的,造型也各异,有笔式的、瓶式的,也有玩具式的,这些涂改液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也不乏假货。国外产品多无中方标识,有的进口产品本有"儿童不宜接触"等内容的警示语,但未译成中文;而国产涂改液,多无明确的警示语,无明确的成分介绍,有的甚至无生产厂家及地址。
据悉,涂改液虽然有毒,但目前还没有比较理想的替代品。国外虽已有无毒涂改液问世,但价格较贵;国内有厂家虽已在研制无毒涂改液,但要大规模推广和生产并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同尚需一个过程。因此,消费者在使用现有的涂改液时首先需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注意防毒。
面对涂改液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的现状,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订涂改液的使用国家标准,规范涂改液的使用范围。同时,向广大
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消费者郑重发出警示:请尽量少用涂改液;如非用不可时,
请千万注意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伤了身体,最终误了前途。
有许多药物在名称上仅有一字之差,而作用却迥然不同。在非处方药物逐步推广之时,为防止错买、错用,现将一字之差的常用药品列举如下: 巴唑为降血压药,可用于早期轻度高血压、脑血管痉挛等。他巴唑为抗甲状腺药,主要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危象、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手术前准备及术后。
优降宁是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主要用于重度高血压的。优降糖为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主要用于饮食不能控制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
。血平为降血压药,具有缓慢、温和而持久的降血压作用,对于轻度至中度的早期高血压疗效显著。利血生为促进白细胞增生药,用于防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消心痛为防治心绞痛药物,如舌下含服可用于急性心绞痛发作,口服用于预防发作。消炎痛为抗炎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及消炎作用,可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癌性疼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引起的绞痛,以及防止血栓形成等,但对心绞痛发作无效。
灭滴灵为抗滴虫病药,具有较强的杀灭滴虫作用和抗厌氧菌作用,是阴道滴虫病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厌氧菌感染引起的产后盆腔炎、败血症、牙周炎等。灭吐灵即胃复安,是一种作用强大的中枢性镇吐药物,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
菌必治为半合成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肺炎、支气管炎、腹膜炎、胸膜炎以及皮肤和软组织、尿路、胆道、骨及关节、五官、创面等部位的感染,还可用于败血症和脑膜炎。淋必治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淋球菌所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适用于对青霉素、四环素耐药的病例。
罗红霉素为半合成的十四圆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五官科感染。柔红霉素系抗癌药物,主要用于对常用抗癌药耐药的急性淋巴细胞或粒细胞白血病等。地巴唑与他巴唑地。优降宁与优降糖。利血平与利血生利消心痛与消炎痛。灭滴灵与灭吐灵。菌必治与淋必治。罗红霉素与柔红霉素。(上海助医网)供稿
涂改液有毒,消费者慎用
药名差一个字作用却隔千里
专家称,受体积限制,其内部的金属屏蔽层也会缩小。
如今,小巧、时尚的手机已逐渐取代了以往的“大块头”手机,成为许多都市女性的新宠。然而,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电磁噪声与干扰委员会中国分会主席、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攸刚教授认为,外观过于小巧的手机,其电磁辐射防护功能有可能不完善。他提醒,在没有出现小巧、防护功能又强的手机之前,暂时不要选择“袖珍型”的手机。
高攸刚教授表示,当我们用手机通话时,音频信号经手机转换为高频的电话信号,然后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时,在手机附近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电磁场,容易危害人体健康。手机厂商为了降低电磁辐射,通常会在手机内部设一个金属屏蔽层,这层屏蔽可以将除天线之外的电磁辐射转换成热能消耗掉。但如果手机体积过于小巧,就会在金属屏蔽层的大小上作出牺牲,使其对电磁辐射的过滤功能减弱。
中国通信学会秘书长刘彩也表示,手机的防辐射功能主要取决于其设计与工艺,虽然还不能肯定金属屏蔽层的薄厚与防辐射强度有多少关系,但体积小的手机,其防辐射功能很可能受到影响。刘彩秘书长还表示,太小的手机在使用上其实并不方便,所以,除非必须,消费者没有必要过于追求小巧。
那么,怎样使用手机才能减少其电磁辐射呢?高攸刚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以下几种方法。
手机接通1秒再接听。一般来说,手机待机时辐射较小,通话时辐射较大,号码已经拨出而尚未接通时,辐射最大。最好的方式是手机接通1秒钟后,再将手机靠近耳朵。
长话短说。每次打电话不要超过5~10分钟,或左右换着打,再就是用手机时离耳朵稍远一点。
信号太差时少用。一些手机厂商为了在信号差的地方仍能获得较好的通话质量,在设计手机时,往往会加大手机的电磁波发射强度。所以,当信号只有1格时,手机信号的发射强度可能要比手机信号满
格时大1000倍。高教授建议,如果通话时信号不好,可将手机天线的方向调整一下,也可以把天线拔出来。如果信号仍不好,尽量不要长时间通话,或者使用耳机。
睡觉时别放枕边。手机辐射对人的头部影响最大。因此,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枕边。
关于社会上一些“不要把手机当作胸饰或装入裤兜里”的说法,高攸刚教授认为问题并不大,因为手机只是在拨号或通话过程中辐射较强,在待机状态下,虽然也不时发射信号与保持联系,但此时手机的电磁辐射很小,对人体危害并不严重。(生命时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