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体组型分析

阅读: 评论:0

染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染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学习染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体的带型特征。
4.初步掌握人体染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染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体组的全部染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一)描述染体的四个参数:
1.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体的长度)
2.
(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体,1964Levan提出划分标准: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体(M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体(SM
          3.0-7.0之间,为压端部着丝粒染体(ST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体(T
3.
(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Levan划分标准,着丝粒指数在:
          50.0-37.5之间为M
          37.5-25.0之间为SM
          25.0-12.5之间为ST
          12.5-0.0之间为T
4.染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端着丝粒染体(T),NF=1
b.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体(MSMST),NF=2
(二)人类体细胞染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
类别
包括染体的序号
主要特征
A
第1~3
,中部着。第2粒略偏离中央
B
第4~5
,中部着。彼此不易区分
C
第6~12,X
中等大小,中部着。第6粒靠近中央,X染体大小介于第6与7之,第9臂上有一次,第11的短臂极,第12的短臂,彼此不易区分
D
第13~15
中等大小,近端部着,有随体。彼此不易区分
E
第16~18
中等大小。第16对为中央着臂上有一次;第17、18对为亚中央着,后者的短臂
F
第19~20
,中部着。彼此不易区分
G
第21~22,Y
第21、22小,近端着,有随体,臂常呈分叉状; Y染体前者略大,近端着粒,无随体,臂常彼此平行
染体组型及分依据:主要根据染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的位置,其次是臂的长短,以及次级缢痕或随体的有无等方面。
分组排队原则: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同一组的按染体长短顺序配对排列;各指数相同的染体配为一对;可根据随体的有无进行配对;将染体按长短排队,短臂向上。
三.实验材料
1.毫米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2.人染体放大照片
四.实验步骤
1. 选择染体清晰的照相底片,用放大机制作出放大10倍的清晰照片。
2. 将染体逐一剪下,并对每个中期染体逐一进行测量,包括每条染体的长度和每个臂的长度。
3.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每对染体平均的相对长度、臂指数与着丝粒指数。
4. 把相对长度与臂指数相近者配成一对。
5. 参照相对长度、臂指数与着丝粒指数的数值,并根据标准顺序,编排出染体组型图。
6. 用胶水或浆糊将每条染体依照标准顺序粘贴在实验报告纸上。
五.实验结果
染体标准图谱如下页图所示
六.思考与讨论
1.注意事项
注意剪下的染体的保存排序、分等,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要严格参照相对长度、臂指数与着丝粒指数的数值,并根据标准顺序,编排出染体组型图。
2.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描述染体的各种数据指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并掌握了染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此外,初步掌握人体染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并了解染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在实验中,要注意剪下的染体的保存、排序、分以及粘贴,这就需要我们的细心以及耐心严谨的实验态度,收获很大。

本文发布于:2023-05-08 16:5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919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染色体   组型   着丝粒   实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