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机关 | |
公布日期 | 2014.11.27 |
施行日期 | 2014.11.27 |
文号 | 汉政字〔2014〕67号 |
主题类别 | 城市环境保护 |
效力等级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 | 现行有效 |
| |
正文:
----------------------------------------------------------------------------------------------------------------------------------------------------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评价报告
汉政字〔2014〕67号
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汉中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从2005年起,我市开始创建省级卫生城市,2009年3月获得省级卫生城市称号。同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巩固提高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2年10月,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暗访调研。2013年4月,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技术评估。近十年来,在全国爱卫办、省委省政府和省爱卫会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经过全市上下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创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市民文明素质和健康程度整体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汉中城市创建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卫生城市考核标准。 一、国家卫生城市重点指标完成情况
(一)爱国卫生组织及工作机构健全,工作管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完善。市长任爱卫会主任,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目标管理,并建立健全奖惩、激励长效机制。
(二)城市日清扫保洁面积400万平方米,道路机械化日清扫面积92万平方米,城区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5%和80.8%。 (三)城市企业废气、废水达标排放率达97.7%,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2.37%。
(四)城市建成区绿化总面积60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8%,绿地率为31.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15平方米。
(五)2013年市中心城区空气API指数≤100的天数达到350天,优良率达到96%。 (六)市中心城区每年4月和9月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消杀活动,鼠、蚊、蝇、蟑螂防制密度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
(七)全市3年来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八)中心城区内无烟草广告。
(九)近3年来,我市中心城区无院内感染引发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无甲、乙类传染病疫情。
(十)根据我市连续四年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居民对环境卫生状况的满意率平均达到90.5%。
二、创建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精心组织,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为了保障创卫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市着力建立了三项保障机制。一是强有力的指挥决策机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总指挥,市级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创卫工作指挥部,及时调整充实了创建工作指挥部领导及成员,加强了办公室工作力量,统筹协调、督办、指挥全市的创卫工作。二是科学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定期召开创卫工作现场推进及动员大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全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实行目标管理。市委、市政府与中心城区106个责任县区和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细化明确创建任务、完成时限和奖惩措施,全面夯实创建工作责任。实施包联责任制,将城区街道办事处、各重点路段的创建任务包联给103个市直部门和中省驻汉单位,明确包联牵头部门、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责任制。三是严格的工作考核机制。把创卫工作纳入县区和部门年度目标,并加强考核,制定下发《汉中市创建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和《汉中市创建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市创
建工作指挥部先后16次对各责任单位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和量化考评,对工作优秀的县区、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较差的县区、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对责任不实、工作不力的8家单位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广泛宣传,营造全民共建的浓厚氛围。一是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市级各新闻单位,汉中电视台、汉中广播电台、汉中日报开辟创卫动态、领导访谈、创建大家谈、记者观察等10多个专栏,持续多年,有针对性地对交通秩序、市容环境、垃圾清扫、占道经营等工作进行深度报道,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以开展创卫为主题的社区文化活动、广场活动和黑板报、墙报和公交车、出租车车体广告等形式的宣传,不断扩大创建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力。同时,举办了“十佳创建家庭”、“巾帼文明岗”、“十佳创建员工”评选活动,开展了“维护青山绿水”环保活动和“同走文明路,礼让斑马线”交通知识法规宣传活动,创卫的工作浪潮高潮迭起。三是强化创卫知识宣传。在主要街道、广场设立大型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栏29个,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星级宾馆醒目位置设立创国卫公益广告牌100多面。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都设有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换内容,营造了创卫工作浓厚氛围。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利用市民学校,持续开展创卫知识测验、演讲赛和知识竞赛活动,不断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创卫的热
情和积极性。
(三)加大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创建卫生城市工作以来,汉中以城市建设管理为重点,用经营城市的理念,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不断加快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累计投入50亿元,相继完成天汉大道新桥、龙岗大桥、南郑大道、汉南大道、城市东出入口道路、十天高速公路引道、江南东路、惠丰路、梁州路等道路建设。对兴汉路、西环路、天台路、南一环、莲湖路、劳动东路、友爱路等20条道路进行了改造,改造道路全长25公里,改造背街小巷33条,构筑了市民快捷、方便出行的城市交通网络。实施东排洪渠、二斗渠、店子村等6条排污渠改造和莲湖路什字排涝等重点项目建设,汉中体育运动中心建设工程顺利完工,城市西片区整体改造和兴元湖新区建设工程正在紧张实施中。随着“一江两岸”工程的完成,城市骨架不断拉大。二是基本完成便民惠民工程建设。累计投资2.4亿元,分两期建成的日处理10万吨污水能力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投资近1亿元的江北垃圾处理场和江南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600吨。近3年累计新建公厕35座,中心城区建成区公厕总数达129座,中心城区0至5公里范围内改厕2.4万座。新建、改建市场13个,蔬菜便民小超市达到60个,市场的管理日趋规范化,城市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大为改观。三是大力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工程。围绕
创建最佳宜居环境的目标,采取规划建绿、道路增绿、依法治绿、科学护绿的措施,强化城市绿化建设。完成了中心城区东、北出入口道路及绿化建设,在主要路段实施了大树进城工程,共栽植胸径大于15㎝的树木2.2万株。建成区级以上园林式单位163个、园林式居住区58个,整个城市呈现出四季常绿、生机盎然的崭新面貌。在亮化、美化工程方面,完善了主要街道的亮化安装,重视背街小巷的亮化工作,基本形成了以主、次干道功能性照明为主,公园、广场、绿地以装饰性为主的景观亮化格局。在“一江两岸”城市东客厅建成以音乐喷泉为主的高规格、高水平的系统亮化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
(四)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始终把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创建活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突出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全力治脏。认真落实《汉中市中心城区市容容貌标准》,将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新购4台清扫车,增添垃圾转运车10辆,在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工作上将主要大街和背街小巷有效结合划段,主要大街保洁时间增长,机械化清扫面积92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水平逐步提高。中心城区清扫保洁人员从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前的400多人增加到1624人,日清扫保洁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清扫保洁延伸到背街小巷,实行定人定岗固化责任制,城市道路卫生状况保持良好。二是重拳治乱。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治理占道经营,开展市容专项整
治活动780多次,累计清理取缔占道经营2.5万余起。设立临时便民摊点500个,规范季节性摊点300个,制定了临时便民摊点管理标准,把方便市民生活与确保市容整洁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交通秩序整顿,查扣一批非法营运车辆,划出停车泊位2500多处,取缔有碍交通的车辆停放点53处,较好地解决了城区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三是彻底治差。在户外广告牌匾整治中,更换设置门店牌匾3.66万平米,拆除1.93万平米。通过建立完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抓好“两点一线”、签订责任书等措施,从源头上狠抓了建筑垃圾整治。以建筑立面整治为抓手,整治沿街各类建设立面30万平方米。加大违章临建拆除力度,拆除到期临建2.2万平方米。
(五)标本兼治,全面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改善众生活、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全市环境质量指数持续呈现良好态势,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汉江城区段达到Ⅲ类水质,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2.37%。中心城区环境噪声年均值51.7分贝,烟尘控制区达标覆盖率为96%,以上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一是集中开展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开展了工业、建筑施工、文化娱乐、五金加工等噪声污染整治,集中解决了一批噪音扰民问题。持续实施以整治烟尘、油烟和噪声为主要内容的“洁净工程”和“安静工程”,对中心城区的锅炉烟尘污染、餐饮企业和烧烤摊点油
烟污染进行了集中整治。433台套工业锅炉、茶浴炉完成烟尘治理,396家餐饮企业和饮食门店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575套燃煤烧烤炉具更换为环保型无烟炉具,完成率分别达到95%、85%和99%。对有烟尘、油烟污染的项目和门店划定建设区域,从源头上严格控制了此类项目的环境准入。持续开展夏秋两季秸杆禁烧,建成5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有力地保障了市区环境空气质量。2013年市区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50天,优良率达到96%。二是巩固提高城区工业污染治理。狠抓污染减排项目的实施,关停了小建材、小化工、小造纸生产线10条,完成了青啤汉中分公司、汉烟二厂等企业锅炉烟尘胎硫治理工程,实施了水泥企业粉尘污染治理和医药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技改工程。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10.7%和8.6%,完成省上下达减排任务的120.6%和122.5%。三是推进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完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和评估,编制《汉中市饮用水源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方案。取缔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排污企业,消除了污染隐患。严格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对水源地水质进行每月一次监测。四是加强放射和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严格实行辐射放射排污许可证制度,全市放射源应用单位和射线类装置应用单位均办理了安全许可证。全市规模以上医院和中心城区较大规模门诊医疗废物全部实施集中无害化处置。市、县级医院
都建立了医疗废水处理设施,中心城区完成8家医院的污水治理工程。近年来,我市未发生生态破坏和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
(六)关注健康,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一是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各社区都成立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社区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84%以上。市、县(区)疾控中心均设有健康教育所(科),设备配置齐全,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稳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日趋规范,开课率达到100%,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94.9%、99.2%。各级医院针对不同目标人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和经常性指导,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培训率达95%以上。二是切实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全面实施食品量化分级管理,修订完善了《汉中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汉中市小作坊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汉中市小餐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汉中市食品摊贩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方案和制度,在全市启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截止2014年7月底,中心城区各类餐饮服务单位的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达96%以上。大力推进放心早餐示范店和餐饮服务示范街创建,命名放心早餐示范店100家、“饮马池小吃城”、“雷家巷小吃街”、“魅力之城美食城”、“汉城餐饮街”等餐饮服务示范街26条、示范店220家。2014年开展中心城区小餐饮规
范提升工程,投入200万元,建成1000户小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店。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及食品原料索证率、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从业人员培训率、健康证持证率、“五病”调离率均达到100%,餐饮业、集体食堂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98%。三是大力推进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完善了全市四级传染病防治网络,各级医疗机构均实行了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制度,网络直报实现全覆盖,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保持在98%以上。医疗废物实行分类管理,保证了定期清运和统一处理。近三年来,中心城区无院内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及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居住3个月以上流动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95%以上。四是注重抓好公共场所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对全市公共场所卫生实行重点监测和消毒,并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公共场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生活用水安全卫生,3年来无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故及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五是高度重视病媒生物防制。完善了中心城区四级病媒生物防制组织网络体系,制定了《汉中市除“四害”工作实施方案》及监测方案,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开展消杀活动,中心城区“四害”密度逐年下降,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