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度就是液体的内摩擦。润滑油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相对移动时,油分子产生的阻力使润滑油无法进行顺利流动,其阻力的大小称为粘度。它是润滑油流动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绝大多数的润滑油是根据其粘度大小来分牌号,因此,粘度是各种机械设备选油的主要依据。
粘度的度量方法分为绝对粘度和相对粘度两大类。绝对粘度分为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两种;相对粘度有恩氏粘度、赛氏粘度和雷氏粘度等几种表示方法。
1、动力粘度η在流体中取两面积各为1m2,相距1m,相对移动速度为1m/s时所产生的阻力称为动力粘度。单位Pa.s(帕.秒)。过去使用的动力粘度单位为泊或厘泊,泊(Poise)或厘泊为非法定计量单位。
1Pa.s=1N.s/m2=10P泊=10的3次方cp=1Kcps
ASTM D445标准中规定用运动粘度来计算动力粘度,即η=ρ.υ式中 η-动力粘度,Pa.s期目标制 ρ-密度,kg/m3 υ-运动粘度,m2/s 我国国家标准GB/T506-82为润滑油低温动力粘度
测定法。该法使用于测定润滑油和深石油产品的低温(0~-60℃)动力粘度。在严格控制温度和不同压力条件下,测定一定体积的试样在已标定常数的毛细管粘度计内流过所需的时间,秒。由试样在毛细管流过的时间与毛细管标定常数和平均压力的乘积,计算动力粘度,单位为Pa.s。该方法重复测定两个结果的差数不应超过其算术平均值的±5%。 2、运动粘度υ流体的动力粘度η与同温度下该流体的密度ρ的比值称为运动粘度。它是这种流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阻力的度量。在国际单位制(SI)中,运动粘度的单位是m2/s。过去通常使用厘斯(cSt)作运动粘度的单位,它等于10-6m2/s,(即1cSt=1mm2/s。
运动粘度通常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定。在严格的温度和可再现的驱动压头下,测定一定体积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过标定好的毛细管粘度计的时间,为了测准运动粘度,首先必须控制好被测流体的温度,测温精度要求达到0.01℃;其次必须选择恰当的毛细管的尺寸,保证流出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即粘稠液体用稍粗些的毛细管,较稀的液体用稍细的毛细管,流动时间应不小于200秒;须定期标定粘度管常数;而且安装粘度管时必须保持垂直。运动粘度国家标准为GB/T256-88,相当于ASTM D445-96/IP71/75。
3、恩氏粘度0E我国的国家标准为石油产品恩氏粘度测定法GB/T266-88。这是一种过去常
用的相对粘度,其定义是在规定温度下,200ml液体流经恩氏粘度计所需时间(s),与同体积的蒸馏水在20℃事流经恩氏粘度计所需时间(s)之比称为恩氏粘度。
4、雷氏粘度(Redwood)此粘度主要在英国和日本沿用。其定义是以50ml试油在规定温度60℃或98.9℃下流过雷氏粘度计所需时间,单位为秒。
5、赛氏通用粘度(Saybolt Universal Viscosity)美国多习惯用这种粘度单位,其定义是在某规定温度下从赛氏粘度计流出60ml液体所需时间,单位为秒。美国标准方法为ASTM D88
6、几种粘度的换算1)恩氏粘度与运动粘度的换算
运动粘度υ(mm2/s)=7.310E-6.31/0E 2)雷氏粘度与运动粘度的换算运动粘度υ(mm2/s)=0.26R-172/R 当R>225s时,则用υ(mm2/s)=0.26R 3)赛氏粘度与运动粘度的换算:υ(mm2/s)=0.225S当S>285s时用上式
密度、运动粘度分析仪
馏分油指原油蒸馏时分离出的具有一定馏程(沸点范围)的组分,如液化气、汽油、煤油、柴油等馏分。从减压蒸馏得到的称减压馏分。蒸馏塔底剩余的则称为渣油。馏分只是在沸点范围上类似,还不是石油产品,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成为满足规格要求的石油产品。 轧制油光亮剂
用于添加到轧制油、水性轧制油、乳化轧制油中,大幅度提高板材、型材的光亮度。
性能特点
●大幅度提高轧材的光亮度,优异的表面效果; ●大幅度提升配方体系的润滑性,有效降低摩擦系数,轧制能耗低,获得满意的轧制参数; ●优化升级配方,添加量少,效果明显,综合使用成本低; ●退火洁净性好,无毒、低味、高稳定性; ●抗菌性好,不易发臭,稳定性好,使用周期较长。 理化指标外观
淡黄透明液体比重 大于0.8 气味 无刺激性气味闪点 >200℃
更有效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钢带的防锈效果,提高美观度!
添加量:2--5%
消泡剂的消泡机理
1.泡沫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导致泡沫破灭
该种机理的起源是将高级醇或植物油撒在泡沫 上,当其溶入泡沫液,会显著降低该处的表面张力。 因为这些物质一般对水的溶解度较小,表面张力的降低仅限于泡沫的局部,而泡沫周围的表面张力几乎没有变化。表面张力降低的部分被强烈地向四周牵引、延伸,最后破裂。
2.消泡剂能破坏膜弹性而导致气泡破灭
消泡剂添加到泡沫体系中,会向气液界面扩散, 使具有稳泡作用的表面活性剂难以发生恢复膜弹性的能力。
3.消泡剂能促使液膜排液,因而导致气泡破灭
泡沫排液的速率可以反映泡沫的稳定性,添加一种加速泡沫排液的物质,也可以起到消泡作用。
4.添加疏水固体颗粒可导致气泡破灭
在气泡表面疏水固体颗粒会吸引表面活性剂的 疏水端,使疏水颗粒产生亲水性并进入水相,从而起到消泡的作用。
5.增溶助泡表面活性剂可导致气泡破灭
某些能与溶液充分混合的低分子物质,可以使 助泡表面活性剂被增溶、使其有效浓度降低。有这 种作用的低分子物质如辛醇、乙醇、丙醇等醇类,不 仅可减少表面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而且还会溶入表面活性剂吸附层,降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紧密程度,从而减弱了泡沫的稳定性。
6.电解质瓦解表面活性剂双电层而导致气泡破灭
对于借助泡沫的表面活性剂双电层互相作用, 产生稳定性的起泡液,加入普通的电解质即可瓦解表面活性剂的双电层起消泡作用。
消泡剂的组成:
(1) 活性成份
作用:破泡、消泡,减小表面张力:
代表物:硅油、聚醚类、高级醇等。
(2)乳化剂
作用:使活性成分分散成小颗粒,便于分散在水中,更好的起到消泡、抑泡效果。
代表物:壬(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皂盐、op系列等、吐温系列、斯盘系列等。
(3) 载体
作用:有助于载体和起泡体系的结合,易于分散到起泡体系里,把两者结合起来,其本身的表面张力低,有助于抑泡,且可以降低成本。
代表物:除水以外的溶剂,如脂肪烃、芳香烃、含氧溶剂等
(4) 乳化助剂
作用:使乳化效果更好。
代表物:*分散剂:疏水二氧化硅等;*增粘剂:CMC、聚乙烯醚等。
乳化液
乳化液
乳化液是一种高性能的半合成金属加工液,特别适用于铝金属及其合金的加工,但不适用于含铅的材料,比如一些黄铜和锡类金属。本产品使用寿命很长,完全不受渗漏油、混入油的影响,最好用软水进行调配。 乳化液采用不含氯的特制配方,专门用于解决铝金属及其合金加工时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切屑粘结、刀具磨损、工件表面精度差以及表面受
到污染等)。它能应用于包括绞孔在内的所有操作。乳化液亦能有效地防止加工工件生锈或受到化学腐蚀,还能有效的防止细菌侵蚀感染。
乳化液应用
乳化液是一种含矿物油的半合成加工液产品,它具有当前最先进的配方技术,特别适用于大规模的铝铸件生产厂商。当用我们的产品更换其他普通的可溶性切削油时,应将整个冷却循环系统彻底的进行杀菌清洗。
典型性质
外观 ............................................橙黄透明液体
折射计矫正因数………….............................1.1
40oC时的粘度(cst)...........………...……….0.89
闪点(浓缩液)…........................................ 没有
20oC时的密度(kg/L)...........……………….0.89
pH值(1:35的稀释液)................................. 7.2-7.6
乳化稳定性………………............................. 合格
发泡性………………..................................... 合格
乳化液优点
•使用本产品能充分保持环境的清洁,特别当和同类产品比较时,您会发现:加工后产品能留下一层轻质的液膜,能被轻松清除,方便了清洁维护管理。
•产品有效的防止了细菌和真菌的侵蚀影响,节约了保管维护的成本。本品亦有良好的润湿粘附特性,减少了切削液的溅出损失,也清洁了环境。
•该产品特别能够防止金属焊粘,比如防止切屑在刀刃或工件上的累积焊连;同时能有效防止普通铁制金属材料发生腐蚀。
•产品含有润滑增效剂,用来改进加工部件的表面质量,并且延长刀具寿命。它能和绝大部分的加工材料相容,包括:铸铁、钢件、铜、铝合金,以及多种塑料和化合物。
•用户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并且按照通用的处理方法就能进行产品的废弃处理。
乳化液推荐的稀释比例
•轻负荷加工和研磨: 4 到 6 %
•中负荷加工和研磨: 6 到 8 %
•重负荷加工和研磨: 8 到 12 %
材料 低合金铝 高合金铝
车销、钻孔 4% 5%
自动车床 4% 5%
重度研磨、铣削 5% 5%
拉削、扩孔 5% 7-8%
功螺纹、绞孔
乳化液的管理
乳化液的管理为充分发挥轧制油的特性,必须对乳化液进行日常的分析、管理,其管理项目有轧制油、使用的水、乳化液以及水的分析管理、乳化液净化装置的运行状况的管理等等
通常,为管理好乳化液需进行项目分析。其项目为浓度、ESI、温度、pH、氯离子、铁粉、抽出油酸值、皂化值。
乳化液的管理对策
管理项目 | 分析数据低于管理值 | 分析数据高于管理值 |
(1) 浓度 | 补油 | 补水 |
(2) ESI | 撇油+补油 | - |
(3) 温度 | 提高设定温度(加温) | 降低设定温度(冷却) |
(4) pH | 排放+补油 | |
(5) 氯离子 | 排放+补油+补水 | |
(6) 铁粉 | - | 撇油、排放 |
(7) 酸值 | - | 撇油+补油 |
(8) 皂化值 | 撇油+补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