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工程概述 (1)
1.1 桥梁位置 (1)
1.2 地形、地质 (1)
1.3 气象、水文 (1)
1.4 沿线条件 (1)
1.5 主要工程内容 (2)
3、试验地点 (3)
5.试验方案 (4)
5.2施工配合比 (4)
5.3主要设备配置 (4)
5.4主要人员配置 (4)
6、作业方法及工艺 (5)
6.1工艺流程 (5)
6.2作业方法及要求 (5)
7、特殊情况处理与预防措施 (13)
7.1桩身夹泥 (13)
7.2卡钻事故 (13)
7.3钻进中漏浆 (13)
7.4卡管事故 (13)
7.5堵管事故 (14)
7.6钢筋笼上浮事故 (14)
8、成桩检测 (15)
9、工艺性试桩数据收集及整理分析 (15)
10、记录表格 (16)
桥梁工程钻孔灌注桩工艺试验方案
1、工程概述
1.1 桥梁位置
南塘特大桥全长1326.315 m,桥址位于剥蚀残丘区,桥址跨越丘坡脚和谷地,中心里程为DK21+613.98起于DK20+950.825,止于DK22+277.140。该桥位于长沙市暮云镇,城区有乡村及城镇公路通过,交通便利。
1.2 地形、地质
本桥位于长沙县暮云镇内,本地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形有起伏,丘陵地势相对较高,最大高程差34m,丘坡自然坡度15o~20o,局部因修路挖方坡度较陡,达75o,丘体植被较发育,主要为灌木丛,谷底多辟为农田,民房较集中,桥址于DK22+063~DK22+141处跨越一水塘。
本区域岩土层有3个成因层: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第四系更新统冲洪积层、元第四系更新统冲洪积层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下组泥质粉砂岩,白垩系上统下组砾岩。
1.3 气象、水文
施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降雨强度大,年平均气温16~18.5o C,一月份平均气温4-7 o C,七月份平均气温27-29 o C,雨量充沛,连续阴雨时间较长,降雨量大,暴雨时间较为集中,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200mm之间。平均风速1.4m/s,最大风速20m/s,年无霜期270天左右,年日照1600小时左右。
桥址区无大的河流通过,地表水主要分布在沿线的小溪沟及水塘,丘坡地下水不发育,谷地地下水较为发育。
1.4 沿线条件
1.4.1 交通条件
桥区沿线交通较为便利,桥区有乡村及城镇公路通过,交通便利。钢筋、地材等主要物资可以沿既有公路运至工地附近,再通过修筑的便道运送至指定地点。
1.4.2 水资源
现场水资源较丰富,满足施工用水需要。
1.4.3 施工电力
本区段经济发达,沿线分布有多处村庄,有多条高压线、低压线通过,沿线根据施工需要设置变压器。施工用电从变压器引出,工地自备发电机用于变压器太远的施工点以及电网停电时使用。
1.4.4 材料
钢筋、水泥等主材均由项目部统一供应,项目部材料购买实行公开招标,选用具有相应资质且信誉可靠的单位做供货商。机械根据工区划分和工程地质情况选用冲击钻及相应配套设备,所选机械型号和数量均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1.5 主要工程内容
南塘特大桥桩径Φ100cm 、Φ125cm桩基形式为摩擦桩,共计桩长为5765.1m。砼方量4645.64m3。
根据设计及验收标准,施工前应进行工艺性试验,通过试验确定相关施工参数以指导我区段内所有桥梁钻孔桩施工。 (1)通过试验核实设计地质情况;
(2)通过试验确定相关设备的组合模式及配备数量;
(3)通过试验确定相关工艺性参数;
(4)通过试验验证相关设计参数。
3、试验地点
通过地质情况分析,再结合本标段桥梁分布及先期开工点情况,选定二处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区域为工艺性试桩点。即在南塘特大桥13#-6、14#-6桩基位置选定为试桩点,试桩类型为摩擦桩;各试桩的特性见表3.1。
试桩桩号位置见下图示:
2010年12月20日开始实施试验工作,至2011年01月03日完成现场试验工作,待达到一定强度后组织相关检验工作,及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以指导大面积施工。
5.试验方案
5.1施工总体方案
钻机选型:根据地质情况已选定的二处试桩点均采用冲击钻机(设备配备见表5.3-1),本段地质为填土、泥岩,所以钻进过程中无需配置泥浆。
混凝土施工:采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混凝土在中心拌合站集中生产,混凝土搅拌车运输,钻机配合吊车灌注水下混凝土。
钢筋笼加工:在钢筋加工场分段加工,现场拼接,吊车吊装,主筋采用搭接焊,单面焊焊接长度≥10d,双面焊焊接长度≥5d。
5.2施工配合比
监理工程师已批复用于桩基施工配合比见表5.2-1:
桥梁工程桩基施工配合比表表5.2-1
5.3主要设备配置
5.4主要人员配置
1)成立工艺试验方案领导小组
组长:范春生
副组长:路军生
组员:向正军、罗秀松、陈龙、许孟娇、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