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宽24.5m公路—级说明及CAD图(路面及排水、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阅读: 评论:0

第一篇 
一、概述
1、任务依据
设计说明书的内容是实地定线设计,共计完成1.7km路线设计,设计内容主要为路线的平、纵、横断面设计,路面设计,小桥涵设计及平面交叉设计。石家庄至平山一级公路,是纵贯河北省西部山区的一条重要干线,主要连接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许多旅游胜区,也是晋煤东运的交通要道,该路的贯通,对改善石市西部山区交通状况,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项目测设的主要依据
1)有关部门的审批意见。
2)《石家庄至平山一级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等规范、规程及强制性条文。
                                             
4)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
2、测设经过
1)根据施工图设计任务书,赴平山正式测量。在外业之前,编写了《勘察大纲》、《工序控制表》,使自己对所做工作内容心中有数。
2)在外业期间严格按照要求对线路、桥涵、交叉、拆迁等项目进行了详细勘测,就沿线构造物设置、控制高度、结构物形式等进行了充分调查研究。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和交通量预测结果,本设计采用V=80Km/h的设计速度,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用情况见表1.
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单位
规定指标
采用指标
路线长度
Km
1.7
设计速度
Km/h
80
80
交点数
1
平均每公里交点数
0.59
平曲线占路线比例
%
56.99
平曲线最小半径
m
4200
直线最大长度
m
420
最大纵坡
%/
1.5
最短纵坡长度
m
380
平均每公里变坡次数
1.76
线
最小半径
凸曲线
m/
700
12000/1
凹曲线
m/
700
12000/1
竖曲线占路线总长比例
%
34.59
平均路基高度
m
24.5
三、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及工程概况
(一)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本项目起点位于石家庄市西部,向西经上京、大河,从张石高速公路现有跨线桥下穿过,经李村、白沙、宜安,终点为平山县城。
沿线的主要城镇为大河镇、李村镇、宜安镇和平山县城。
(二)工程概况
1、总体设计原则及远景规划
1)注意与沿线村镇规划和建设相结合,结合当地规划和自然条件,合理布线,在条件许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路线布设尽量顺捷,缩短里程,降低工程造价。尽可能采用较好的技术指标,以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
2)根据具体情况,加强科学研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
3)贯彻环境保护的思想,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注重公路砼沿线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
4)综合考虑从线形到构造物设置等各方面因素,确保道路使用的安全、舒适。
5)在保证路线平、纵面指标满足部颁标准和规范要求,不过多增加工程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路线平面设计尽量避免村庄。
2、路线
1)本项目路线设计要求平、纵、横三方面综合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行驶的安全舒适性、视觉的连贯舒展性和与环境景观的协调性,考虑车辆行使的安全舒适,驾驶人员视线和心理反应,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及与周围环境、自然景观协调。在不降低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降低路基高度,减小工程量。严格贯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减少对良田的占用,减少工业厂房及民房的拆迁,重视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破坏,远离学校、民居及环境敏感区,同时做到路线平纵配合得当,指标选用合理,在不过多增加工程量的前提下,尽量选用较高的线形指标。
2)注意平纵线形的配合,两反向平曲线拐点处,回旋线与圆曲线接点处,回旋线与直线接点处,圆曲线与直线接点处,尽可能避免设置纵断面的变坡点,但因构造物的限制无法避免时,竖曲线的半径尽可能加大,另外还避免同一视觉段上纵坡反复凸凹。
3、路基、路面及排水防护
1)路基工程
根据沿线地质、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及外业调查资料进行设计。
路基宽24.5m,其中路面行车道宽度为2×7.5m,两侧各设2.5m硬路肩,0.75m土路肩;中央分隔带2.0m,两侧各设0.5m路缘带。详见路基标准横断面。
1)路基边坡
①填方路段
填方边坡高度小于8.0m时,边坡率为11.5,当边坡高度大于8.0m小于20m时,其超过部分的下部边坡率应放缓一级,采用11.75
②挖方路段
挖方边坡设计以工程类比法为主,根据岩石风化、破碎程度及开挖边坡高度来确定边坡率。土质密实的边坡,其边坡率采用11
2)排水工程
该路段结合地形、土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确定的排水原则:排水系统畅通,不产生积水。本路段经过地形为平原区,路基排水主要采用浆砌矩形边沟、浆砌梯形边沟等排水设施排除;路面降水主要通过路面横坡自行分散排除。
①浆砌矩形边沟:在挖方路段设置M7.5浆砌片石矩形边沟,断面尺寸为底宽0.8m,深0.6m;边沟内侧、顶面及底面均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每隔1015m设伸缩缝一道,缝内填塞沥青麻絮;泄水孔间距为3m
②浆砌梯形排水沟:在填方路段设置C20预制块排水沟,设10cm砂砾垫层,具体尺寸参见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图(边沟、排水沟)。
3)路基防护
路基防护本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美化景观”的原则,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条件下拟定防护方案。全线防护工程主要有:挡土墙、护肩。
1 挡墙:
设置在临近河道的路段,为减少路基侵占河道,防止水流冲刷路基。
设置在陡山坡上,为保证路基稳定,收缩坡脚。
为避免与其他建筑物(如房屋、水渠)的干扰或减少占用良田。
挡墙的型式主要是重力式路肩墙和重力式路堤墙,具体参见挡墙设计图。所以挡墙采用的设计参数参见挡土墙断面图,墙背土压力按库伦理论计算主动土压力,墙体圬工容重为18KN/m3,设计荷载:公路-I级。
②护肩:
主要设置在路基填土高度不大但边坡不宜加固而需要设置防护的路段。
2)路面工程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依据交通量、道路登记对路面的使用要求,结合沿线气候、水文、地质及当地筑路材料的分布、施工经验等情况,经过对现有公路交通量实地调查,并整理分析确定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443.8万次,路面设计弯沉值为30.90.001mm)。经计算确定路面结构层及厚度如下:
①路面结构:
上面层: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中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下面层: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基层:17cm+17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18cm水泥稳定砂砾
②路肩石:采用C30水泥混凝土预制。
沥青路面在上面层与中面层之间设SBS改性沥青防水层,在中面层与下面层之间设粘层,在面层与基层之间撒透层油。
4、桥涵工程
1)桥涵设计标准
设计荷载标准:公路—I级。
地震基本烈度:全路段均为Ⅶ度区,地震动峰值水平加速度0.100.15g
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大、中小桥涵1/100
2)桥梁结构形式及桥涵水文
大桥上部构造主要采用预应力小箱梁和T梁,中桥上部构造主要采用预应力板结构。为提
高行车舒适,桥梁均采用连续结构。根据地质情况,桥梁下部构造一般为柱式桥墩、桩柱式或肋板式桥台,钻孔桩基础。
大桥上部构造,主要选择了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和预应力混凝土T梁。以跨河为主的桥梁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T梁,既跨河又跨路的桥梁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
中桥以多孔小跨径布设为主,上部结构一般采用13m后张法预应力空心板和16m后张预应力空心板,下部结构一般采用柱式墩台、钻孔灌注桩,或实体式墩台、扩大基础。
小桥上部构造采用集中预制的10m13m简支空心板,下部构造一般为柱式墩、薄壁式台,钻孔桩基础。
涵洞结构形式:涵洞主要为保证区域内原有排灌体系完整而设置,考虑路基较宽,采用圆管涵清淤困难,易出现漏水现象,影响路基稳定,所以涵洞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涵洞。
四、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本项目全线位于平山县境内中部地区,穿越区所处的地貌单元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区内微地貌形态较发育。路线处于太行山北段东麓,地表以卵砾石、中粗砂、中西砂、砂质粘土、粉质粘土、粉质砂岩、碎石土为主。
(二)水文地质评价
路线所经地区水系比较发育,沿线主要河流为滹沱河,勘察时有地表水迳流,地表迳流水体非无、透明,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本文发布于:2023-05-06 16:32: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893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设计   采用   路线   路面   边坡   设置   路段   公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