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1受体阻滞剂

阅读: 评论:0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肾上腺素能受体有:突触前α2受体、突触后或血管的α1受体和两种突触后α2后体。目前尚无可用于α临床的α2受体拮抗剂。α1后体拮抗剂则主要用于降压。
8.1      分类及用量
    非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和酚苄明,同时具有α1和α2的阻段作用,除用于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外,一般不用于高血压患者
各种α1后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按药代动力学尚有所不同,主要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及近年来问世的多沙唑嗪、曲马唑嗪等,后者较哌唑嗪脂溶性差,与α1受体亲和力只有1/2或更少,血压下降缓和,作用时间长,直立性低血压较少。通常为维持24H持续降压,哌唑嗪需要每12H服用一次,特拉唑嗪或多沙唑嗪只需要每日服用一次。
(1)哌唑嗪:  一般认为其降压效应与氢氯噻嗪、普萘洛尔或硝苯地平等相同。口服易吸
收,生物利用度44%--70%,1-3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患者药物半衰期延长。可单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肾性高血压。对妊娠、肾功能不良、合并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及前列腺肥大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宜。通常服用0.5-1MG/次,2-3次/D(首剂0.5MG,睡前服)连服两周,逐渐增加剂量至2-20MG/D,分服。对重度高血压可与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合用,但要注意调整剂量。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眩晕、昏厥、心悸及少见的头痛、嗜睡、鼻塞、乏力等,但这些常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自行减少。
(2)特拉唑嗪: 化学结构与哌唑嗪相似,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A1受体有选择性阻滞作用,但作用强度比哌唑嗪稍弱,其特点是消除T1/2较长,约12h,因此可一日给药一次。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约为90%。因此利于控制用药剂量,给药后1—2血药浓度达峰值,经肝代谢,胆汁排泄。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时可单用或与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合用。口服1    mg/ 次,一次/d,随血压增加剂量,可用2—20mg/d。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眩晕、头疼、乏力、鼻黏膜充血等。
(3)多沙唑嗪: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A1受阻滞剂作用强度委哌唑嗪的1/2。但作用时间较长。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使高血压患者的站立及卧位血压下降,不影响心率及
心输出量,能增加肾血流,改善脂代谢。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62%—69%。服药后3.6h血液浓度达峰值。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可是舒张压级收缩压下降10mmHg左右,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血脂症、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及外周血管病的患者。口服1—16mg/次,一次/d,维持量2-4mg/d。在一项228例高血压患者参与的阿替洛尔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服药24月未见耐劳想象,来自HALT的大型临床实验证实服用每日一次多沙唑嗪可控制血压,服用16周能明显的降低患者的白天与夜间血压,降压最大效应在上午,提示器降压效应与a-肾上腺素能张力有关。   
      (4)曲马唑嗪:选择性阻滞a1受体,并直接扩张血管。还可降低肾血管阻力,对心率无影响。高血压患者口服曲马唑嗪后,降低立位性高血压较卧位更显著、口服50mg/次,2次/d,根据血压调整剂量,可至200—350mg/d。本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少见。
  8.2作用机制
        A1受体阻滞剂选择性阻滞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的A1受体,舒张小动脉及静脉,而心数出量略升或不变而达到降压目的。并且本类药在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方面比B受体阻滞剂更接近生理反应。
      有证据表明,节后受体对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的敏感性改变使高血压状态下交感肾上腺活性增加的总的原因。a1受体阻滞剂抑制节后受体对儿茶酚胺的反应,可通过干预高血压发病的基本机制而降低血压,这种药物对于在小动脉结构性改变前,血管平滑肌痉挛,血管阻力增加的患者尤其有用。
        8.3特点
    8.3.1 对于冠心病、心肌梗死
        有关本药对于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影响的资料目前尚少。A1受体阻滞剂虽不能直接缓解心绞痛,但可通过逆转左室肥厚与降压间接改善心肌供氧。
        2000年美国和加拿大报道的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t attack trial(allhat)试验的一部分比较了a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与利尿剂氯噻酮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实验有24335名高血压和至少一个冠心病危险因子的患者参加并随即分为多沙唑嗪组(2-8mg/d )与氯噻酮组(12.5-25mg/d)。计划4-8年。中期随访时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别(4-年率:9.62%和9.08%,P=0.56),多沙唑嗪组有更高的中风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4-年率:25.45%比21.76,P=0.001)。
8.3.2对于血脂代谢
      A1受体阻滞剂无使脂类代谢恶化的副作用。这类药物对于血脂异常的病人有其优点,长期应用可改善脂代谢,降低TC,TG,LDL-C,升高HDL-C.
      美国1999年报道了高血压对于血脂和脂蛋白的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这个实验有1292名患者参加,随机使用安慰剂和以下6种降压药物之一:氢氯噻嗪、阿替洛尔、卡托普里、可乐定、硫氮焯酮和哌唑嗪。8周后,哌唑嗪的总胆固醇降低9.3mg/dl,载脂蛋白降低5.4mg/dl,与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异。一年后,无明显血脂和脂蛋白不利的改变。研究表明其对于血脂和脂蛋白无长期的不利改变,可安全使用。
      1991年喝1993年treatment of mild hypertension (tomh)研究认为:轻度高血压患者连续使用多沙唑嗪2mg/d,4年以后,血胆固醇水平有所下降。
  8.3.3对于糖代谢、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A1受体阻滞剂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并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8.3.4对于代谢及电解质
      A1受体组织及对代谢如血尿酸等无不良影响。但单独长期服用已导致水钠潴留。

本文发布于:2023-05-06 02:28: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886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β受体阻滞剂
标签:受体   高血压   患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