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2.0简介
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5070-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GB/T 37973-2019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管理指南 GB/T 37988-2019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能⼒成熟度模型
其中,等级保护2.0特指22239。22239对各种应⽤形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包括通⽤、云计算应⽤、移动应⽤、物联⽹应⽤、⼯业控制系统应⽤。从低到⾼分别为⼀级到五级。通常,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等级⼤多数为⼆级,部分为三级。
⼆、数据安全要求
主要从⼆级、三级等保要求进⾏描述。级别通常针对外界对系统造成的损害程度进⾏定义。
第⼆级安全保护能⼒指的是:应能够防护系统免受来⾃外部⼩型组织的、拥有少量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般的⾃然灾难、以及其他相当危害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重要资源损害,能够发现重要的安全漏洞和处置安全事件,在⾃⾝遭到损害后,能够在⼀段时间内恢复部分功能。
第三级安全保护能⼒指的是:应能够在统⼀安全策略下防护系统免受来⾃外部有组织的团体、拥有较为丰富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较为严重的⾃然灾难、以及其他相当危害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主要资源损害,能够发现、监测攻击⾏为和处置安全事件,在⾃⾝遭到损害后,能够较快恢复绝⼤部分功能。
等保要求的基本思想是:⼀个中⼼三重防护。
⼀个中⼼指的是安全管理中⼼
三重防护指的是安全通信⽹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
⼆级要求:
通信⽹络包括:⽹络架构、通信传输、可信验证
区域边界包括:边界防护、访问控制、⼊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安全审计、可信验证 安全计算环境包括:⾝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可信验证、数据完整性、数据备份恢复、剩余信息保护、个⼈信息保护
安全管理中⼼包括:系统管理、审计管理
三级要求:
(粗体为⼆级基础上增加的要求)
通信⽹络
⽹络架构:
a)应保证⽹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满⾜业务⾼峰期需要; b)应保证⽹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业务⾼峰期需要;
c)应划分不同的⽹络区域,并按照⽅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络区域分配地址;
d)应避免将重要⽹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络区域与其他⽹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段;
e)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络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性。
通信传输:
a)应采⽤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b)应采⽤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
可信验证:
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程序等
进⾏可信验证,并在应⽤程序的关键执⾏环节进⾏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
坏后进⾏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安全管理中⼼。
区域边界
边界防护:
a)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进⾏通信;
b)应能够对⾮授权设备私⾃联到内部⽹络的⾏为进⾏检查或限制;
c)应能够对内部⽤户⾮授权联到外部⽹络的⾏为进⾏检查或限制;
d)应限制⽆线⽹络的使⽤,保证⽆线⽹络通过受控的边界设备接⼊内部⽹络。
访问控制:
a)应在⽹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拒绝所有通信;
b)应删除多余或⽆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化;
c)应对源地址、⽬的地址、源端⼝、⽬的端⼝和协议等进⾏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
d)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
e)应对进出⽹络的数据流实现基于应⽤协议和应⽤内容的访问控制。
⼊侵防范:
a)应在关键⽹络节点处检测、防⽌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络攻击⾏为;
b)应在关键⽹络节点处检测、防⽌或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络攻击⾏为;
c)应采取技术措施对⽹络⾏为进⾏分析,实现对⽹络攻击特别是新型⽹络攻击⾏为的分析;
d)当检测到攻击⾏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标、攻击时间,在发⽣严重⼊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恶意代码与垃圾邮件防范:
a)应在关键⽹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b)应在关键⽹络节点处对垃圾邮件进⾏检测和防护,并维护垃圾邮件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安全审计:
a)应在⽹络边界、重要⽹络节点进⾏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户,对重要的⽤户⾏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审计;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期和时间、⽤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对审计记录进⾏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d)应能对远程访问的⽤户⾏为、访问互联⽹的⽤户⾏为等单独进⾏⾏为审计和数据分析。
可信验证:
可基千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程序等进⾏可
信验证,并在应⽤程序的关键执⾏环节进⾏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报警,并
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安全管理中⼼。
安全计算环境
⾝份鉴别:
a) 应对登录的⽤户进⾏⾝份标识和鉴别,⾝份标识具有唯⼀性,⾝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
定期更换;
6)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结束会话、限制⾮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动
退出等相关措施;
c) 当进⾏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鉴别信息在⽹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d) 应采⽤⼝令、密码技术、⽣物技术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户进⾏⾝份鉴别,且
其中⼀种鉴别技术⾄少应使⽤密码技术来实现。
访问控制:
a) 应对登录的⽤户分配账户和权限;
b) 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令;
c) 应及时删除或停⽤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d) 应授予管理⽤户所需的最⼩权限,实现管理⽤户的权限分离;
e)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访间控制策略规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间规则;
f) 访间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件、数据库表级;
g) 应对重要主体和客体设置安全标记,并控制主体对有安全标记信息资源的访问。
安全审计:
a) 应启⽤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户,对重要的⽤户⾏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审计;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H期和时间、⽤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对审计记录进⾏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d) 应对审计进程进⾏保护,防⽌未经授权的中断。
⼊侵防范:
a) 应遵循最⼩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程序;
b) 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危端⼝;
c)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式或⽹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络进⾏管理的管理终端进⾏限制;
d)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机接⼝输⼊或通过通信接⼝输⼊的内容符合系统设
定要求;
e) 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浦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f) 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节点进⾏⼊侵的⾏为,并在发⽣严重⼊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恶意代码防范:
应采⽤免受恶意代码攻击的技术措施或主动免疫可信验证机制及时识别⼊侵和病毒⾏为,并将其
有效阻断。
可信验证:
可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应⽤程序等进⾏可信验证,
并在应⽤程序的关键执⾏环节进⾏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安全管理中⼼。数据完整性:
a) 应采⽤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千鉴别数据、重
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信息等;
b) 应采⽤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
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信息等。
数据保密性:
a) 应采⽤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
和重要个⼈信息等;
b) 应采⽤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千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
和重要个⼈信息等。
数据备份恢复:
a) 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b) 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通信⽹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备份场地;
c) 应提供重要数据处理系统的热冗余,保证系统的⾼可⽤性。
剩余信息保护:
a) 应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b) 应保证存有敏感数据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个⼈信息保护:
a) 应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户个⼈信息;
b) 应禁⽌未授权访问和⾮法使⽤⽤户个⼈信息。
安全管理中⼼
系统管理:
a) 应对系统管理员进⾏⾝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进⾏系统管理操作,并对
这些操作进⾏审计;
b) 应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进⾏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户⾝份、系统资源配置、
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审计管理:
a) 应对审计管理员进⾏⾝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进⾏安全审计操作,并对
这些操作进⾏审计;
b) 应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应进⾏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
对审计记录进⾏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安全管理:
a) 应对安全管理员进⾏⾝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进⾏安全管理操作,并对
这些操作进⾏审计;
b) 应通过安全管理员对系统中的安全策略进⾏配置,包括安全参数的设置,主体、客体进⾏统⼀
安全标记,对主体进⾏授权,配置可信验证策略等。
集中管控:
a) 应划分出特定的管理区域,对分布在⽹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管控;
b) 应能够建⽴⼀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对⽹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管理;
c) 应对⽹络链路、安全设备、⽹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运⾏状况进⾏集中监测;
d) 应对分散在各个设备上的审计数据进⾏收集汇总和集中分析,并保证审计记录的留存时间符
合法律法规要求;
e) 应对安全策略、恶意代码、补丁升级等安全相关事项进⾏集中管理;
f) 应能对⽹络中发⽣的各类安全事件进⾏识别、报警和分析。
⼤数据应⽤场景说明
⼤数据应⽤是基于⼤数据平台对数据的处理过程,通常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应⽤、数据交换和数据销毁等环节,上述各个环节均需要对数据进⾏保护,通常需考虑的安全控制措施包括数据采集授权、数据真实可信、数据分类标识存储、数据交换完整性、敏感数据保密性、数据备份和恢复、数据输出脱敏处理、敏感数据输出控制以及数据的分级分类销毁机制等。⼤数据平台是为⼤数据应⽤
提供资源和服务的⽀撑集成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平台层和计算分析层。⼤数据系统除按照22239标准的要求进⾏保护外,还需要考虑其特点。
第三级可参考安全控制措施
安全物理环境
应保证承载⼤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的设备机房位于中国境内。
安全通信⽹络
本⽅⾯控制措施包括:
a) 应保证⼤数据平台不承载⾼于其安全保护等级的⼤数据应⽤;
b) 应保证⼤数据平台的管理流量与系统业务流量分离。
安全计算环境
本⽅⾯控制措施包括:
a) ⼤数据平台应对数据采集终端、数据导⼊服务组件、数据导出终端、数据导出服务组件的使⽤实施⾝份鉴别;
b) ⼤数据平台应能对不同客户的⼤数据应⽤实施标识和鉴别;
c) ⼤数据平台应为⼤数据应⽤提供集中管控其计算和存储资源使⽤状况的能⼒;
d) ⼤数据平台应对其提供的辅助⼯具或服务组件,实施有效管理;
e) ⼤数据平台应屏蔽计算、内存、存储资源故障,保障业务正常运⾏;
f) ⼤数据平台应提供静态脱敏和去标识化的⼯具或服务组件技术;
g) 对外提供服务的⼤数据平台,平台或第三⽅只有在⼤数据应⽤授权下才可以对⼤数据应⽤的数据资源进⾏访问、使⽤和管理;
h) ⼤数据平台应提供数据分类分级安全管理功能,供⼤数据应⽤针对不同类别级别的数据采取不同的安全保护措施;
i) ⼤数据平台应提供设置数据安全标记功能,基于安全标记的授权和访问控制措施,满⾜细粒度授权访问控制管理能⼒要求;
j) ⼤数据平台应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等各个环节,⽀持对数据进⾏分类分级处置,并保证安全保护策略保持⼀致;
k) 涉及重要数据接⼝、重要服务接⼝的调⽤,应实施访问控制,包括但不限千数据处理、使⽤、分析、导出、共享、交换等相关操作;
1) 应在数据清洗和转换过程中对重要数据进⾏保护,以保证重要数据清洗和转换后的⼀致性,避免数据失真,并在产⽣问题时能有效还原和恢复;
m) 应跟踪和记录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挖掘等过程,保证溯源数据能重现相应过程,溯源数据满⾜合规审计要求;
n) ⼤数据平台应保证不同客户⼤数据应⽤的审计数据隔离存放,并提供不同客户审计数据收集汇总和集中分析的能⼒。
安全建设管理
本⽅⾯控制措施包括:
a) 应选择安全合规的⼤数据平台,其所提供的⼤数据平台服务应为其所承载的⼤数据应⽤提供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能⼒;
b) 应以书⾯⽅式约定⼤数据平台提供者的权限与责任、各项服务内容和具体技术指标等,尤其是安全服务内容;
c) 应明确约束数据交换、共享的接收⽅对数据的保护责任,并确保接收⽅有⾜够或相当的安全防护能⼒。
安全运维管理
本⽅⾯控制措施包括:
a) 应建⽴数字资产安全管理策略,对数据全⽣命周期的操作规范、保护措施、管理⼈员职责等进⾏规定,包括并不限于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流动、销毁等过程;
b) 应制定并执⾏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策略,针对不同类别级别的数据制定不同的安全保护措施;
c) 应在数据分类分级的基础上,划分重要数字资产范削,明确重要数据进⾏⾃动脱敏或去标识的使⽤场景和业务处理流程;
d) 应定期评审数据的类别和级别,如需要变更数据的类别或级别,应依据变更审批流程执⾏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