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有碴道床轨道整理

阅读: 评论:0

铁路有碴道床轨道整理
【摘  要】有碴轨道是铁路的传统结构,它具有弹性良好、价格低廉、更换与维修方便、吸噪特性好等优点。基于这一情况,许多专家认为,从经济角度和维修管理角看,我国铁路250km下都采用有碴轨道。 有碴轨道由钢轨、轨枕、扣件、道床、道岔等部分组成。钢轨直接承受由机车车辆传来的巨大动力,并传向轨枕;轨枕承受钢轨传来的竖向垂直力、横向和纵向水平力后再将其分布于道床,使道碴重新排列,保持钢轨正常的几何位置,并通过道床将作用力扩散传递于路基。因此,有碴轨道铁路道床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列车运行的安全。
【关键词】铁路 有碴道床 施工工艺 作业模式 工艺流程 轨道整理 
由中交一公局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洛湛铁路永洪段YH1标K9+000~K25+000快速铁路路基工程、轨道工程,道床采用有碴轨道道床。有碴轨道的道床应是密实、稳定、弹性良好而且均匀、有足够的纵横向阻力,保障无缝线路轨道的稳定性;保证列车高速运行情况下,道床产生的不均匀下沉和残余变形积累极小,使轨道几何状态等工况的变化在规定的限值内。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构筑高质量的道床,而如何构筑高质量的道床,在我国铁路建设尚无实践经验。因此,根据在洛湛铁路轨道整理施工经验,我们来探讨一下铁路有碴道床轨道
整理施工工艺的问题。
1.铺道碴前施工准备工作
1.1.预铺道碴前应按设计置好线路基桩。
1.2.线路基桩材质.标准.数量和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
1.3.线路基桩应在贯通测量后设置,测量误差应在限差内调整闭合,设置精度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并复测线路基桩和路面高程。中线桩、水准点应钉设齐全,缺损者应在铺碴前补齐。
1.4.铺碴前,路基、桥、隧应有检验合格资料,松软土、软土及过渡段应有沉降变形观测资料及评估报告,方可进行铺碴作业。
2摊铺底道床施工工艺
2.1.摊铺底层道碴技术要求
2.1.1.路基与桥梁、路基与隧道、无碴道床与有碴道床、以及新筑路基与既有路基连接地段的预铺道碴应加强碾压,长度不应少于30m。
2.1.2.双层道床底碴碾压后应满足设计厚度。
2.1.3.桥梁及顶面高于路肩的涵洞两端各30m,预铺碴面应高于桥台挡碴墙或涵顶不小于50mm,并做好顺坡。
2.1.4.底碴进场前应对其品种、外观、级配等进行验收,其质量应符合现行《铁路碎石道床底碴》TB/2897的规定。
2.1.5.底碴厚度允许偏差为+50mm,半宽允许偏差为0~+50mm。碴面应平整,其平整度允许偏差为20mm/3m,碴面中间不应凸起,道床边坡均为1:1.75。
2.1.6.摊铺底层道床断面尺寸
正线:I线、Ⅱ线分开摊铺,底层道砟摊铺厚度宜为150mm~250mm;单线宽度一般为4.5~5m,双线摊铺宽度宜为9~10m 。
道岔:摊铺厚度150 mm;摊铺宽度根据岔枕长度而定,摊铺后道床的顶宽应比岔枕的长度长,岔枕外的道床肩宽大于300mm。
2.1.7.底层道碴采用自卸车运碴、推土机、摊铺机推平碾压或采用其它的铺碴机配合碾压机进行铺设,一次性摊铺压实成型,底层道碴应采用压强不小于160Kpa的机械碾压。
2.2.摊铺机摊铺底层道床施工工艺
道床的摊铺施工工艺可概括为三区段、六流程。三区段为整修挂线区段、摊铺作业区段和检测验交区段;六流程为整修基床表面、测量挂线、试验确定摊铺参数、摊铺作业、检测及整形验交。各施I区段和流程内,只允许该区段和流程的工序作业,不允许交叉作业,作业区之间既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工艺流程见下图。
各项作业内容介绍如下:
摊铺底层道床施工工艺流程
摊铺作业区段
检测验交区段
整修挂线区段
整形验交
检测
摊铺作业
试验确定摊铺参数
测量挂线
整修基床表面
1  摊铺底层道床施工工艺流程
2.2.1. 整修挂线区段
整修基床表面:对基床表面进行检测验收、检测压实密度、路基标高、几何外形尺寸,对施工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基床表面的损伤进行整修处理,使之符合要求。
测量挂线:拉挂钢弦线以便控制道床的摊铺厚度、标高、平面位置。钢弦线一次拉挂长度
一般为15O~200m,并每隔10m利用加紧器将钢弦线拉紧,控制摊铺顶面标高的测量,标高一定要处于正确位置,其纵向坡度与线路坡度一致,这样通过摊铺机的自动平装置,控制摊铺道床的厚度和平整度。
2.2.2.摊铺作业区段
试验确定摊铺参数:为保证道床各项技术指标,通过试验路段确定摊铺机作业的各项参数,根据确定的摊铺参数,进行摊铺作业。摊铺厚度150mm,摊铺机的作业速度为1.5m/min。
2.2.3. 检测验交区段
检测:对摊铺好的道床及时进行几何尺寸、表面平整度、摊铺顶面标高的测量,对道床的压实度等进行检测,保证初始质量。
验交:检测完后,进行工地清理、施工资料整理、验收合格后移交下一道工序施工。
3.轨道铺架机铺轨前施工准备工作
3.1 有碴轨道铺轨前应按设计位置设置线路中桩,并符合以下规定:
3.1.1 桩距:直线不大于50m,圆曲线地段应为20m,缓和曲线地段应为10m,特殊需要时,增设加密桩。
3.1.2 在曲线起讫点,缓圆点,曲中点和圆缓点,竖曲线的起讫点、曲中点、道口中心点,道岔中心及岔头、岔尾点,均应设置精确的中桩。
3.1.3 铺设混凝土宽枕地段,直线和曲线上的中桩距均不得大于10m,铺碴前中桩移置于道床外的路肩上(曲线地段设置在内侧路肩上)。
3.2 隧道内的中桩和内轨面高程可标记在边墙上。道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3.3 高程桩应设置在道床外的路肩上(曲线地段设置在内侧路肩上),直线地段不大于50m,曲线地段应为20m,线路纵断面变坡点和竖曲线起讫点,应增设桩。宽枕地段桩距不大于10m。
3.4 预铺一定数量的面碴,线路中线两边拉30cm宽,10cm深槽。线路方向左侧线路中线1.3m位置撒上白灰线(曲线地段在内侧撒线)。
4 铺轨后大型捣固车整道施工工艺及参数要求
4.1 铺架通过一段后,采用人工与小型机具配合,对全线进行整道作业,拨顺轨道方向,串实枕下道碴,消除反超高和三角坑,保障铺轨列车能以15km/h速度安全运行。铺轨后第一次铺碴整道与铺轨间隔不宜大于两个区间,铺轨后第一次上碴厚度不宜大于100mm,经整道后的轨道,保障铺轨列车以30km/h速度安全运行。
4.2 采用人工或整道机进行第二次铺碴作业时,应在第一次铺碴整道并通过5对以上列车后进行,整道时应以高程控制桩为准。轨向:直线用10m弦量的最大矢度,曲线用20m弦量的实际正矢与计算正矢差不得大于8mm,曲线头尾不得有反弯或野鹅头。轨面用10m弦量,最大矢度不得大于8mm,轨面水平和延长6.25m范围内的扭曲不得大于8mm。轨距允许偏差-2~+6mm。
4.3 混凝土枕应在钢轨两侧各450mm范围内均匀捣固。木枕应在钢轨两侧各400mm范围捣固道床,钢轨下应加强捣固。钢轨接头处和曲线外股,应在上述规定的范围加强捣固道床。
4.4 选择适当的机养作业参数、确定分层起道高度、合理的机养作业区段,按步骤分层进行上碴起道、拨道、捣固、边坡夯拍及动力稳定作业。
其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
大型捣固车整道施工工艺
补碴、均匀道碴
测量标记轨道起拨道量
检查,确认上机条件
08~32型大型捣固车捣固、起拨道
检测线路作业质量
WD320动力稳定车稳定
SPZ200型配碴整形车边坡夯拍及整形、补碴
验收
图2  补碴、整道施工工艺流程图
4.4.1 进行线路测量,确定起、拔道量,线路起道量按5m一个点布置,曲线段拨道量按10m布点(曲线外股为准),从曲中(QZ)点向曲线两起终点布点。在直线段(可用激光小车对中拨道)、曲线段标出起、拔道量,形式为“+××→**”,其中“+××”表示起道量,“→”表示拔道方向“**”表示拔道量,并标明起拔道起止点。曲线以曲线内股为准,标记在大机作业方向混凝土枕的左半部,并按照提供的曲线资料(曲线起始点里程、半径、偏角、缓和曲线长、圆曲线长、外轨超高)准确标注ZH、HY、QZ、YH、HZ点的位置。
4.4.2 第三遍作业则按绳正法细致整正曲线,同时将超高作到位。前三遍整道作业后,轨道标高距设计标高预留20~40mm的起道量(曲线地段仅留20mm),轨道几何形态基本达标。
4.4.3 第四、五遍在正线区间整道作业,轨温应在实际锁定轨温-20℃~+15℃范围内,连续扒开道床不超过50m,起道高度不超过50mm,拨道量不超过20mm,禁止连续扒开枕头
道床。第一、二次起道量不宜大于80mm,第三、四次起道量不宜大于50mm。每次起道作业后轨枕头外侧应有足够道碴,以保证长轨轨道的稳定性。一次拨道量不宜大于50mm。起道量50mm 以上时,宜选择双捣作业院起道量50mm以下时,宜选择单捣作业。插镐深度,从枕下算起至镐尖不少于起道量。在有碴桥上,枕下道碴厚度不足150mm时,不能进行捣固作业。捣固作业结束前,应在作业终点划上标记,并以此开始按不大于2﹪的坡度递减顺坡。一般不在圆曲线上顺坡,严禁在缓和曲线上顺坡结束作业。

本文发布于:2023-05-05 11:2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878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曲线   作业   摊铺   轨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