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智能终端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202110117721.0
  • 20210128
  • CN112884595A
  • 20210601
  • 七十二贝塔(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 黄炎;徐叶龙
  • G06Q50/00
  • G06Q50/00

  •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马田街道新庄社区将富路10号B栋101
  • 广东(44)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朱阳波;陈专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智能终端,所述方法包括: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形成社拓扑模型,其中,所述社包括前端社和后端社,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接受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目标社发送信息的指令,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社的所有后端社;将所述社拓扑模型中接收到所述信息的所有社中的所有用户新建一个新的主题社,并接收所述主题社中所有用户的交流互动操作,或者生成一个主题供所有用户进行动态交流,使得社有序化,减少了用户社管理工作复杂性,并且使得信息的传递效率更高,同时可以避免信息失真。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包括:

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其中,所述社包括前端社和后端社,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接受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

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目标社发送信息的指令,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社的所有后端社,直到最后接收所述信息的社不存在后端社或者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社全部接收到所述信息为止,其中,所述目标社为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任意一个相对于后端社而言的前端社;

将所述社拓扑模型中接收到所述信息的所有社中的所有用户重新组建一个新的主题社,并接收所述主题社中所有用户的交流互动操作,或者生成一个主题供所有用户进行动态交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之后还包括:

限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后端社的链接申请权限,禁止后端社再次向其他社发送链接申请,用于保证每个后端社只存在一个前端社;

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第一特定社断开与其存在链接关系的第二特定社的请求,并控制所述第一特定社与所述第二特定社之间的链接断开,所述第一特定社和所述第二特定社其他的链接保持不变;

如果断开链接的请求的所述第一特定社或者所述第二特定社为不存在前端社的社,则恢复所述第一特定社或者所述第二特定社的链接申请权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接申请权限指一个社向另外一个社发出建立链接申请的权限;所述前端社链接一个或者多个后端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之后还包括:

所述社拓扑模型形成后,实时接收不属于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社申请加入所述社拓扑模型并与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社建立链接的请求,加入成功后形成新的社拓扑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之后还包括:

实时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社解散自身社的请求,并在所述社拓扑模型断开已解散的社,更新所述社拓扑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只能由所述前端社逐级向所述后端社进行发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社拓扑模型包括: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和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

所述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包括至少一个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和至少一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

所述信息包括:活动信息、商业信息和话题信息;

所述交流互动操作包括:聊天、浏览、转发、点赞、评论和交易。

8.一种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系统包括:

社拓扑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其中,所述社包括前端社和后端社,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接受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

信息分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目标社发送信息的指令,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社的所有后端社,直到最后接收所述信息的社不存在后端社或者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社全部接收到所述信息为止,其中,所述目标社为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任意一个相对于后端社而言的前端社;

社互模块,用于将所述社拓扑模型中接收到所述信息的所有社中的所有用户重新组建一个新的主题社,并接收所述主题社中所有用户的交流互动操作,或者生成一个主题供所有用户进行动态交流。

9.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步骤。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智能终端。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诸多的社会关系让人们形成了各种多样化的体,如家庭、亲友、同学、同事、同伴等等,互联网为这些体的在线化提供了极大便利,使用户可以随时在网络平台上组建各种社。通常来说,在亲友、同学、同事等这样的强连接社中,用户会更加积极、更不吝于贡献,而在更多由陌生人组成的弱连接社中,用户之间的互动则非常有限。可以看到,那些与其他人分享乐趣、共享经验、探索创新的用户,更容易建立人们之间的强连接,可以说,建立强连接就是用户之间互动、互利、互信的过程,进而就可以建立更多的合作,释放更大的创造力。

社(community)广义而言是指在某些边界线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社简单认为就是一个,但是社需要有一些它自己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社它要有社交关系链,不仅只是拉一个而是基于一个点、需求和爱好将大家聚合在一起,而是要有稳定的体结构,成员间更有信用、更加积极合作、具有持续的互动关系,我们认为这样的就是社。社的广泛含义可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是人们建立合作、寄托情感、分享乐趣的社会关系。

毋庸置疑,合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为人们打开了广阔的合作前景,然而因为信任缺失,阻碍了创造力的释放。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是信息对称,随着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到价值共享的发展,摆在眼前的挑战,是如何在信息效率、成本和隐私等方面寻求最佳平衡点;现有技术中社数量很庞大,并且缺乏有序管理,导致社杂乱无章,另外社在传递信息时需要进行不同社的转发,这样就会导致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以及信息在转发时的失真。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智能终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社数量太多导致社杂乱无章、信息传递效率不足、信息传递出现失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其中,所述社包括前端社和后端社,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接受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

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目标社发送信息的指令,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社的所有后端社,直到最后接收所述信息的社不存在后端社或者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社全部接收到所述信息为止,其中,所述目标社为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任意一个相对于后端社而言的前端社;

将所述社拓扑模型中接收到所述信息的所有社中的所有用户重新组建一个新的主题社,并接收所述主题社中所有用户的交流互动操作,或者生成一个主题供所有用户进行动态交流。

可选地,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中,所述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之后还包括:

限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后端社的链接申请权限,禁止后端社再次向其他社发送链接申请,用于保证每个后端社只存在一个前端社;

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第一特定社断开与其存在链接关系的第二特定社的请求,并控制所述第一特定社与所述第二特定社之间的链接断开,所述第一特定社和所述第二特定社其他的链接保持不变;

如果断开链接的请求的所述第一特定社或者所述第二特定社为不存在前端社的社,则恢复所述第一特定社或者所述第二特定社的链接申请权限。

可选地,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中,所述链接申请权限指一个社向另外一个社发出建立链接申请的权限;所述前端社链接一个或者多个后端社。

可选地,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中,所述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之后还包括:

所述社拓扑模型形成后,实时接收不属于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社申请加入所述社拓扑模型并与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社建立链接的请求,加入成功后形成新的社拓扑模型。

可选地,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中,所述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之后还包括:

实时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社解散自身社的请求,并在所述社拓扑模型断开已解散的社,更新所述社拓扑模型。

可选地,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中,所述信息只能由所述前端社逐级向所述后端社进行发送。

可选地,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其中,所述社拓扑模型包括: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和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

所述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包括至少一个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和至少一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

所述信息包括:活动信息、商业信息和话题信息;

所述交流互动操作包括:聊天、浏览、转发、点赞、评论和交易。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系统,其中,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系统包括:

社拓扑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其中,所述社包括前端社和后端社,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接受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

信息分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目标社发送信息的指令,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社的所有后端社,直到最后接收所述信息的社不存在后端社或者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社全部接收到所述信息为止,其中,所述目标社为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任意一个相对于后端社而言的前端社;

社互模块,用于将所述社拓扑模型中接收到所述信息的所有社中的所有用户重新组建一个新的主题社,并接收所述主题社中所有用户的交流互动操作,或者生成一个主题供所有用户进行动态交流。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终端,其中,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通过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其中,所述社包括前端社和后端社,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接受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目标社发送信息的指令,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社的所有后端社,直到最后接收所述信息的社不存在后端社或者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社全部接收到所述信息为止,其中,所述目标社为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任意一个相对于后端社而言的前端社;将所述社拓扑模型中接收到所述信息的所有社中的所有用户重新组建一个新的主题社,并接收所述主题社中所有用户的交流互动操作,或者生成一个主题供所有用户进行动态交流。本发明通过建立社拓扑模型使得社有序化,减少了用户社管理工作复杂性,并且使得信息的传递效率更高,同时可以避免信息失真。

图1是本发明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中形成社拓扑模型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中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中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中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中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中社通过数字进行表示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中通过社拓扑模型进行信息分发的具体举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系统的较佳实施例的组成原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智能终端的较佳实施例的运行环境示意图。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其中,所述社包括前端社和后端社,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接受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

具体地,首先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例如交流、沟通、分享等社交需求,用户自行组建若干个社,例如社1由3个用户组成,社2由5个用户组成,社3由10个用户组成,社4由20个用户组成,社的数量和主题不限,例如一家全国连锁店的所有门店分别建立一个社,每个社包括其门店内所有的员工。

其中,所述社包括前端社和后端社,本发明中的前端社和后端社是相对来定义的,即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而接受(同意)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也就是说,一开始社中并不存在前端社和后端社的概念,一开始所有的社都是平级、独立的关系,一开始所有的社都拥有链接申请权限(所述链接申请权限指一个社向另外一个社发出建立链接申请的权限),只有在建立链接形成社拓扑模型之后,其中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接受(同意)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例如,在一个生成社拓扑模型中,一个社相对于上一个链接的社可以是后端社,相对于下一个链接的社可以是前端社;本发明之所以定义主动申请链接的社为后端社,是为了避免前端社恶意邀请很多后端社,将申请链接的主动权给到后端社,后端社可以根据其实际需要和情况选择需要进行链接的社;进一步地,也可以定义主动申请链接的社为前端社,接受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本发明优选前一种方式。

社组建完成后,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形成社拓扑模型的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步骤S200,流程开始后,判断社是否具有链接申请权限(所述链接申请权限指一个社向另外一个社发出建立链接申请的权限);如是,则执行步骤S201;如否,则直接结束;

步骤S201,如果社(例如社1)具有链接申请权限,则社(社1)向另一个社(例如社2)发送链接申请,即社1希望和社2建立链接关系,并检测社2是否同意社1的链接申请;如是,则执行步骤S202;如否,则返回执行步骤S200;

步骤S202,即社2同意与社1建立链接关系,那么社1就与社2就可以成功建立链接关系,其中,发起链接申请的社1就是本发明定义的后端社,接受(同意)链接申请的社2就为前端社;

步骤S203,当多个社之间建立各种链接关系后,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就形成了社拓扑模型,形成社拓扑模型的流程结束。

进一步地,形成社拓扑模型后,将会限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后端社的链接申请权限,即禁止后端社再次向其他社发送链接申请,用于保证每个后端社只存在一个前端社,但是前端社可以链接一个或者多个后端社;例如上面提到的社2就是后端社,这个社2是不能再次向其他社发送链接申请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这个后端社永远只可能有一个前端社,链接的关键是形成信息传递的链路,这个链路要是可以追溯的,意味着任何一个信息都是可以一层一层往上追溯到发起的源头社(或者说根社),如果一个社有很多前端社,社与社的关系就会非常混乱,信息的传递就会变得混乱,不可以追溯,这样不利于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因此,本发明中社拓扑模型中社中发送的任何一个信息都是可以进行追溯的,即可以出信息发出的源头(例如是哪一个社中的哪一个用户所发出的),那么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规范了信息发布者的行为,促使信息发布者对自己发出的信息进行负责,那么信息发布者自然就不会发布一些毫无疑义、虚假甚至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是可以被追溯的,不法信息发布后是可以追责到责任人的,那么就可以提高信息的安全性),而是会选择有价值、有正能量、有意义的信息进行发布,这样就会无形中提高了所发布信息的质量,同时也使得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更加容易建立(因为大家所接收到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便于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

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第一特定社断开与其存在链接关系的第二特定社的请求(其中,所述第一特定社和所述第二特定社指的是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两个具有链接关系的社,并不是指定某两个社),并控制所述第一特定社与所述第二特定社之间的链接断开,所述第一特定社和所述第二特定社其他的链接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建立链接关系的两个社,任意一方随时可以单方面断开链接,并且不影响其他链接关系(例如图6中,图6中的每一个圆圈和圆圈中的数字表示一个单独的社,如果社14和社3断开(这里的社14指的就是所述第一特定社,社3指的就是所述第二特定社),相当于把社3和社14之间的链路断开了,但其他的链接仍保持不变,社3之前的链接关系不变,社14仍与社19链接、社19仍与社23链接、社23仍与社30链接、社30仍与社31链接,这时候社3和之前的链接关系可以视为一个社拓扑模型,社14、社19、社23、社30和社31可以视为另一个社拓扑模型,断开的只是两个社之间的链接,而这两个社和之前其他社的链接关系是不变的);如果断开链接的请求的所述第一特定社或者所述第二特定社为不存在前端社的社,则恢复所述第一特定社或者所述第二特定社的链接申请权限(例如图6中,社31申请与社30断开,那么断开链接后的社31就重新变成了一个不再具有前端社的社,那么就可以恢复社31的链接申请权限,例如具有链接申请权限的社31可以继续申请成为社27的后端社,即具有链接申请权限的社31可以继续申请与社27进行链接,称为社27的后端社)。

其中,所述社拓扑模型包括: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和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

具体地,如图3所示,表示的是一个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每个圆圈代表一个社,箭头为前端社指向后端社的链接关系,每个社通过箭头进行链接,特征是所有社进行首尾连接,形成一个环形结构(环形封闭)的社拓扑模型,相当于每一个社都有一个前端社,因而环路上的任何社发布信息都可以传递给所有的社,环形社拓扑结构的主要特点在于每个社都是平行链接的,从信息分发的角度来看,每个社的分发范围都是相同的;被箭头指向的社相对于箭头前的那个社来说就是后端社,那么箭头前的那个社相当于这个后端社来说就是前端社,但是这个前端社相对于箭头前的那个社来说又可以是后端社,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社发送一个信息后,那么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的社都可以接收到这个信息,这种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结构简单,信息传递快速,其中任何一个社发布信息后,其他所有社都可以接收到这个信息,比较适合具有平级关系的社。

具体地,如图4所示,表示的是一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每个圆圈代表一个社,各个社通过箭头进行链接,形成一个树形结构的社拓扑模型,特征是各个社进行分层链接(可以理解为上下逐级链接),每一个分支相对独立,而所有分支往上追溯都指向一个源头社(或者说根社,即处于最顶端的那个社),根社可以向所有分支发布信息(可以选择全部分支或者部分分支),而其他所有分支的社则只能向所在分支发布信息,这个模型中存在于最上端的社属于源头社,也是前端社,其他社接收到的信息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源头社,这个源头社向所有分支发送一个信息后,那么这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的社都可以接收到这个信息(因为所有分支的社都会将这个信息逐层发送下去),并且信息时逐层传递的;树形社拓扑结构的特点是适用范围广、适应性较灵活,层次越高的社具有更大范围的信息分发权限,比较适合具有层级关系的社链接。另外,树状社拓扑结构的特例是线性社链接形式,即它只有一个分支。

具体地,如图5所示,表示的是一个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每个圆圈代表一个社,各个社通过箭头进行链接,形成一个复合形结构的社拓扑模型,其中,所述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包括至少一个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和至少一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中的社的信息是逐层传递,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中的社按照环形传递之外,还可以传递给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中的社,这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源头社,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中的4个社都可以认为是信息发送的源头社。

进一步地,所述社拓扑模型形成后,所述社拓扑模型(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和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任何一种类型的都可以)实时接收不属于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社申请加入所述社拓扑模型并与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社建立链接的请求,加入成功后形成新的社拓扑模型,也就是说,社拓扑模型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有其他社申请都可以加入。

图6表示的是一个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每一个圆圈和圆圈中的数字表示一个社,即图6这个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中有31个社(即社1到社31),其中,社1、社4、社3和社2构成一个环形社拓扑模型;社1、社5、社6和社7构成一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社4、社8和社9构成一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社3、社13、社14、社15、社16、社17、社18、社19、社20、社21、社22、社23、社24、社25、社26、社27、社28、社29、社30和社31构成一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社2、社10、社11和社12构成一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上面这1个环形社拓扑模型和3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构成了图6这个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图6中,社1是社4的前端社,社4是社3的前端社,社3是社2的前端位社,社2是社1的前端社,所以前端社和后端社是相对来说的。

例如图6中,所述社拓扑模型(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和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任何一种类型的都可以)可以实时接收不属于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社申请加入所述社拓扑模型并与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社建立链接的请求,例如社32申请加入所述社拓扑模型并与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社31建立链接,那么社32加入成功后形成新的社拓扑模型,新的社拓扑模型相当于新增加了一个社。

进一步地,实时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社解散自身社的请求,并在所述社拓扑模型断开已解散的社,更新所述社拓扑模型。例如图6中,可以实时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社11解散自身社的请求,当社11解散后,那么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社10会自动断开与社11的链接,然后更新所述社拓扑模型,更新后的社拓扑模型相当于减少了一个社,形成了一个新的社拓扑模型。

步骤S20、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目标社发送信息的指令,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社的所有后端社,直到最后接收所述信息的社不存在后端社或者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社全部接收到所述信息为止,其中,所述目标社为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任意一个相对于后端社而言的前端社。

具体地,如果开始社存在若干个后端社,可以选择它的任意后端社开始分发信息,接收到信息的社如果也存在若干后端社,则信息向它的所有后端社继续传递,接收到信息的所有后端社如果各自仍存在若干个后端社,则信息沿着它们继续传递,依此类推,直到最后接收信息的社不存在后端社或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社均接收到信息为止。

其中,所述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活动信息、商业信息和话题信息,例如发布集体婚礼的主题,所有的情侣就可以在这个主题下面发动态,连锁店促销、打折信息的发送,再例如32个球队组成的篮球锦标赛,各个参赛队伍可以在16强、8强、4强阶段发布的主题下面发动态等。

例如,图6中,社3给直接链接的社14发送信息,社14会自动传递给社19、社19会自动传递给社23、社23会自动传递给社30,社30会自动传递给社31,社拓扑模型是一个整体,但链接只和直接链接的相邻两个社有关;同样地,社3发送信息后,社13、社15和社16都会收到这个信息,然后社13会将信息分别发送给社17和社18,社17会将信息发送给社21,社21会将信息分别发送给社27、社28和社29;社16会将信息分别发送给社20,社20会将信息分别发送给社24、社25和社26;另外,社3发送信息后,社2会收到信息,社2会将信息发送给社10,社10会将信息分别发送给社11和社12;社2收到社3发送的信息后,还会将信息发送给社1,社1会将信息分别发送给社5、社6和社7;社1收到社2发送的信息后,还会将信息发送给社4,社4会将信息发送给社8、社8会将信息发送给社9,但是社4是不会再将信息发送给社3的,因为这个信息就是社3发出来的,所以就停止循环传递了,不然环形社拓扑模型就是一个无限循环的传递路径了。

另外,所述社拓扑模型中处于箭头最尾端的社,例如社27、社28、社29、社31这些社是不能主动发送信息给其他社的,但是这些社可以自己给自己发送信息,然后如果有新的社链接到这些社后,这些社是可以给新的社发送信息的。

图6中,社1、社2、社3、社4共同组成环状社(即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因而它们有三种信息分发模式,一是社内部分发,即社只给本身发送信息,例如社1给自己发送信息,则只有社1中的用户才能接受到信息;二是任何环状社向与它链接的环状后端社分发信息,整个社拓扑结构的所有社都可以接收到信息,包括与各个环状社下的各个分支(即社1、社2、社3、社4的分支),例如社1向社4发送信息,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社都可以接收到信息;三是环状社只给与它链接的分支发送信息,则只有该分支所有社才能接受到信息,例如社3向与它链接的社14发送信息,则分支上的社14、社19、社23、社30和社31都可以接收到信息。

除了环状社外的其他分支社分发方式,发布信息的范围主要取决于与接收信息的后端社,例如社13向社17和社18发送信息,则分支上的社17、社21、社27、社28、社29、社18、社22都可以接收到信息。

步骤S30、将所述社拓扑模型中接收到所述信息的所有社中的所有用户重新组建一个新的主题社,并接收所述主题社中所有用户的交流互动操作,或者生成一个主题供所有用户进行动态交流。

具体地,将所述社拓扑模型中接收到信息的各个社中的所有用户(还可以设置提醒用户是否同意加入,同意加入的用户才会进入)共同组成一个新社(即新的主题社)或者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新社和共同主题下的所有用户可以再交流互动,相当于新建一个社或者主题(例如话题讨论组)来供里面的用户进行信息交流,其中,所述交流互动操作包括(但不限于):聊天、浏览、转发、点赞、评论和交易。所述社拓扑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社交、商业、运营等场景。

进一步地,为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下面具体从一个实际操作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是一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图7中的社拓扑模型为一个由两个学院组成的学校,学校相当于上面提到的源头社(或者说根社),学校由学院1和学院2组成,学校相对于学院1和学院2来说是前端社,学院1和学院2相对于学校来说是后端社;学院1设有A系和B系,学院1相对于A系和B系来说是前端社,A系和B系相对于学院1来说是后端社;其中,A系包括了A1班、A2班、A3班,A系相对于了A1班、A2班和A3班来说是前端社,A1班、A2班和A3班相对A系来说是后端社;B系包括了B1班、B2班、B3班,B系相对于了B1班、B2班和B3班来说是前端社,B1班、B2班和B3班相对B系来说是后端社;学院2设有C系、D系和E系,学院2相对C系、D系和E系来说是前端社,C系、D系和E系相对于学院2来说是后端社;其中,C系包括了C1班、C2班,C系相对于C1班和C2班来说是前端社,C1班和C2班相对于C系来说是后端社;D系包括了D1班、D2班,D系相对于D1班和D2班来说是前端社,D1班和D2班相对于D系来说是后端社;E系包括了E1班、E2班,E系相对于E1班和E2班来说是前端社,E1班和E2班相对于E系来说是后端社。

假设A1班学生组织朗诵比赛,则A1班在本社给自身发送朗诵比赛的消息,A1班的学生在收到朗诵比赛的主题消息后,就可以在该主题下发布参赛相关活动动态。

假设B系组织全系学生参加公益献爱心活动,则B系给B1班、B2班、B3班发送公益献爱心主题活动消息,B1班、B2班、B3班在收到主题活动消息后,就可以组成一个新的共同社,B1班、B2班、B3班在这个共同社流沟通,并且可以在该主题下发布活动过程动态。

假设学院2组织D系和E系学生开展专业竞赛活动,则学院2给D系和E系发送专业竞赛活动消息(即学院2是可以选择给C系、D系和E系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系发送信息的),D系和E系接受消息后自动传递给D1班、D2班、E1班、E2班,这些收到消息的班级学生就可以在该主题下发布活动过程动态。

假设学校组织校运会,则学校向学院1和学院2发送校运会消息,学院1和学院2在接收受到消息后,并分别自动传递给A系、B系和C系、D系、E系,然后A系自动传递给A1班、A2班、A3班,B系自动传递给B1班、B2班、B3班,C系自动传递给C1班、C2班,D系自动传递给D1班、D2班,E系自动传递给E1班、E2班,这些班的学生就可以在校运会的主题下发布各自的参赛动态。

这样做就可以把整个学校的所有系(或者学院)、系下面的所有班级进行统一管理起来,如果学校需要发送信息给下面的所有班级,那么只需要发送一次信息就可以了,不需要通过下面的系来分个转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本发明的方法可以用于将离散的社有序化链接形成社拓扑模型(社拓扑结构),例如,将班、系、院链接成学校,或者将各届校友链接成校友会,或者将各个比赛小组链接成赛事大会等等。至于将组成的社拓扑模型应用于何种场景,本说明实施案例并不限制,比如将社拓扑模型用于发起共同的话题,或者用于发布赛事活动,或者用于发送商业消息等等,目的是提高社的消息分发效率和避免消息分发过程中的失真(自动逐层发送,避免转发过程中被编辑导致信息失真)。基于社拓扑模型的社互方式包括不仅限于聊天、点赞、评论、发动态、商品交易等等。本发明提出的方法不仅可以满足用户最基本的社交需求,更满足了人们对于归属感、认同感以及满足感的心灵追求。

本发明中,使社有序化,减少用户社管理工作复杂性;使信息传递更高效,避免了信息失真。从更深层面来讲,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使不同社中的用户可以自主交互,使不同社可以信息同步,从而打破封闭的信息孤岛,使信息得以流通。信息的流通使用户更加注重信誉、更加专注于他人,因为用户获取更大价值的最好方法就是为他人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使用户之间建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氛围。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提出的社拓扑模型构建方法,有助于减少用户社的数量,降低用户社的管理难度,有利于社与社关系的有序化和系统化;

(2)本发明采用了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分发方法,使不同社信息可以同步,从而打破社封闭的信息孤岛,有利于提高社之间的信息对称性,有助于用户建立社的信用;

(3)本发明基于社拓扑模型的社互方法,除了可以满足用户最基本的社交需求,更满足了人们对于归属感、认同感以及满足感的心灵追求;

(4)本发明产生的一种用于信息分发和用户交互的社拓扑模型构建方法非常简单而易于实现,在社交、商业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基于上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本发明还相应提供了一种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系统,其中,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系统包括:

社拓扑模型生成模块50,用于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其中,所述社包括前端社和后端社,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接受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

信息分发模块60,用于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目标社发送信息的指令,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社的所有后端社,直到最后接收所述信息的社不存在后端社或者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社全部接收到所述信息为止,其中,所述目标社为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任意一个相对于后端社而言的前端社;

社互模块70,用于将所述社拓扑模型中接收到所述信息的所有社中的所有用户重新组建一个新的主题社,并接收所述主题社中所有用户的交流互动操作,或者生成一个主题供所有用户进行动态交流。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基于上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和系统,本发明还相应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处理器10、存储器20及显示器30。图9仅示出了智能终端的部分组件,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所有示出的组件,可以替代的实施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

所述存储器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智能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智能终端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2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智能终端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智能终端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20还可以既包括所述智能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20用于存储安装于所述智能终端的应用软件及各类数据,例如所述安装智能终端的程序代码等。所述存储器20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在一实施例中,存储器20上存储有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40,该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40可被处理器10所执行,从而实现本申请中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

所述处理器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一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芯片,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20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或处理数据,例如执行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等。

所述显示器3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LED显示器、液晶显示器、触控式液晶显示器以及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摸器等。所述显示器30用于显示在所述智能终端的信息以及用于显示可视化的用户界面。所述智能终端的部件10-30通过系统总线相互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当处理器10执行所述存储器20中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40时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其中,所述社包括前端社和后端社,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接受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

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目标社发送信息的指令,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社的所有后端社,直到最后接收所述信息的社不存在后端社或者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社全部接收到所述信息为止,其中,所述目标社为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任意一个相对于后端社而言的前端社;

将所述社拓扑模型中接收到所述信息的所有社中的所有用户重新组建一个新的主题社,并接收所述主题社中所有用户的交流互动操作,或者生成一个主题供所有用户进行动态交流。

其中,所述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之后还包括:

限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后端社的链接申请权限,禁止后端社再次向其他社发送链接申请,用于保证每个后端社只存在一个前端社;

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第一特定社断开与其存在链接关系的第二特定社的请求,并控制所述第一特定社与所述第二特定社之间的链接断开,所述第一特定社和所述第二特定社其他的链接保持不变;

如果断开链接的请求的所述第一特定社或者所述第二特定社为不存在前端社的社,则恢复所述第一特定社或者所述第二特定社的链接申请权限。

其中,所述链接申请权限指一个社向另外一个社发出建立链接申请的权限;所述前端社链接一个或者多个后端社。

其中,所述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之后还包括:

所述社拓扑模型形成后,实时接收不属于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社申请加入所述社拓扑模型并与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社建立链接的请求,加入成功后形成新的社拓扑模型。

其中,所述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之后还包括:

实时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社解散自身社的请求,并在所述社拓扑模型断开已解散的社,更新所述社拓扑模型。

其中,所述信息只能由所述前端社逐级向所述后端社进行发送。

其中,所述社拓扑模型包括: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和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

所述复合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包括至少一个环形结构社拓扑模型和至少一个树形结构社拓扑模型;

所述信息包括:活动信息、商业信息和话题信息;

所述交流互动操作包括:聊天、浏览、转发、点赞、评论和交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所述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的步骤。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社拓扑模型的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智能终端,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组建多个社,多个社之间通过链接申请建立链接,相互链接的所有关联社形成社拓扑模型,其中,所述社包括前端社和后端社,主动发出链接申请的社为后端社,接受链接申请的社为前端社;接收所述社拓扑模型中任意一个目标社发送信息的指令,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社的所有后端社,直到最后接收所述信息的社不存在后端社或者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所有社全部接收到所述信息为止,其中,所述目标社为所述社拓扑模型中的任意一个相对于后端社而言的前端社;将所述社拓扑模型中接收到所述信息的所有社中的所有用户重新组建一个新的主题社,并接收所述主题社中所有用户的交流互动操作,或者生成一个主题供所有用户进行动态交流。本发明通过建立社拓扑模型使得社有序化,减少了用户社管理工作复杂性,并且使得信息的传递效率更高,同时可以避免信息失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如处理器,控制器等)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为存储器、磁碟、光盘等。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04:0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859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