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的办法和装置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201510710125.8
  • 20151028
  • CN105303441A
  • 20160203
  • 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
  • 张惠亮;刘胜
  • G06Q40/02
  • G06Q40/02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京师科技大厦A座7层
  • 北京(11)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宋敏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的办法和装置,其中,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的办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用户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有通话和短信记录的ICCID号和IMEI识别码,以及与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相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根据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的稳定性,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正常;综合ICCID号、IMEI识别码以及详细通讯记录交叉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异常。对ICCID号、IMEI识别码和通讯记录的综合判断,有效的降低用户申请欺诈的概率,特别是提高对具有良好通讯记录的坏用户的识别率。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的办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获取用户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有通话和短信记录的ICCID号和IMEI识别码,以及与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相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

b:根据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的稳定性,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正常;

c:综合ICCID号、IMEI识别码以及详细通讯记录交叉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异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的办法,其特征在于,根据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的稳定性,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正常具体为:

如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多个ICCID号,或在短时间有连续变化的ICCID号,则判断该用户更换过多次SIM卡,该用户存在SIM卡使用异常情况;如果该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多个IMEI识别码,或在短时间内有过连续变化的IMEI识别码,或在申请记录前IMEI识别码发生了变化,则判断该用户使用的手机经常发生变化或者在申请前有过变动,这类用户发生的申请欺诈可能性较高,如果该用户的手机号在过去一年内只有1个ICCID号,只有1个或者2个的IMEI号,则表示该用户在稳定的通讯工具上使用自己手机号,其申请欺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的办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ICCID号、IMEI识别码以及详细通讯记录交叉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异常具体为:

如果手机号有多个ICCID号或者多个IMEI识别码的使用记录,则将ICCID号、IMEI识别码和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结合起来判断,如果出现以下的异常情况,则该用户需要重点关注:

有些ICCID号或IMEI识别只联系某个或者某几个号码,且与ICCID号或IMEI识别联系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号码的所有通讯记录只与固定的几个ICCID号或者IMEI识别码有关;

某些ICCDI号或者IMEI识别码只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在其他时间段内都没有出现;

某个ICCID号只在某个IMEI识别码机器上出现,没有在其他机器上有过记录。

4.一种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获取用户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有通话和短信记录的ICCID号和IMEI识别码,以及与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相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

判断模块:根据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的稳定性,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正常;

交叉对比模块:综合ICCID号、IMEI识别码以及详细通讯记录交叉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异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模块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正常具体如下:

如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多个ICCID号,或在短时间有连续变化的ICCID号,则判断该用户更换过多次SIM卡,该用户存在SIM卡使用异常情况;如果该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多个IMEI识别码,或在短时间内有过连续变化的IMEI识别码,或在申请记录前IMEI识别码发生了变化,则判断该用户使用的手机经常发生变化或者在申请前有过变动,这类用户发生的申请欺诈可能性较高,如果该用户的手机号在过去一年内只有1个ICCID号,只有1个或者2个的IMEI号,则表示该用户在稳定的通讯工具上使用自己手机号,其申请欺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对比模块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异常具体如下:

如果手机号有多个ICCID号或者多个IMEI识别码的使用记录,则将ICCID号、IMEI识别码和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结合起来判断,如果出现以下的异常情况,则该用户需要重点关注:

有些ICCID号或IMEI识别只联系某个或者某几个号码,且与ICCID号或IMEI识别联系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号码的所有通讯记录只与固定的几个ICCID号或者IMEI识别码有关;

某些ICCDI号或者IMEI识别码只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在其他时间段内都没有出现;

某个ICCID号只在某个IMEI识别码机器上出现,没有在其他机器上有过记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信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的办法和装置。

银行向用户发放贷款前,需要对用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审核和评估,其中预防申请欺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预防申请欺诈是判断该申请人的资料是否真实,提供信息是否有故意伪造,日常行为是否有欺诈特征等情况;对于申请欺诈,一般银行会通过个人身份信息鉴权、对同一信息不同数据源进行交叉验证等方式判断该用户的申请是否是真实的,是否有不良目的。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线贷款,p2p也取得了蓬勃发展。与传统金融相似,互联网上也需要对贷款人进行申请欺诈的判断。但是与传统金融不同的是,在大数据时代,用户会主动授权贷款机构从第三方机构获取自己的个人信息来提高个人贷款申请概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用户授权基础上采集用户的运营商、电商、社交等数据进行综合判断,从而衡量该申请人是否属于申请欺诈。

在大数据征信方向,运营商数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源。对于每个申请用户来说,常用手机号是必填信息,而每个用户的历史通讯信息能深刻反映这个人的社会关系,生活轨迹以及通讯方面的消费水平,无论在预防申请欺诈,防范信用欺诈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使用通讯信息防范申请欺诈的通常做法是分析该用户填写的手机号过去一段时间内在运营商记录的通话和的时间、频次以及规律是否正常,是否满足通讯规律,是否有良好的通信习惯、是否与申请人填写的其他信息匹配来判断这个手机号是否具备申请欺诈的特征。比如这张卡只在某段时间范围内有过通话和短信记录,其他时间内没有任何通话记录,就可以判断这张手机卡不是申请人的日常手机卡;又如这张卡在白天没有任何通话和短信记录,只在晚上有记录,则判断这张手机卡的使用状态有异常;或者这张手机卡的通话和短信记录中没有出现过申请人填写的家属或者常用联系人的信息,那么可以判断用户填写的申请信息可能是不真实的。因此,可以通过手机卡的通讯记录来间接判断申请人是否具备申请欺诈的特征。

现有主要是征信机构在用户授权使用运营商信息后,根据用户申请手机号的通讯记录来衡量用户是否是属于申请欺诈。如果用户的手机号没有明显的异常通讯记录,那么判断用户存在申请欺诈的可能性就较低;反之,则判断用户有较大的申请欺诈概率,需要再结合其他信息加强审核。这种判断方式在用户已经展现出欺诈特征的情况下可以比较好的判断用户是坏用户,但是在用户通讯记录没有异常情况下却不能再对用户进行判断,很有可能将有申请欺诈特征的坏用户判断成好用户。因此,现有的通过手机号是否有异常通讯记录而判断申请欺诈概率的方法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1、该用户经常更换SIM卡,导致使用该手机的SIM卡串号发生变化,这样有可能是用户采用黑卡,或者技术手段写伪卡的方式伪造了比较良好的通讯记录,这个手机号呈现的通讯记录不是申请人本人的真实信息;

2、该手机号使用的手机经常更换,手机和通讯对应记录有明显异常特征,手机使用习惯有明显的异常情况,虽然用户申请手机号显示的通讯信息正常,但是其实际使用情况却明显异常。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的办法和装置,以实现降低用户申请欺诈的概率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的办法,包括以下步骤:

a:获取用户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有通话和短信记录的ICCID号和IMEI识别码,以及与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相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

b:根据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的稳定性,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正常;

c:综合ICCID号、IMEI识别码以及详细通讯记录交叉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异常。

优选的,根据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的稳定性,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正常具体为:

如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多个ICCID号,或在短时间有连续变化的ICCID号,则判断该用户更换过多次SIM卡,该用户存在SIM卡使用异常情况;如果该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多个IMEI识别码,或在短时间内有过连续变化的IMEI识别码,或在申请记录前IMEI识别码发生了变化,则判断该用户使用的手机经常发生变化或者在申请前有过变动,这类用户发生的申请欺诈可能性较高,如果该用户的手机号在过去一年内只有1个ICCID号,只有1个或者2个的IMEI号,则表示该用户在稳定的通讯工具上使用自己手机号,其申请欺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优选的,所述综合ICCID号、IMEI识别码以及详细通讯记录交叉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异常具体为:

如果手机号有多个ICCID号或者多个IMEI识别码的使用记录,则将ICCID号、IMEI识别码和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结合起来判断,如果出现以下的异常情况,则该用户需要重点关注:

有些ICCID号或IMEI识别只联系某个或者某几个号码,且与ICCID号或IMEI识别联系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号码的所有通讯记录只与固定的几个ICCID号或者IMEI识别码有关;

某些ICCDI号或者IMEI识别码只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在其他时间段内都没有出现;

某个ICCID号只在某个IMEI识别码机器上出现,没有在其他机器上有过记录。

同时本发明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获取用户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有通话和短信记录的ICCID号和IMEI识别码,以及与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相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

判断模块:根据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的稳定性,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正常;

交叉对比模块:综合ICCID号、IMEI识别码以及详细通讯记录交叉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异常。

优选的,所述判断模块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正常具体如下:

如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多个ICCID号,或在短时间有连续变化的ICCID号,则判断该用户更换过多次SIM卡,该用户存在SIM卡使用异常情况;如果该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多个IMEI识别码,或在短时间内有过连续变化的IMEI识别码,或在申请记录前IMEI识别码发生了变化,则判断该用户使用的手机经常发生变化或者在申请前有过变动,这类用户发生的申请欺诈可能性较高,如果该用户的手机号在过去一年内只有1个ICCID号,只有1个或者2个的IMEI号,则表示该用户在稳定的通讯工具上使用自己手机号,其申请欺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优选的,所述交叉对比模块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异常具体如下:

如果手机号有多个ICCID号或者多个IMEI识别码的使用记录,则将ICCID号、IMEI识别码和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结合起来判断,如果出现以下的异常情况,则该用户需要重点关注:

有些ICCID号或IMEI识别只联系某个或者某几个号码,且与ICCID号或IMEI识别联系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号码的所有通讯记录只与固定的几个ICCID号或者IMEI识别码有关;

某些ICCDI号或者IMEI识别码只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在其他时间段内都没有出现;

某个ICCID号只在某个IMEI识别码机器上出现,没有在其他机器上有过记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用户贷款申请进行审批时,根据申请人填写的常用手机号从运营商处获取该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有过通话和短信记录的所有ICCID号和手机IMEI识别码,根据ICCID号和IMEI码的更换频率和规律,判断手机号码日常通话时是否有稳定的SIM卡和手机;通过ICCID号、IMEI码和手机通讯记录的匹配,判断该手机号码是否有异常的通讯表现。对ICCID号、IMEI识别码和通讯记录的综合判断,可以有效的降低用户申请欺诈的概率,特别是提高对具有良好通讯记录的坏用户的识别率。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的办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装置的原理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对于每个SIM卡,都会有唯一的ICCID编号;同样对于每个手机,也会有唯一的IMEI编号。

每次用户使用手机连上运营商网络,都会发送自己SIM卡的ICCID编号和手机的IMEI识别码,而在每次进行通话和时候,运营商都会记录当时的ICCID号和IMEI识别码,这样就能唯一确定当时发生通讯行为的SIM卡和手机信息。

在本技术方案中,用户在网上申请贷款并授权贷款机构使用运营商信息来评估自己的信用后,贷款机构会从运营商处获取该手机号码进行手机通话和时的所有ICCID号和IMEI识别码,判断稳定性指标,并根据通讯记录判断是否异常特征。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的办法,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

1)获取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比如一年)内所有通话和短信记录的ICCID号和IMEI识别码:

根据用户填写的常用手机号从运营商处提取该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以下举例为一年)有过通讯记录的ICCID号和IMEI识别码以及相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

2)判断该手机号的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的稳定性和使用情况是否正常:

如果这个手机号在过去一年内存在多个ICCID号,或在短时间有连续变化的ICCID号,则判断该用户更换过多次SIM卡,则该用户有可能存在SIM卡使用异常情况;如果该手机号在过去一年内存在多个IMEI识别码,或在短时间内有过连续变化的IMEI识别码,或在申请记录前IMEI识别码发生了变化等,则可以判断该用户使用的手机经常发生变化或者在申请前有过变动,对这类用户有可能发生的申请欺诈的可能性较高。如果该用户的手机号在过去一年内只有1个ICCID号,只有1个或者2个的IMEI号,则表示该用户在稳定的通讯工具上使用自己手机号,其申请欺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3)综合ICCID号、IMEI识别码以及通讯详细记录信息交叉判断用户使用是否异常:

如果手机号下面有多个ICCID号或者多个IMEI识别码的使用记录,可以将ICCID号、IMEI识别码和对应的通讯详细记录结合起来判断,如果出现例如以下的异常情况,则该用户需要重点关注:

有些ICCID号或IMEI识别只联系某个或者某几个号码,这些号码的所有通讯记录只与固定的几个ICCID号或者IMEI识别码有关;

某些ICCDI号或者IMEI识别码只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在其他时间段内都没有出现;

某个ICCID号只在某个IMEI识别码机器上出现,没有在其他机器上有过记录;

通过ICCID号,IMEI识别码以及通讯详细记录信息的进一步交叉验证,大大降低发生申请欺诈的风险。

如图2所述,一种利用SIM卡号和手机识别码预防申请欺诈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获取用户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有通话和短信记录的ICCID号和IMEI识别码,以及与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相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

判断模块:根据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的稳定性,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正常;

交叉对比模块:综合ICCID号、IMEI识别码以及详细通讯记录交叉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异常。

其中,判断模块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正常具体如下:

如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多个ICCID号,或在短时间有连续变化的ICCID号,则判断该用户更换过多次SIM卡,该用户存在SIM卡使用异常情况;如果该手机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多个IMEI识别码,或在短时间内有过连续变化的IMEI识别码,或在申请记录前IMEI识别码发生了变化,则判断该用户使用的手机经常发生变化或者在申请前有过变动,这类用户发生的申请欺诈可能性较高,如果该用户的手机号在过去一年内只有1个ICCID号,只有1个或者2个的IMEI号,则表示该用户在稳定的通讯工具上使用自己手机号,其申请欺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交叉对比模块判断用户手机号使用是否异常具体如下:

如果手机号有多个ICCID号或者多个IMEI识别码的使用记录,则将ICCID号、IMEI识别码和对应的详细通讯记录结合起来判断,如果出现以下的异常情况,则该用户需要重点关注:

有些ICCID号或IMEI识别只联系某个或者某几个号码,且与ICCID号或IMEI识别联系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号码的所有通讯记录只与固定的几个ICCID号或者IMEI识别码有关;

某些ICCDI号或者IMEI识别码只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在其他时间段内都没有出现;

某个ICCID号只在某个IMEI识别码机器上出现,没有在其他机器上有过记录。

现有的利用运营商信息判断用户申请欺诈的方式只考虑了用户申请手机号的以往通话和短信记录,通过用户是否存在异常的使用情况来判断申请欺诈概率,这种判断方式在用户通讯记录没有异常情况下不能有效识别坏用户。而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方法通过分析使用手机号的SIM卡ICCID号、手机IMEI识别码以及通话记录信息,可以有效增加判断用户是否属于申请欺诈的依据,从而降低发生申请欺诈的风险。

本发明技术方案从考虑降低发生申请欺诈的角度出发,在使用运营商数据判断用户申请欺诈时,增加对于ICCID号(SIM卡ID)和IMEI识别码(手机ID)的判断。通过分析过去一段时间内所有通讯记录的ICCID号和IMEI识别码的出现次数和规律,来判断申请人使用手机的稳定性指标;通过对ICCID号,IMEI识别码以及通讯详细记录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判断,可以有效降低发生申请欺诈的风险。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文发布于:2023-04-13 02:21: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852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