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
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冶金板材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
背景技术:
2.双相钢具有出的强塑性匹配,克服了传统以铁素体+珠光体为组织特征的低合金高强钢成形性能不高的问题,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结构件、加强件和防撞件,在高强度汽车板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美、西欧、日本和中国相继开始大力研制双相钢产品。目前,国外的arcelormittal、thyssenkrupp、nippon、posco、ssab和国内的宝武、鞍钢、首钢、唐钢均已实现双相钢系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3.随着汽车轻量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双相钢的成形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相钢材质零件的成形方式日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拉深,还有翻边、弯曲、扩孔。为了提高双相钢的综合塑性,现有的技术已经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cn104109802a公开的高铝+高温回火方案;中国专利cn111172466a公开的钛硼复合微合金化的低碳-低锰成分设计方案等。然而,高铝势必导致冶炼可浇性差,钛硼复合微合金化则是性能波动大。更有,中国专利cn109943778a和cn112760463a公开的分级快冷革新工艺,通过在铁素体+马氏体型传统双相钢中引入适量的贝氏体,从而在不损害双相钢拉延性能的前提下提高翻边性能。但是,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势必增加合金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1、要解决的问题
5.针对目前行业内对于双相钢性能有更高要求的现状,本发明拟提供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该方法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铁素体和贝氏体的构成,从而获得一种兼具高翻边和高拉延的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
6.2、技术方案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本发明的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加热:加热
温度790~820℃;
10.均热:均热温度790~820℃;
11.缓冷:缓冷温度640~680℃,缓冷速度7.0~16.5℃/s;
12.快冷ⅰ:快冷ⅰ温度500~530℃,快冷ⅰ冷速50~100℃/s;
13.快冷ⅱ:快冷ⅱ温度310~350℃,快冷ⅱ冷速15~40℃/s;
14.过时效:过时效温度290~330℃,时间控制在5.5~12min;
15.平整:平整延伸率0.3~1.0%。
16.进一步地,该退火方法采用连续退火炉进行退火,退火炉中对应设有加热段、均热段、缓冷段、快冷ⅰ段、快冷ⅱ段和过时效段,其中快冷ⅰ和快冷ⅱ工序中均采用高速气体喷
射冷却,在退火炉的结构布局上,快冷ⅰ段和快冷ⅱ段前后相邻,且间距≤2m。
17.进一步地,快冷ⅰ段和快冷ⅱ段的间距=0m,两者之间无挡板,腔体相通。
18.进一步地,进入退火炉的原料钢为轧硬卷,该轧硬卷经冶炼、连铸、热轧、酸洗冷轧工序后进入退火炉,其中酸洗冷轧的总压下率45~80%,轧后带钢厚度0.4~2.5mm。
19.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带钢原料的化学成分及质量分数按%计满足以下条件:c:0.05~0.10%、si:0.1~0.6%、mn:1.5~1.9%、als:0.02~0.06%、cr≤0.3%、p≤0.02%、s≤0.006%、n≤0.005%、ca≤0.00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20.进一步地,上述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铁素体的
面积率为70~80%,其中新生铁素体的面积率为15~35%,马氏体+贝氏体的面积率为20~30%,贝氏体的面积率/马氏体的面积率为0.5~3.0,
残余奥氏体的面积率≤3%,贝氏体的主体形态为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
21.进一步地,上述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屈服强度为340~400mpa,抗拉强度为590~660mpa,断后伸长率a
80
≥25%,扩孔率≥48%。
22.化学成分是钢铁材料的根基,成分设计缺陷往往很难通过后续工序消除。微合金化元素nb、ti、v、mo具有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作用,可以显著提升双相钢的塑性,尤其是翻边性能,但也增加合金成本。本发明的退火方法,对钢种采用没有微合金化的常规成分设计。当c含量超过0.10%时,马氏体强度提高,产品塑性下降明显;mn和cr尽管都可提高奥氏体淬透性,但是mn对铁素体的强化作用高于cr,有利于减小软硬相硬度差,cr限定在0.3%以内,有益于提升双相钢的翻边、弯曲和扩孔性能。
23.工艺影响组织。工业生产中,冷轧双相钢一般在连续退火炉中进行热处理。通过深入地研究退火炉设备特点和双相钢组织性能差异,发现当缓冷段长度较短,即缓冷速度≥7℃/s时,双相钢的铁素体含量往往不高,若采用目前常规的退火工艺设计,产品塑性很差,使用过程中频频出冲压开裂。当均热温度《790℃时,新生铁素体的面积率将达不到15%,翻边性能下降,扩孔率小于48%。本发明采用快冷ⅰ和快冷ⅱ的分级冷却,辅以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不仅可以精准地控制贝氏体的含量,而且可以精准地控制贝氏体的形态。当快冷ⅰ段和快冷ⅱ段的间距》2m或者快冷ⅱ冷速《15℃/s或者快冷ⅰ冷速《50℃/s时,将促进贝氏体的形成,马氏体含量减少,贝氏体的面积率/马氏体的面积率容易超过3.0,抗拉强度达不到590mpa;当快冷ⅰ温度《500℃时,羽毛状贝氏体含量增多,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减少,翻边性能下降,扩孔率小于48%;当快冷ⅱ冷速》40℃/s时,将显著抑制贝氏体的形成,贝氏体的面积率/马氏体的面积率达不到0.5,抗拉强度容易超过660mpa,翻边性能下降,扩孔率小于48%;当快冷ⅱ温度》350℃或过时效温度》330℃,马氏体回火加剧,强度降低,促进碳的配分,残余奥氏体的面积率容易超出3%,产品冲压过程中的回弹加剧。
24.3、有益效果
2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6.(1)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快冷ⅰ和快冷ⅱ的结构布局,优化设计快冷ⅰ和快冷ⅱ的温度及冷速,既精准控制贝氏体的含量,也精准控制贝氏体的形态,充分发挥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对翻边的有益作用,达到了稳定产品强度和提高产品塑性的技术效果。
27.(2)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均热温度和缓冷温度,实现了铁素体含量和构成的同步
调节,新生铁素体的面积率为15~35%,进一步提高了组织的多形态分布。
28.(3)本发明针对没有微合金化的常规成分590mpa级双相钢,解决了缓冷速率≥7℃/s时常规退火工艺下产品塑性不高问题,所得钢断后伸长率a
80
≥25%,扩孔率≥48%。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钢的显微组织图。
30.图2为对比例2所得钢的显微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描述。
32.表1主要的化学成分(wt%)
33.编号csimncralspscannb+ti+mo+v实施例10.090.41.70.100.050.0100.0040.0020.003残余元素实施例20.070.41.80.010.040.0150.0030.0030.004残余元素实施例30.060.21.80.300.030.0100.0050.0010.005残余元素实施例40.100.51.50.200.050.0060.0040.0020.003残余元素实施例50.080.51.90.010.040.0150.0030.0010.004残余元素对比例10.090.41.70.100.050.0100.0040.0020.003残余元素对比例20.090.41.70.100.050.0100.0040.0020.003残余元素对比例30.090.41.70.100.050.0100.0040.0020.003残余元素对比例40.110.41.60.50.040.0150.0030.0030.004残余元素对比例50.060.21.80.300.030.0100.0050.0010.005残余元素
34.上表1为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主要化学成分表,下表2和下表3则分别为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连续退火工艺、力学性能的对比情况表。
35.表2主要的连续退火工艺参数
[0036][0037]
表3产品性能对比
[0038][0039]
注:力学性能的测定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t 228.1-2010,试样类型为p6,试样方向为纵向,扩孔率的测定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t 15825.4-2008,选用冲孔以及锥形凸模。
[0040]
对比例1和实施例1主要是加热和均热温度有所不同,对比例2和实施例1主要是快冷ⅰ和快冷ⅱ温度有所不同,对比例3和实施例1主要是缓冷速度、快冷ⅰ冷速和快冷ⅱ冷速有所不同。实施例1和对比例2的显微组织分别如图1~图2所示。实施例2和对比例4的连续退火工艺相同,但化学成分有所不同。实施例3和对比例5的化学成分相同,但快冷ⅱ冷速有所不同。
[0041]
由表1~表3可知,采用本发明方案生产的抗拉强度590mpa级双相钢性能符合:屈服强度为340~400mpa,抗拉强度为590~660mpa,断后伸长率a80≥25%,扩孔率≥48%。从图1可见,采用本发明方案生产的抗拉强度590mpa级双相钢,微观组织中贝氏体的主体形态
为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从图2可见,快冷ⅰ温度为470℃时,微观组织中贝氏体的含量不高,贝氏体的面积率/马氏体的面积率《0.5,并且主体形态为羽毛状贝氏体。
[0042]
本发明所述实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加热:加热温度790~820℃;均热:均热温度790~820℃;缓冷:缓冷温度640~680℃,缓冷速度7.0~16.5℃//;快冷ⅰ:快冷ⅰ温度500~530℃,快冷ⅰ冷速50~100℃//;快冷ⅱ:快冷ⅱ温度510~350℃,快冷ⅱ冷速15~40℃//;过时效:过时效温度290~330℃,时间控制在5.5~12min;平整:平整延伸率0.3~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快冷ⅰ和快冷ⅱ工序中均采用高速气体喷射冷却工艺,在退火炉的结构布局上,快冷ⅰ段和快冷ⅱ段前后相邻,间距≤2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快冷ⅰ段和快冷ⅱ段的间距=0m,两者之间无挡板,腔体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进入退火炉的原料钢为轧硬卷,该轧硬卷经冶炼、连铸、热轧、酸洗冷轧工序后进入退火炉,其中酸洗冷轧的总压下率45~80%,轧后带钢厚度0.4~2.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钢的化学成分及质量分数按%计满足以下条件:c:0.05~0.10%、si:0.1~0.6%、mn:1.5~1.9%、al/:0.02~0.06%、cr≤0.3%、p≤0.02%、s≤0.006%、n≤0.005%、ca≤0.00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得钢的铁素体的面积率为70~80%,其中新生铁素体的面积率为15~35%,马氏体+贝氏体的面积率为20~30%,贝氏体的面积率/马氏体的面积率为0.5~3.0,残余奥氏体的面积率≤3%,贝氏体的主体形态为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得钢的屈服强度为340~400mpa,抗拉强度为590~660mpa,断后伸长率a
80
≥25%,扩孔率≥48%。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拉强度59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连续退火方法,属于冶金板材生产领域。它包括以下步骤:加热:加热温度7907770℃;均热:均热温度7907770℃;缓冷:缓冷温度6607670℃,缓冷速度7.0716.5℃//;快冷Ⅰ:快冷Ⅰ温度5007550℃,快冷Ⅰ冷速507100℃//;快冷Ⅱ:快冷Ⅱ温度5107550℃,快冷Ⅱ冷速15760℃//;过时效:过时效温度7907550℃,时间控制在5.5717min;平整:平整延伸率0.571.0%。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快冷Ⅰ和快冷Ⅱ的结构布局,优化设计快冷Ⅰ和快冷Ⅱ的温度及冷速,既精准控制贝氏体的含量,也精准控制贝氏体的形态,充分发挥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对翻边的有益作用,达到了稳定产品强度和提高产品塑性的技术效果。术效果。术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郑笑芳 张军 唐东东 杨少华 胡笛 周世龙 顾斌 李凯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8
技术公布日:
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