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
背景技术:
2.建筑用抗震支座用来对建筑结构进行支撑,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建筑工地是一处正在发展建筑项目,进行土木工程的地点,其范围常有围板、铁丝网或者围墙所封闭,限制人员及物料、机械和车辆的进出
3.现有建筑用抗震支座安装固定不够便捷,抗震效果一般,大多只是单存的通过
弹簧对支座进行支撑,抗震效果差。
4.如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zl202022105431.8的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该装置由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组合而成,且在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之间安装有缓冲杆,通过两者组合连接,不但方便安装拆卸,可以可以双层抗震防护,增大缓冲能力,缓冲杆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螺头和第二螺头,在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固定耳和第二固定耳,且第一螺头和第二螺头分别与第一固定耳和第二固定耳螺栓固定,方便安装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包括有底座、密封筒、嵌入杆、第一套接弹簧、承载板、横杆和第一
凹形块,
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密封筒,所述密封筒的内侧嵌入设置有嵌入杆,所述嵌入杆上套接设置有第一套接弹簧,所述嵌入杆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承载板,两个所述密封筒之间固定设置有横杆,所述承载板的底部表面中央固定设置有第一凹形块。
8.优选的,所述嵌入杆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为橡胶材质,且活塞板与密封筒的内侧表面呈气密性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一套接弹簧的底部固定设置于密封筒的顶部表面,且第一套接弹簧的顶部固定设置于承载板的底部表面。
10.优选的,所述横杆的左右两侧均套接设置有第二套接弹簧,且第二套接弹簧固定设置于密封筒上。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凹形块包括有
连杆、第二凹形块和矩形套环,所述第一凹形块上通过销轴旋转设置有两根连杆,两根所述连杆的底部通过销轴旋转设置有第二凹形块,所述第二凹形块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矩形套环。
12.优选的,所述连杆呈八字形结构,且两根所述连杆所成的角度为120
°
。
13.优选的,所述矩形套环套接于横杆上,且矩形套环的一侧表面紧贴于第二套接弹
簧上。
14.有益效果:
15.1、该装置通过设置有第一套接弹簧,承载板承载压力时,会挤压第一套接弹簧,第一套接弹簧回弹力可对承载板进行缓冲,达到减震的效果。
16.2、该装置通过设置有密封筒和活塞板,该装置通过活塞板与密封筒气密性连接,使得嵌入杆往下移动的过程中,会使得活塞板往下移动,活塞板会挤压密封筒内的空气,使得密封筒内的气压变大,气压会对活塞板产生往上的推力,达到对承载板进行缓冲的效果。
17.3、该装置通过设置有第一凹形块、连杆、矩形套环和第二套接弹簧,承载板往下移动的过程中,使得第一凹形块往下移动,两根连杆会通过第二凹形块带动矩形套环往外侧移动,使得第二套环挤压第二套接弹簧,第二套接弹簧的回弹力可达到对承载板缓冲的效果;三重缓冲,增加支撑板的抗震效果。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密封筒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横杆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凹形块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例说明:1、底座;2、密封筒;3、嵌入杆;301、活塞板;4、第一套接弹簧;5、承载板;6、横杆;601、第二套接弹簧;7、第一凹形块;701、连杆;702、第二凹形块;703、矩形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参照图1-4,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包括有底座1、密封筒2、嵌入杆3、第一套接弹簧4、承载板5、横杆6和第一凹形块7,底座1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密封筒2,密封筒2的内侧嵌入设置有嵌入杆3,嵌入杆3上套接设置有第一套接弹簧4,嵌入杆3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承载板5,两个密封筒2之间固定设置有横杆6,承载板5的底部表面中央固定设置有第一凹形块7。
26.本实施例中,嵌入杆3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活塞板301,活塞板301为橡胶材质,且活塞板301与密封筒2的内侧表面呈气密性连接,活塞板301往下移动的过程中会挤压密封筒2内的气体,密封筒2内的气压会推动活塞板301往上移动,达到缓冲的效果。
27.本实施例中,第一套接弹簧4的底部固定设置于密封筒2的顶部表面,且第一套接弹簧4的顶部固定设置于承载板5的底部表面。
28.本实施例中,横杆6的左右两侧均套接设置有第二套接弹簧601,且第二套接弹簧
601固定设置于密封筒2上。
29.本实施例中,第一凹形块7包括有连杆701、第二凹形块702和矩形套环703,第一凹形块7上通过销轴旋转设置有两根连杆701,两根连杆701的底部通过销轴旋转设置有第二凹形块702,第二凹形块702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矩形套环703。
30.本实施例中,连杆701呈八字形结构,且两根连杆701所成的角度为120
°
,保证连杆701连接的稳定性。
31.本实施例中,矩形套环703套接于横杆6上,且矩形套环703的一侧表面紧贴于第二套接弹簧601上,通过第二套接弹簧601可对矩形套环703进行缓冲。
32.工作原理:
33.当承载板5上承受压力时,承载板5往下移动,使得第一套接弹簧4处于压缩状态,通过第一套接弹簧4的回弹力对承载板5进行缓冲效果;
34.同时,承载板5往下移动,会使得嵌入杆3带动活塞板301往下移动,活塞板301会挤压密封筒2内的气体,使得密封筒2内的气压变大,密封筒2内的气压会推动活塞板301往上移动,达到对嵌入杆3缓冲的效果,从而达到对承载板5进行缓冲的效果;
35.且承载板5往下移动,会使得第一凹形块7往下移动,第一凹形块7会带动两根连杆701往下移动,两根连杆701会通过第二凹形块702带动矩形套环703往外侧移动,通过矩形套环703挤压第二套接弹簧601,使得第二套接弹簧601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套接弹簧601的回弹力会通过连杆和第一凹形块7对承载板5进行缓冲;
36.通过三重缓冲保证承载板5的抗震效果。
37.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筒(2),所述密封筒(2)固定设置与底座(1)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嵌入杆(3),所述嵌入杆(3)嵌入设置于密封筒(2)内;第一套接弹簧(4),所述第一套接弹簧(4)套接设置于嵌入杆(3)上;承载板(5),所述承载板(5)固定设置于嵌入杆(3)的顶部;横杆(6),所述横杆(6)固定设置于两个所述密封筒(2)之间;第一凹形块(7),所述第一凹形块(7)固定设置于承载板(5)的底部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杆(3)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活塞板(301),所述活塞板(301)为橡胶材质,且活塞板(301)与密封筒(2)的内侧表面呈气密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接弹簧(4)的底部固定设置于密封筒(2)的顶部表面,且第一套接弹簧(4)的顶部固定设置于承载板(5)的底部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6)的左右两侧均套接设置有第二套接弹簧(601),且第二套接弹簧(601)固定设置于密封筒(2)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形块(7)包括有连杆(701)、第二凹形块(702)和矩形套环(703),所述第一凹形块(7)上通过销轴旋转设置有两根连杆(701),两根所述连杆(701)的底部通过销轴旋转设置有第二凹形块(702),所述第二凹形块(702)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矩形套环(70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用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701)呈八字形结构,且两根所述连杆(701)所成的角度为120
°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用抗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套环(703)套接于横杆(6)上,且矩形套环(703)的一侧表面紧贴于第二套接弹簧(601)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包括有底座、密封筒、嵌入杆、第一套接弹簧、承载板、横杆和第一凹形块,底座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密封筒,密封筒的内侧嵌入设置有嵌入杆,嵌入杆上套接设置有第一套接弹簧,嵌入杆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承载板;该装置通过设置有第一套接弹簧,承载板承载压力时,会挤压第一套接弹簧,第一套接弹簧回弹力可对承载板进行缓冲,达到减震的效果,该装置通过活塞板与密封筒气密性连接,使得嵌入杆往下移动的过程中,会使得活塞板往下移动,活塞板会挤压密封筒内的空气,使得密封筒内的气压变大,气压会对活塞板产生往上的推力,达到对承载板进行缓冲的效果。达到对承载板进行缓冲的效果。达到对承载板进行缓冲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高洋 吴忠飞 杨斌 钱煜 吕泽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美信佳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06
技术公布日:
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