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锂离子软包
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2.软包电芯是指
外壳为软包装材料(常为铝塑复合膜)的锂电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比能量高、安全性高、设计灵活等多种优点,软包电芯在结构上采用铝塑膜包装,电池正负极也采用电池极耳结构,不同于往常的塑壳及金属壳电池。
3.现有的锂离子软包模组在安装时,通常是将多个软包电芯相互固定并且将多个软包动力电池串并联连接形成软包电池模组,由于多个软包电芯为紧贴固定的,使得多个软包电芯之间的热量容易积聚在一起,难以将热量排出,导致软包电池模组的散热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包括外壳、端盖和软包模组,
所述端盖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极,所述软包模组并列排列与外壳的内部,所述外壳靠近其底部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垫,相邻两个所述软包模组之间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为中空结构且上下开口设置,所述挡板的
外表面均匀贯穿开设有多条散热槽,所述橡胶垫与隔板的上表面均贯穿开设有多条通风槽,所述端盖的内部设有抵紧机构,所述外壳靠近其底部的相对两侧外表面对称贯穿开设有两个通风孔,两个所述通风孔位于隔板的下方设置,所述外壳靠近通风孔的内壁设有排风机构,所述外壳与端盖之间设有连接机构。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抵紧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端盖内壁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均匀对称插设有多根导杆,多根所述导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移动板,多根所述导杆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挡圈,所述导杆的外表面设有抵紧组件。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抵紧组件包括套设于导杆外表面的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设置于固定板的下表面与移动板的上表面之间。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排风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外壳靠近其中一个通风孔内壁的l形板,所述l形板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端贯穿l形板的外表面并固定安装有排风扇。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外壳靠近其顶端外表面的连接板,所述端盖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连接板相匹配的安装板,所述连接板的外表面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安装板的外表面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连接孔与安装孔的内部插设有连接螺栓。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
与连接板的外表面相抵。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固定板靠近其中间位置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矩形槽。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移动板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缓冲垫,所述移动板与缓冲垫靠近中间位置的上表面均贯穿开设有穿线槽。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5.1.通过在软包模组之间设置中空的挡板,使挡板能够对将多个软包模组之间隔开,防止软包模组之间接触过紧,影响软包模组的散热;通过在挡板的外表面开设散热槽,并在橡胶垫与隔板的外表面开设通风槽,使挡板能够将软包模组之间的热量导向隔板的下方,使微型电机带动排风扇转动,使排风扇能够将导向隔板下方的热量从通风孔排出,以便对软包模组进行散热,防止软包模组在使用时温度过高,影响正常使用。
16.2.在将软包模组与挡板放入至外壳内后,将端盖盖设在外壳的顶部,使外壳内部设置的移动板压在软包模组的表面,使移动板在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抵紧软包模组的表面,防止软包模组在使用时发生移动,影响软包模组的使用效果。
17.3.通过使用连接螺栓对外壳外表面固定安装的连接板与端盖外表面固定安装的安装板进行连接,即可完成外壳与端盖之间的连接。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的挡板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的端盖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的隔板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的移动板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图2中a处结构放大图。
25.图中:1、外壳;2、端盖;3、电极;4、隔板;5、橡胶垫;6、软包模组;7、挡板;8、散热槽;9、通风槽;10、固定板;11、导杆;12、移动板;13、缓冲垫;14、挡圈;15、矩形槽;16、穿线槽;17、压缩弹簧;18、连接板;19、连接孔;20、安装板;21、安装孔;22、密封板;23、通风孔;24、l形板;25、排风扇;26、微型电机;27、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28.实施例
29.参照图1-7,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包括外壳1、端盖2和软包模组6,端盖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极3,软包模组6并列排列与外壳1的内部,外壳1靠近其底部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隔板4,隔板4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垫5,相邻两个软包模组6之间设有挡板
7,挡板7为中空结构且上下开口设置,挡板7的外表面均匀贯穿开设有多条散热槽8,橡胶垫5与隔板4的上表面均贯穿开设有多条通风槽9,端盖2的内部设有抵紧机构,外壳1靠近其底部的相对两侧外表面对称贯穿开设有两个通风孔23,通风孔23的内壁设有防尘网,防止外界的灰尘进入至外壳1内,两个通风孔23位于隔板4的下方设置,外壳1靠近通风孔23的内壁设有排风机构,外壳1与端盖2之间设有连接机构。
30.本实施例中,抵紧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端盖2内壁的固定板10,固定板10的上表面均匀对称插设有多根导杆11,多根导杆1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移动板12,多根导杆1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挡圈14,导杆11的外表面设有抵紧组件。
31.本实施例中,抵紧组件包括套设于导杆11外表面的压缩弹簧17,压缩弹簧17设置于固定板10的下表面与移动板12的上表面之间。
32.本实施例中,排风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外壳1靠近其中一个通风孔23内壁的l形板24,l形板24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微型电机26,微型电机26的输出端贯穿l形板24的外表面并固定安装有排风扇25。
33.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外壳1靠近其顶端外表面的连接板18,端盖2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连接板18相匹配的安装板20,连接板18的外表面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连接孔19,安装板20的外表面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安装孔21,连接孔19与安装孔21的内部插设有连接螺栓27。
34.本实施例中,安装板20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密封板22,密封板22与连接板18的外表面相抵,密封板22为矩形框架结构设置,在对端盖2与外壳1进行连接后,密封板22套设在连接板18的外表面,使密封板22能够对连接板18与安装板20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防止外界的雨水或灰尘等进入至外壳1内,对外壳1内的软包模组6造成侵蚀,影响软包模组6的使用寿命。
35.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0靠近其中间位置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矩形槽15。
36.本实施例中,移动板12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缓冲垫13,移动板12与缓冲垫13靠近中间位置的上表面均贯穿开设有穿线槽16;通过在移动板12的下表面固定安装缓冲垫13,使缓冲垫13能够对软包模组6进行缓冲,防止软包模组6与移动板12之间硬接触,对软包膜组6的包裹性更好;通过在固定板10、移动板12与缓冲垫13的外表面分别开设矩形槽15与穿线槽16,便于软包模组6的连接导线穿过矩形槽15与穿线槽16对电极3进行连接。
37.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在软包模组6之间设置中空的挡板7,使挡板7能够对将多个软包模组6之间隔开,防止软包模组6之间接触过紧,影响软包模组6的散热;通过在挡板7的外表面开设散热槽8,并在橡胶垫5与隔板4的外表面开设通风槽9,使挡板7能够将软包模组6之间的热量导向隔板4的下方,使微型电机26带动排风扇25转动,使排风扇25能够将导向隔板4下方的热量从通风孔23排出,以便对软包模组6进行散热,防止软包模组6在使用时温度过高,影响正常使用;在将软包模组6与挡板7放入至外壳1内后,将端盖2盖设在外壳1的顶部,使外壳1内部设置的移动板12压在软包模组6的表面,使移动板12在压缩弹簧17的弹力作用下抵紧软包模组6的表面,防止软包模组6在使用时发生移动,影响软包模组的使用效果;通过使用连接螺栓27对外壳1外表面固定安装的连接板18与端盖2外表面固定安装的安装板20进行连接,即可完成外壳1与端盖2之间的连接。
38.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39.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包括外壳(1)、端盖(2)和软包模组(6),所述端盖(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极(3),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模组(6)并列排列与外壳(1)的内部,所述外壳(1)靠近其底部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隔板(4),所述隔板(4)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垫(5),相邻两个所述软包模组(6)之间设有挡板(7),所述挡板(7)为中空结构且上下开口设置,所述挡板(7)的外表面均匀贯穿开设有多条散热槽(8),所述橡胶垫(5)与隔板(4)的上表面均贯穿开设有多条通风槽(9),所述端盖(2)的内部设有抵紧机构,所述外壳(1)靠近其底部的相对两侧外表面对称贯穿开设有两个通风孔(23),两个所述通风孔(23)位于隔板(4)的下方设置,所述外壳(1)靠近通风孔(23)的内壁设有排风机构,所述外壳(1)与端盖(2)之间设有连接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紧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端盖(2)内壁的固定板(10),所述固定板(10)的上表面均匀对称插设有多根导杆(11),多根所述导杆(1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移动板(12),多根所述导杆(1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挡圈(14),所述导杆(11)的外表面设有抵紧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紧组件包括套设于导杆(11)外表面的压缩弹簧(17),所述压缩弹簧(17)设置于固定板(10)的下表面与移动板(12)的上表面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外壳(1)靠近其中一个通风孔(23)内壁的l形板(24),所述l形板(24)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微型电机(26),所述微型电机(26)的输出端贯穿l形板(24)的外表面并固定安装有排风扇(2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外壳(1)靠近其顶端外表面的连接板(18),所述端盖(2)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连接板(18)相匹配的安装板(20),所述连接板(18)的外表面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连接孔(19),所述安装板(20)的外表面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安装孔(21),所述连接孔(19)与安装孔(21)的内部插设有连接螺栓(27)。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20)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密封板(22),所述密封板(22)与连接板(18)的外表面相抵。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0)靠近其中间位置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矩形槽(15)。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12)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缓冲垫(13),所述移动板(12)与缓冲垫(13)靠近中间位置的上表面均贯穿开设有穿线槽(16)。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软包模组的固定结构,包括外壳、端盖和软包模组,所述端盖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极,所述软包模组并列排列与外壳的内部,所述外壳靠近其底部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垫。本发明通过在软包模组之间设置中空的挡板,使挡板能够对将多个软包模组之间隔开,防止软包模组之间接触过紧,影响软包模组的散热;通过在挡板的外表面开设散热槽,并在橡胶垫与隔板的外表面开设通风槽,使挡板能够将软包模组之间的热量导向隔板的下方,使微型电机带动排风扇转动,使排风扇能够将导向隔板下方的热量从通风孔排出,以便对软包模组进行散热,防止软包模组在使用时温度过高,影响正常使用。影响正常使用。影响正常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
李玉成 何伟宁 张忠海 路耀岩 陈猛 单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光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08
技术公布日:
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