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及手表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手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及手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需求增加,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表,例如手戴式、挂怀式等,目前大多数的手表外壳均是由前壳和后壳直接围合形成,但由于后壳面积小,且没有大平面,在拆卸手表前后壳的时候通常靠排除空气产生吸力的吸盘来实现,极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及手表。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包括:

前壳以及后壳,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适配盖合,所述后壳的侧边缘设置有一凹槽,所述凹槽设有插入口,并通过所述插入口与所述手表外壳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凹槽由外向内方向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凹槽朝向所述前壳一侧为开口,在所述前壳以及后壳连接时,所述前壳盖合所述开口,所述凹槽的梯形横截面中的腰为所述凹槽的倾斜侧壁,当用于拆卸手表外壳的拆卸片抵顶所述倾斜侧壁时,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由上底壁、侧壁围合而形成,所述侧壁包括第一壁、第二壁以及第三壁;

所述上底壁与所述前壳的壁面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壁与所述凹槽的插入口相对,且垂直于所述上底壁;

所述第二壁垂直于所述第一壁,且所述第二壁与所述上底壁之间的夹角成钝角,与所述前壳之间的夹角成锐角;

所述第三壁直于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三壁与所述上底壁之间的夹角成钝角,与所述前壳之间的夹角成锐角。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插入口呈扩口状。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设置于对应手表的表带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后壳相对的两侧,且均分别对应手表的表带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第二壁和/或第三壁设置有一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靠近所述凹槽的插入口位置的边缘处。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上底壁设置有第一凸起,用于拆卸手表外壳的拆卸片设置有第二凸起,当所述拆卸片的顶端抵顶所述第二壁或第三壁时,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接触并相互抵顶。

进一步地,还包括适配所述凹槽的盖合块,所述盖合块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后壳,且所述盖合块适配嵌入于所述凹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表,包括上述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及手表,通过在后壳外边缘设一个凹槽,该凹槽由外向内方向的横截面为梯形,凹槽的梯形横截面中的腰为凹槽的倾斜侧壁,当拆卸片抵顶凹槽倾斜侧壁时,着力点位于凹槽的侧壁倾斜面,使得后壳受到一个背离前壳的分力,从而使得后壳的边缘翘起,这样简单地通过一个拆卸片抵顶凹槽侧壁即可轻松实现拆卸前后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另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a部分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该手表外壳可应用于电子表、机械表、石英表等多种不同种类的手表中,本实施例中不限制手表的类型,该外壳包括前壳2以及后壳1,前壳2与后壳1适配盖合,前壳2包括侧边以及显示前屏,或者侧边与各种透明材质的手表正面,后壳1包括底部以及侧边,前壳2的侧边与后壳1的侧边适配盖合,以使两者形成上述手表外壳。

本实施例中,后壳1的侧边缘设置有一凹槽11,该凹槽11设有插入口,凹槽11通过插入口与手表外壳的外部空间连通,该凹槽11由外向内的横截面为梯形,凹槽11朝向前壳2的一侧为开口,在前壳2以及后壳1连接时,前壳2盖合该开口,凹槽11的梯形横截面中的腰为凹槽11的倾斜侧壁,当用于拆卸手表外壳的拆卸片抵顶该倾斜侧壁时,其着力点位于凹槽11的侧壁倾斜面,使得后壳1受到一个背离前壳2的分力,从而使得后壳1的边缘翘起,使得前壳2与后壳1分离,这样简单地通过一个拆卸片抵顶凹槽11侧壁即可轻松实现拆卸前后壳1,方便省事。

参照图2,进一步地,凹槽11由上底壁110、侧壁围合而形成,侧壁包括第一壁、第二壁112以及第三壁113;上底壁110与前壳2的壁面相对设置,上底壁110可设置靠近后壳1的底部,第一壁与凹槽11的插入口相对,且垂直于上底壁110;第二壁112垂直于第一壁,且第二壁112与上底壁110之间的夹角成钝角,与前壳2之间的夹角成锐角,使得第二壁112相对上底壁110倾斜,第三壁113垂直于第一壁,且与第二壁112轴对称设置,其对称轴为底壁的中心线,第三壁113与上底壁110之间的夹角成钝角,与前壳2之间夹的角成锐角,使得第三壁113相对上底壁110倾斜,本实施例中,第二壁112以及第三壁113为上述倾斜侧壁。

凹槽11的朝向后壳1侧边的插入口呈扩口状,也即凹槽11从其插入口边缘开始逐渐向内收缩,进一步方便拆卸片插入。

为了不影响手表的美观,将上述凹槽11设置与对应手表的表带位置,如此当佩戴该手表时,表带可以遮挡该凹槽11。

本实施例中,凹槽11个数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例如设置有一个,则设置在后壳1中对应手表表带的位置,任意一侧即可,或者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后壳1相对的两侧,且均分别对应手表的表带位置,或者设置有三个,其中一侧设置两个,另一侧设置一个;这样在拆卸时无论在哪一侧,均可以快速拆卸,进一步提高便利性,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凹槽11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拆卸片在抵顶凹槽11侧壁拆卸时滑脱,在凹槽11的倾斜侧壁设置一限位凸起114,也即在第二壁112和/或第三壁113设置该限位凸起114,该限位凸起114可设于且靠近插入口的边缘位置,当需要拆卸手表外壳时,将拆卸片伸入凹槽11内,将拆卸片的顶端抵顶凹槽11的倾斜侧壁,这时限位凸起114位于拆卸片顶端的外侧,由于限位凸起114位于靠近插入口位置,挡在拆卸片的外侧,当拆卸片受力不均衡或拆卸用力方向错误,拆卸片顶端朝插入口滑时,该限位凸起114挡住拆卸片的顶端,避免拆卸片沿插入口滑出。

本实施例中,上述手表外还包括适配凹槽11的盖合块,该盖合块的一端连接于后壳1,此连接可为可拆卸连接也可以为固定连接,此处不作限定。盖合块适配嵌入于凹槽11,当无需拆卸前后壳1时,将该盖合块嵌入凹槽11,达到防尘美观的目的,当需要拆卸前后壳1时,从凹槽11中拿出该盖合块,采用拆卸片直接拆卸即可。上述盖合块可连接于后壳1,也可不连接于后壳1,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制作。

参照图3-4,本实施例中,凹槽11的上底壁110设置有第一凸起111,上述拆卸片朝向上底壁110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凸起,当需要拆卸手表外壳时,将拆卸片伸入凹槽11内,并使其顶端在朝第二壁112或第三壁113移动并抵顶的过程中,第一凸起111与第二凸起错位,当用力推拆卸片抵顶第二壁112或第三壁113时,第一凸起111与第二凸起接触并相互抵顶,由于第一凸起111与第二凸起相互抵顶,让后壳1受到一个推力,使得前壳2与后壳1更容易分离,这时只需要采用拆卸片轻轻一顶第二壁112或第三壁113,在第一凸起111与第二凸起的帮助下,即可让轻松后壳1翘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手表,该手表包括上述描述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及手表,通过在后壳1外边缘设一个凹槽11,该凹槽11由外向内方向的横截面为梯形,凹槽11的梯形横截面中的腰为凹槽11的倾斜侧壁,当拆卸片抵顶凹槽11倾斜侧壁时,着力点位于凹槽11的侧壁倾斜面,使得后壳1受到一个背离前壳2的分力,从而使得后壳1的边缘翘起,这样简单地通过一个拆卸片抵顶凹槽11侧壁即可轻松实现拆卸前后壳1,方便省时,且这样的结构简单,在便于拆卸的同时制作成本也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以及后壳,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适配盖合,所述后壳的侧边缘设置有一凹槽,所述凹槽设有插入口,并通过所述插入口与所述手表外壳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凹槽由外向内方向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凹槽朝向所述前壳一侧为开口,在所述前壳以及后壳连接时,所述前壳盖合所述开口,所述凹槽的梯形横截面中的腰为所述凹槽的倾斜侧壁,当用于拆卸手表外壳的拆卸片抵顶所述倾斜侧壁时,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由上底壁、侧壁围合而形成,所述侧壁包括第一壁、第二壁以及第三壁;

所述上底壁与所述前壳的壁面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壁与所述凹槽的插入口相对,且垂直于所述上底壁;

所述第二壁垂直于所述第一壁,且所述第二壁与所述上底壁之间的夹角成钝角,与所述前壳之间的夹角成锐角;

所述第三壁垂直于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三壁与所述上底壁之间的夹角成钝角,与所述前壳之间的夹角成锐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插入口呈扩口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设置于对应手表的表带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后壳相对的两侧,且均分别对应手表的表带位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第二壁和/或第三壁设置有一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靠近所述凹槽的插入口位置的边缘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上底壁设置有第一凸起,用于拆卸手表外壳的拆卸片设置有第二凸起,当所述拆卸片的顶端抵顶所述第二壁或第三壁时,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接触并相互抵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适配所述凹槽的盖合块,所述盖合块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后壳,且所述盖合块适配嵌入于所述凹槽。

9.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便于拆卸的手表外壳及手表,包括前壳以及后壳,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适配盖合,所述后壳的侧边缘设置有一凹槽,所述凹槽设有插入口,并通过所述插入口与所述手表外壳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凹槽由外向内方向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凹槽朝向所述前壳一侧为开口,在所述前壳以及后壳连接时,所述前壳盖合所述开口,所述凹槽的梯形横截面中的腰为所述凹槽的倾斜侧壁,当用于拆卸手表外壳的拆卸片抵顶所述倾斜侧壁时,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分离,这样简单地通过一个拆卸片抵顶凹槽侧壁即可轻松实现拆卸前后壳。

技术研发人员:

程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0.07.15

技术公布日:

2021.03.30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15:5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54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凹槽   手表   侧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