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技术涉及
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的无人机操作训练方式有较大弊端。现在的无人机操作训练多在空旷场地训练,若飞机因操作不当或失控导致飞机飞出视距外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直升操作机训练起降时,可能会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飞机侧翻炸机,会有炸机后桨叶迸射伤人的可能。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危险事故的发生,本方案针对这一技术问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在无人机起落架处加装飞行器保护框架避免了遥控无人机训练中起飞降落时可能出现的侧翻炸机导致桨叶迸射伤人的问题,当无人机出现故障坠落时还可以保护无人机,同时将无人机的飞行范围固定在牵引绳范围内,又解决了训练过程中飞机飞出视距后可能会造成飞行意外的弊端。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包括:
5.飞行保护框架,飞行保护框架包括底部支撑杆,底部支撑杆固定在无人机起落架上,且飞行保护框架笼罩在无人机外;
6.牵引绳,牵引绳第一端通过自锁挂钩固定在无人机起落架上;
7.系留平台,牵引绳的第二端固定在系留平台上。
8.进一步地,飞行保护框架还包括顶框、底框和竖直支撑杆,竖直支撑杆固定在顶框和底框之间,顶框、底框和竖直支撑杆形成圆筒结构,底部支撑杆固定在底框上,无人机固定在底部支撑杆上,且位于圆筒结构内。
9.进一步地,自锁挂钩包括钩体、锁舌和连接扣,牵引绳固定在连接扣中,连接扣向远离牵引绳的方向延伸形成钩体,钩体呈有缺口的圈状,锁舌的第一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固定在钩体的第一端,锁舌的第二端通过
弹簧抵压在钩体的第二端。
10.进一步地,锁舌的第一端通过转轴与钩体的第一端相连接,弹簧的主体穿设在转轴上,弹簧的第一扭臂在锁舌的第一端,弹簧的第二扭臂固定在钩体第一端。
11.进一步地,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在自然状态下的夹角为弹簧夹角,钩体和锁舌在闭锁状态下的夹角为锁钩夹角,弹簧夹角大于或者等于锁钩夹角。
12.进一步地,钩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弯折结构,弹簧的弹力方向为压迫锁舌的第二端抵压在弯折结构内。
13.进一步地,系留平台上还设置有绕线器,牵引绳的第二端固定在绕线器的转轴上,转轴可以转动以放出或者回收牵引绳。
14.进一步地,绕线器和系留平台上设置有通孔,可以通过与通孔相适配的螺栓将绕线器固定在系留平台上。
15.进一步地,系留平台底部安装有滚轮。
16.进一步地,牵引绳为缆绳。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包括系留平台、牵引绳和飞行器保护框架,飞行保护框架包括底部支架,底部支架固定在无人机起落架上,且飞行保护框架笼罩在无人机外;牵引绳第一端通过自锁挂钩固定在无人机起落架上;牵引绳的第二端固定在系留平台上。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无人机起落架处加装飞行器保护框架避免了遥控无人机训练中起飞降落时可能出现的侧翻炸机导致桨叶迸射伤人的问题,当无人机出现故障坠落时还可以保护无人机,同时将无人机的飞行范围固定在牵引绳范围内,又解决了训练过程中飞机飞出视距后可能会造成飞行意外的弊端。
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自锁挂钩装配图示意图。
23.图4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弹簧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绕线器结构示意图。
25.其中,图中:10-无人机;20-飞行保护框架;30-牵引绳;40-系留平台; 21-底部支撑杆;22-底框;23-顶框;24-竖直支撑杆;1-连接扣;2-钩体;3-转轴;4-弹簧;5-锁舌;41-弹簧主体;42-第一扭臂;43-第二扭臂。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
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遥控无人机10训练辅助装置,在无人机10起落架处加装飞行器保护框架避免了遥控无人机10训练中起飞降落时可能出现的侧翻炸机导致桨叶迸射伤人的问题,当无人机10出现故障坠落时还可以保护无人机 10,同时将无人机10的飞行范围固定在牵引绳30范围内,又解决了训练过程中飞机飞出视距后可能会造成飞行意外的弊端。
30.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自锁挂钩装配图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弹簧4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绕线器结构示意图
31.参考图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遥控无人机10训练辅助装置,包括:飞行保护框架20、牵引绳30和系留平台40。飞行保护框架20包括底部支撑杆21,底部支撑杆21固定在无人机10起落架上,且飞行保护框架20笼罩在无人机10外;牵引绳30第一端通过自锁挂钩固定在无人机10起落架上;牵引绳30的第二端固定在系留平台40上。
32.参考图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飞行保护框架20还包括顶框23、底框22和竖直支撑杆24,竖直支撑杆24固定在顶框23和底框22之间,顶框23、底框22和竖直支撑杆24形成圆筒结构,底部支撑杆21固定在底框22上,无人机10固定在底部支撑杆21上,且位于圆筒结构内。
33.这个圆筒结构可以侧翻炸机导致桨叶迸射伤人,当无人机10出现故障坠落时还可以保护无人机10。
34.起飞前由操作人员将自锁挂钩挂到无人机10下方,将无人机10飞行范围固定在牵引绳30范围内,也解决了训练过程中飞机飞出视距后可能会造成飞行意外的弊端。
35.参考图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自锁挂钩包括钩体2、锁舌5和连接扣1,牵引绳30固定在连接扣1中,连接扣1向远离牵引绳30的方向延伸形成钩体2,钩体 2呈有缺口的圈状,锁舌5的第一端通过转轴3可转动地固定在钩体2的第一端,锁舌5的第二端通过弹簧4抵压在钩体2的第二端。
36.连接扣1末端可以设置孔眼,牵引绳30穿过这个孔眼系紧,从而将牵引绳30 固定在连接扣1末端。
37.参考图3和图4,当锁舌5的第二端通过弹簧4抵压在钩体2的第二端时,锁舌 5位于钩体2的缺口位置,此时自锁挂钩处于闭锁状态。当锁舌5的第二端,绕着转轴3旋转,离开钩体2的第二端时,锁舌5不能遮挡钩体2的缺口位置,此时自锁挂钩处于打开状态。
38.参考图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锁舌5的第一端通过转轴3与钩体2的第一端相连接,弹簧的主体41穿设在转轴3上,弹簧4的第一扭臂42在锁舌5的第一端,弹簧4的第二扭臂43固定在钩体2第一端。
39.其中,扭簧指的是扭转弹簧4,扭转弹簧4属于螺旋弹簧4。扭转弹簧4的端部,即第一扭臂42和第二扭臂43被固定到钩体2和锁舌5上,当其他锁舌5绕着弹簧4中心旋转时,该弹簧4将它们拉回初始位置,产生扭矩或旋转力。这类弹簧4 通常是密身的,簧圈之间有节
距以减少摩擦。它们对旋转或旋转外力产生阻力。
40.在本技术中,根据锁舌5和钩体2的转动方向和挂钩闭锁的要求,设计扭转弹簧4的旋向(顺时针或逆时针),从而确定弹簧4的旋向。各圈或是紧密围绕或是分开围绕,能适任扭转负荷(与弹簧4轴线成直角)。
41.弹簧4末端可绕成钩状或直扭转臂。可以在钩体2和锁舌5设置与弹簧4扭臂末端相适配的固定孔或者凹槽结构,从而将弹簧4固定在钩体2和锁舌5上。
42.在一个实施例中,弹簧4的第一扭臂42和第二扭臂43在自然状态下的弹簧4 夹角,相同于钩体2与锁舌5之间的锁钩夹角,当操作人员对锁钩施加外力使锁钩打开时,弹簧4存储能量,当操作人员将挂钩挂在无人机10下方后,弹簧4的弹力对锁舌5施力,将锁舌5旋转回固定位置,从而使锁舌5固定在钩体2的缺口位置。
43.参考图3和图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弹簧4的第一扭臂42和第二扭臂43在自然状态下的夹角大于钩体2与锁舌5之间的夹角,扭转弹簧4可以存储角能量,产生弹力,弹力方向为压迫锁舌5的的第二端抵压在弯折结构内,从而自锁挂钩的闭锁状态很难被破坏。
4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钩体2的第二端设置有弯折结构,当自锁挂钩处于闭锁状态时,锁舌5的的第二端抵压在弯折结构内。这种弯钩结构可以加强锁紧的效果,进一步防止锁舌5打开。
45.这种自锁挂钩方便打开,可以自动闭合锁紧,从而方便操作人员将自锁挂钩挂到无人机10下方。另外,锁紧效果好,可以保证牵引绳30对无人机10的约束效果,从而保护无人机10。
4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弯折结构还可以套设橡胶套。橡胶套可以增大摩擦力,进一步防止自锁挂钩打开。从而可以更好地保障无人机10的飞行安全。
47.参考图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系留平台40上还设置有绕线器,牵引绳30的第二端固定在绕线器的转轴3上,转轴3可以转动以放出或者回收牵引绳30。无人机10起飞后通过无人机10自身拉力将牵引绳30拉起,或者人工辅助将牵引绳 30从绕线盘中分离,到达适当高度后可由人工操作无人机10小范围内试飞或者进行飞行练习。等待无人机10降落后手动将牵引绳30缠绕到绕线器上。
4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绕线器和系留平台40上设置有通孔,可以通过与通孔相适配的螺栓将绕线器固定在系留平台40上。
4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系留平台40底部安装有滚轮。方便系留平台40移动。
50.牵引绳30可以为缆绳。缆绳具有一定弹性、耐磨性,能够重复使用,不易损坏。
51.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飞行保护框架,
所述飞行保护框架包括底部支撑杆,所述底部支撑杆固定在无人机起落架上,且所述飞行保护框架笼罩在所述无人机外;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第一端通过自锁挂钩固定在所述无人机起落架上;系留平台,所述牵引绳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系留平台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保护框架还包括顶框、底框和竖直支撑杆,所述竖直支撑杆固定在所述顶框和底框之间,所述顶框、底框和竖直支撑杆形成圆筒结构,所述底部支撑杆固定在所述底框上,所述无人机固定在所述底部支撑杆上,且位于所述圆筒结构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挂钩包括钩体、锁舌和连接扣,所述牵引绳固定在所述连接扣中,所述连接扣向远离所述牵引绳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钩体,所述钩体呈有缺口的圈状,所述锁舌的第一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钩体的第一端,所述锁舌的第二端通过弹簧抵压在所述钩体的第二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的第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钩体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弹簧的主体穿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弹簧的第一扭臂在所述锁舌的第一端,所述弹簧的第二扭臂固定在所述钩体第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臂和所述第二扭臂在自然状态下的夹角为弹簧夹角,所述钩体和所述锁舌在闭锁状态下的夹角为锁钩夹角,所述弹簧夹角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锁钩夹角。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弯折结构,所述弹簧的弹力方向为压迫所述锁舌的第二端抵压在所述弯折结构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留平台上还设置有绕线器,所述牵引绳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绕线器的转轴上,所述转轴可以转动以放出或者回收所述牵引绳。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器和所述系留平台上设置有通孔,通过与所述通孔相适配的螺栓将所述绕线器固定在所述系留平台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留平台底部安装有滚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绳为缆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遥控无人机训练辅助装置,包括系留平台、牵引绳和飞行器保护框架,飞行保护框架包括底部支架,底部支架固定在无人机起落架上,且飞行保护框架笼罩在无人机外;牵引绳第一端通过自锁挂钩固定在无人机起落架上;牵引绳的第二端固定在系留平台上。本申请通过在无人机起落架处加装飞行器保护框架避免了遥控无人机训练中起飞降落时可能出现的侧翻炸机导致桨叶迸射伤人的问题,当无人机出现故障坠落时还可以保护无人机,同时将无人机的飞行范围固定在牵引绳范围内,又解决了训练过程中飞机飞出视距后可能会造成飞行意外的弊端。意外的弊端。意外的弊端。
技术研发人员:
罗勇冠 李响 张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烟台云都海鹰无人机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1.11
技术公布日:
20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