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洗地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
装置。
背景技术:
2.铜具有导热系数高,导热能力强的特点,常用于散热或传导热量,但是铜的加工难度大和材料成本高,对于运用在
液体加热的加热装置,若加热装置的主体和导热结构均采用铜材料,虽然导热性能好,但是增大了产品的生产难度和制造成本,降低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生产难度大且价格昂贵的问题,提供一种加热装置。
4.一种加热装置,包括:
壳体组件,
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加热腔,所述壳体组件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加热腔连通;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件和导热壳体,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导热壳体连接,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导热壳体与所述加热腔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对所述加热腔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5.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加热装置,壳体组件内部形成加热腔,加热组件安装在加热腔内,加热装置在正常工作时,发热件通电加热并把热量传递到导热壳体上,导热壳体与壳体组件存在连接部分并发生热传递,当被加热的液体进入加热腔,液体直接接触加热组件中的导热壳体并吸收热量,通过增大液体接触导热壳体的面积可以提高液体的加热温度,例如把导热壳体用作隔板设置在加热腔的中央,使得加热腔一分为二,液体接触导热壳体的面积增大,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通过调整导热壳体与壳体组件的材料关系,例如导热壳体采用铜质材料,壳体组件采用铝质材料,在满足加热功能实现的同时极大的减少铜质材料的使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利润。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壳体位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导热壳体将所述加热腔分隔为进水腔和出水腔,所述进水腔与所述出水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进水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出水腔连通。通过导热壳体把加热腔分隔成进水腔和出水腔,待加热的液体首先进入进水腔,液体直接接触导热壳体吸收热量,液体从进水腔流至出水腔的过程中,液体始终有部分直接接触导热壳体,增多液体与导热壳体接触的面积,使得液体吸收更多的热量,提高液体的加热温度。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壳体内部形成第一中空腔,所述发热件位于所述第一中空腔内,所述导热壳体为铜质材料制成。通过把发热件安装在导热壳体内部形成的第一中空腔,发热件的外表面贴合导热壳体的内壁,发热件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导热壳体,减少发热件与空气发生热量交换,降低加热效率,同时,将发热件放在导热壳体的第一中空腔内能够避免发热件与液体直接接触,容易发生短路、漏电等安全事故;与发热件贴合连接的导热壳体采用铜质材料制成,铜质材料的导热系数高,导热性能强,发热件产生的热量能够
更好的传递到导热壳体上,提高传热效率和加热温度上限。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壳体材料不限于铜质材料,满足导热系数大于铜质材料的金属材料即可。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壳体与所述加热装置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壳体材质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加热装置壳体材质的导热系数,所述加热装置壳体为铝质材料制成,所述加热装置壳体为一体成型。通过导热壳体与加热装置壳体是固定连接,发热件产生的热量部分经导热壳体传递到加热装置壳体,加热装置壳体这部分上的热量对没有直接接触到导热壳体的液体进行加热,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虽然铝质材料的导热能力小于铜质材料,但是导热壳体对液体加热起主要作用,加热装置壳体做辅助加热,铝质材料在加工难度和材料成本上优于铜质材料,加热装置壳体采用铝质材料制作能够满足加热要求,同时极大的减少产品材料成本。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壳体与所述加热装置壳体之间的连接不限于固定连接,还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只需满足所述导热壳体与所述加热装置壳体抵接部分密封即可。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过螺栓实现可拆卸连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为ptc发热元件。通过ptc发热元件作为加热装置的发热源,ptc发热元件较传统发热件热阻小、发热块、温度稳定、能够低的问题,当ptc发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时,即使液体烧干或液体已耗尽,ptc发热元件也不会损坏。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不限于ptc发热元件,可以是电热丝、石墨烯等加热材料。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包括第一连接盖和第二连接盖,所述第一连接盖与所述第二连接盖围合形成第二中空腔,所述第一连接盖位于所述加热装置壳体与第二连接盖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盖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进水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出水腔连通。通过第一连接盖和第二连接盖围合连接形成第二中空腔,在进水腔加热的液体先是经第二进水口进入第二中空腔,然后通过第二出水口进入到出水腔,最后完成液体排出,进水腔和出水腔通过第一连接盖和第二连接盖之间的第二中空腔实现连通,避免刚进入进水腔的常温液体与已加热的液体发生热量交换,降低即将排出液体的温度。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用于所述加热装置壳体分别与所述上盖体和所述第一连接盖之间的密封。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实现密封加热装置壳体分别与上盖体和第一连接盖的间隙,避免被加热的液体通过加热装置壳体分别与上盖体或第一连接盖之间的间隙流出,造成电路短路,损坏设备。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用于所述第一连接盖和所述第二连接盖之间的密封。通过设置第二密封件,实现密封第一连接盖和第二连接盖的间隙,避免被加热的液体通过第一连接盖和第二连接盖之间的间隙流出。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体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加热装置壳体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盖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盖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四者之间相适配。通过第一连接孔与第
二连接孔相适配,可以使用螺栓实现上盖体与加热装置壳体的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二连接孔与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均适配,可以使用螺栓实现第一连接盖、第二连接盖和加热装置壳体的可拆卸连接,便于日后清洗加热腔中的水垢,通过各个部件开设连接孔相适配,在上盖体和下盖体与加热装置壳体连接时只需要使用一种规格的螺栓,减少装配零部件的种类,降低产品的装配复杂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体开设有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进水腔和所述出水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用于连接补水装置,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口径均小于对应所述的进水腔和出水腔横截面积。通过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的口径小于对应的进水腔和出水腔的横截面积,液体从大口径的出水腔通过小口径的第一出水口排出,此过程中,液体受到的压强变大,流速增大。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温控器与所述发热件电连接,所述温控器用于检测壳体组件温度并对发热件输出功率进行控制。通过把温控器安装在壳体组件上,温控器紧贴在壳体组件表面,更精确地获取液体加热的温度值,把实际温度值与目标温度做对比,根据反馈结果温控器调整发热件的输出功率大小。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热熔断器,所述热熔断器设置上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热熔断器与所述发热件电连接,所述热熔断器用于切断过电流电路。通过设置热熔断器,当加热装置发生短路或其它电气故障,电路中产生过电流,热熔断器能够瞬间切断电路,避免设备遭到二次损害,和有效保护用户人体安全,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1.图1为实施例1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22.图2为实施例2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23.图3为第二连接盖的立体图;
24.图4为第一连接盖的立体图;
25.图5为上盖体的立体图;
26.图6为下盖体的剖面图;
27.图7为加热装置的第一剖面图;
28.图8为加热装置的第二剖面图;
29.图9为实施例1加热装置的爆炸图;
30.图10为实施例2加热装置的爆炸图。
31.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2.1壳体组件,11上盖体,12加热装置壳体,121上壳体,122下壳体,13下盖体,131第一连接盖,132第二连接盖,14第一密封圈,15第二密封圈,101加热腔,102进水腔,103出水腔,104第二中空腔,1001第一连接孔,1002第二连接孔,1003第三连接孔,1004第四连接孔,1101第一进水口,1102第一出水口,1301第二进水口,1302第二出水口。
33.2加热组件,21发热件,22导热壳体,201第一中空腔;
34.3温控器;
35.4热熔断器。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8.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装置。
39.实施例1:
40.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1设有加热腔101,壳体组件1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1101和第一出水口1102,第一进水口1101和第一出水口1102与加热腔101连通;加热组件2,加热组件2包括发热件21和导热壳体22,发热件21与导热壳体22连接,加热组件2位于加热腔101内,导热壳体22与加热腔101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加热组件2用于对加热腔10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41.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加热装置,壳体组件1内部形成加热腔101,加热组件2安装在加热腔101内,加热装置在正常工作时,发热件21通电加热并把热量传递到导热壳体22上,导热壳体22与壳体组件1存在连接部分并发生热传递,当被加热的液体进入加热腔101,液体直接接触加热组件2中的导热壳体22并吸收热量,通过增大液体接触导热壳体22的面积可以提高液体的加热温度,例如把导热壳体22用作隔板设置在加热腔101的中央,使得加热腔101一分为二,液体接触导热壳体22的面积增大,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通过调整导热壳体22与壳体组件1的材料关系,例如导热壳体22采用铜质材料,壳体组件1采用铝质材料,在满足加热功能实现的同时极大的减少铜质材料的使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利润。
42.如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组件1包括上盖体11、加热装置壳体12和下盖体13,上盖体11、加热装置壳体12和下盖体13依次连接围合形成加热腔101。
43.如图7和图8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导热壳体22位于加热腔101内,导热壳体22将加热腔101分隔为进水腔102和出水腔103,进水腔102与出水腔103连通,第一进水口1101与进水腔102连通,第一出水口1102与出水腔103连通。通过导热壳体22把加热腔101分隔成进水腔102和出水腔103,待加热的液体首先进入进水腔102,液体直接接触导热壳体22吸收热量,液体从进水腔102流至出水腔103的过程中,液体始终有部分直接接触导热壳体22,增多液体与导热壳体22接触的面积,使得液体吸收更多的热量,提高液体的加热温度。
44.如图7和图8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导热壳体22内部形成第一中空腔201,发热件21位于第一中空腔201内,导热壳体22为铜质材料制成。通过把发热件21安装在导热壳体22内部形成的第一中空腔201,发热件21的外表面贴合导热壳体22的内壁,发热件21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导热壳体22,减少发热件21与空气发生热量交换,降低加热效率,同时,将发热件21放在导热壳体22的第一中空腔201内能够避免发热件
21与液体直接接触,容易发生短路、漏电等安全事故;与发热件21贴合连接的导热壳体22采用铜质材料制成,铜质材料的导热系数高,导热性能强,发热件21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好的传递到导热壳体22上,提高传热效率和加热温度上限。
45.如图8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导热壳体22与加热装置壳体12固定连接,导热壳体22材质的导热系数大于加热装置壳体12材质的导热系数,加热装置壳体12为铝质材料制成,加热装置壳体12为一体成型。通过导热壳体22与加热装置壳体12是固定连接,发热件21产生的热量部分经导热壳体22传递到加热装置壳体12,加热装置壳体12这部分上的热量对没有直接接触到导热壳体22的液体进行加热,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虽然铝质材料的导热能力小于铜质材料,但是导热壳体22对液体加热起主要作用,加热装置壳体12做辅助加热,铝质材料在加工难度和材料成本上优于铜质材料,加热装置壳体12采用铝质材料制作能够满足加热要求,同时极大的减少产品材料成本。
46.可选的,导热壳体22与加热装置壳体12之间的连接不限于固定连接,还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只需满足导热壳体22与加热装置壳体12抵接部分密封即可。
47.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发热件21为ptc发热元件。通过ptc发热元件作为加热装置的发热源,ptc发热元件较传统发热件热阻小、发热块、温度稳定、能够低的问题,当ptc发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时,即使液体烧干或液体已耗尽,ptc发热元件也不会损坏。
48.可选的,发热件21不限于ptc发热元件,可以是电热丝、石墨烯等加热材料。
49.如图6和图7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下盖体13包括第一连接盖131和第二连接盖132,第一连接盖131与第二连接盖132围合形成第二中空腔104,第一连接盖131位于加热装置壳体12与第二连接盖132之间,第一连接盖131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1301和第二出水口1302,第二进水口1301与进水腔102连通,第二出水口1302与处水腔103连通。通过第一连接盖131和第二连接盖132围合连接形成第二中空腔104,在进水腔102加热的液体先是经第二进水口1301进入第二中空腔104,然后通过第二出水口1302进入到处水腔103,最后完成液体排出,进水腔102和处水腔103通过第一连接盖131和第二连接盖132之间的第二中空腔实现连通,避免刚进入进水腔102的常温液体与已加热的液体发生热量交换,降低即将排出液体的温度。
50.如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组件1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4,第一密封件14用于加热装置壳体12分别与上盖体11和第一连接盖131之间的密封。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14,实现密封加热装置壳体12分别与上盖体11和第一连接盖131的间隙,避免被加热的液体通过加热装置壳体12分别与上盖体11或第一连接盖131之间的间隙流出,造成电路短路,损坏设备。
51.如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组件1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5,第二密封件15用于第一连接盖131和第二连接盖132之间的密封。通过设置第二密封件15,实现密封第一连接盖131和第二连接盖132的间隙,避免被加热的液体通过第一连接盖131和第二连接盖132之间的间隙流出。
52.如图3至5、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上盖体11设有第一连接孔1001,加热装置壳体12设有第二连接孔1002,第一连接盖131设有第三连接孔1003,第二连接盖132设有第四连接孔1004,第一连接孔1001、第二连接孔1002、第三连接
孔1003和第四连接孔1004四者之间相适配。通过第一连接孔1001与第二连接孔1002相适配,可以使用螺栓实现上盖体11与加热装置壳体12的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二连接孔1002与第三连接孔1003和第四连接孔1004均适配,可以使用螺栓实现第一连接盖131、第二连接盖132和加热装置壳体12的可拆卸连接,便于日后清洗加热腔101中的水垢,通过上盖体11和下盖体13开设的连接孔相适配,在上盖体11和下盖体13与加热装置壳体12连接时只需要使用一种规格的螺栓,减少装配零部件的种类,降低产品的装配复杂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53.如图7和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上盖体11开设有第一进水口1101和第一出水口1102,第一进水口1101和第一出水口1102分别与进水腔102和处水腔103连通,第二进水口1301用于连接补水装置,第一进水口1101和第一出水口1102口径均小于对应的进水腔102和处水腔103横截面积。通过第一进水口1101和第一出水口1102的口径小于对应的进水腔102和处水腔103的横截面积,液体从大口径的处水腔103通过小口径的第一出水口1102排出,此过程中,液体受到的压强变大,流速增大。
54.如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温控器3,温控器3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温控器3与发热件21电连接,温控器3用于检测壳体组件1温度并对发热件21输出功率进行控制。通过把温控器3安装在壳体组件1上,温控器3紧贴在壳体组件1表面,更精确地获取液体加热的温度值,把实际温度值与目标温度做对比,根据反馈结果温控器3调整发热件21的输出功率大小。
55.如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热熔断器4,热熔断器4设置上壳体组件1上,热熔断器4与发热件21电连接,热熔断器4用于切断过电流电路。通过设置热熔断器4,当加热装置发生短路或其它电气故障,电路中产生过电流,热熔断器4能够瞬间切断电路,避免设备遭到二次损害,和有效保护用户人体安全,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56.实施例2
57.如图10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中的加热装置在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实施例1中加热装置壳体为一体成型,实施例2中的加热装置壳体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使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之间可以通过螺栓实现可拆卸连接。加热装置壳体采用可拆卸连接,便于日后发现故障及时拆卸维修。
58.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9.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所述壳体组件(1)设有加热腔(101),所述壳体组件(1)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1101)和第一出水口(1102),所述第一进水口(1101)和所述第一出水口(1102)与所述加热腔(101)连通;加热组件(2),所述加热组件(2)包括发热件(21)和导热壳体(22),所述发热件(21)与所述导热壳体(22)连接,所述加热组件(2)位于所述加热腔(101)内,所述导热壳体(22)与所述加热腔(101)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所述加热组件(2)用于对所述加热腔(10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包括上盖体(11)、加热装置壳体(12)和下盖体(13),所述上盖体(11)、加热装置壳体(12)和所述下盖体(13)依次连接围合形成所述加热腔(1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壳体(22)位于所述加热腔(101)内,所述导热壳体(22)将所述加热腔(101)分隔为进水腔(102)和出水腔(103),所述进水腔(102)与所述出水腔(103)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1101)与所述进水腔(102)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1102)与所述出水腔(103)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壳体(22)内部形成第一中空腔(201),所述发热件(21)位于所述第一中空腔(201)内,所述导热壳体(22)为铜质材料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壳体(22)与所述加热装置壳体(12)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壳体(22)材质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加热装置壳体(12)材质的导热系数,所述加热装置壳体(12)为铝质材料制成,所述加热装置壳体(12)为一体成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21)为ptc发热元件。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体(13)包括第一连接盖(131)和第二连接盖(132),所述第一连接盖(131)与所述第二连接盖(132)围合形成第二中空腔(104),所述第一连接盖(131)位于所述加热装置壳体(12)与第二连接盖(132)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盖(131)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1301)和第二出水口(1302),所述第二进水口(1301)与所述进水腔(102)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1302)与所述出水腔(103)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4),所述第一密封件(14)用于所述加热装置壳体(12)分别与所述上盖体(11)和所述第一连接盖(131)之间的密封;和/或所述壳体组件(1)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5),所述第二密封件(15)用于所述第一连接盖(131)和所述第二连接盖(132)之间的密封;和/或所述上盖体(11)设有第一连接孔(1001),所述加热装置壳体(12)设有第二连接孔(1002),所述第一连接盖(131)设有第三连接孔(1003),所述第二连接盖(132)设有第四连接孔(1004),所述第一连接孔(1001)、所述第二连接孔(1002)、所述第三连接孔(1003)和第四连接孔(1004)四者之间相适配。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体(11)开设有所述第一进水口(1101)和所述第一出水口(1102),所述第一进水口(1101)和所述第一出水口(1102)分别与所述进水腔(102)和所述出水腔(103)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1301)用于连接补水装置,
所述第一进水口(1101)和第一出水口(1102)口径均小于对应所述的进水腔(102)和出水腔(103)横截面积。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器(3),所述温控器(3)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上,所述温控器(3)与所述发热件(21)电连接,所述温控器(3)用于检测壳体组件(1)温度并对发热件(21)输出功率进行控制;和/或还包括热熔断器(4),所述热熔断器(4)设置上所述壳体组件(1)上,所述热熔断器(4)与所述发热件(21)电连接,所述热熔断器(4)用于切断过电流电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壳体组件设有加热腔;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件和导热壳体,加热组件位于加热腔内,加热组件对加热腔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装置工作时,发热件通电加热并把热量传递到导热壳体上,导热壳体与壳体组件发生热传递,导热壳体设置在加热腔的中央,将加热腔分为进水腔和出水腔,进水腔和出水腔连通呈U型,进水腔和出水腔位于导热壳体的两侧,液体接触导热壳体的面积增大,吸收更多的热量;通过调整导热壳体与壳体组件的材料关系,例如导热壳体采用铜质材料,壳体组件采用铝质材料,在满足加热功能实现的同时极大的减少铜质材料的使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利润。润。润。
技术研发人员:
梁志斌 邓国基 姚佳浩 陈沛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浩嘉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5
技术公布日:
20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