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利器桶,具体涉及一种自
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
背景技术:
2.利器盒是一种医用收纳盒,用于收集注射器、小玻璃制品、刀片、缝合针等锐器。利器盒为一次性使用,按国家要求规定,在24小时内必须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回收,并在48小时内彻底安全焚化;且基于安全性,对利器盒的使用容量也有一定的安全标准,通常在装满约3/4容量时就不应继续使用,需要封闭处理;且封闭形式必须为自锁式,非破坏性不可二次打开。
3.目前,医疗用的利器盒主要有以下几种痛点:开口平面导致批量倒入时易飞溅掉落;3/4的容载标准难以目视感知;敞开式导致利器等污染源无法在使用后立刻隔绝。因此,目前医疗场所亟需一种容量大、用后即隔绝污染且可感知容载情况的防飞溅利器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以解决上述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桶体、自重力封闭单元、脚踏
连杆机构及踏板;
所述桶体包括桶身、上盖板及底座,所述桶身的上端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的桶身上转动设置有能够封闭所述开口的上盖板,所述桶身的下端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用于安装踏板;所述开口下方的桶身侧壁转动设置有
斜坡板,所述斜坡板用于引导倒入的垃圾顺斜坡进入桶身,斜坡板与桶身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用于支撑斜坡板形成斜坡;所述自重力封闭单元包括封闭板、挡板、重力块、探针,所述封闭板位于所述斜坡板的下方,封闭板与用于阻挡垃圾溢出封闭板的挡板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设置在桶身的内腔,所述连接块的下端设有探针及重力块,所述重力块用于通过自重支撑封闭板抵触在斜坡板的下端,所述探针用于通过下端端头监测桶身内腔的垃圾量;所述踏板通过脚踏连杆机构分别连接上盖板及斜坡板,踏板用于控制上盖板与斜坡板转动。
7.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8.进一步地,所述脚踏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连板、第一支撑柱、第一弹簧、第二支撑柱、第二连杆;所述上盖板通过第一拉绳与第一连杆的上端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连杆通过固定套安装在所述桶身的侧壁,第一连杆与固定套滑动连接;所述连板与第一支撑柱转动设置在底座中,并形成杠杆结构,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穿过桶身的下端面与连板的右端转动连接;所述踏板与第二支撑柱转动设置在底座中,并形成杠杆结构,所述踏板的右端端头设置在所述连板左端端头的下方;所述斜坡板通过第二拉绳与第二连杆的上端进行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通过固定套安装在所述桶身的侧壁,第二连杆与固定套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穿过桶身的下端面与所述踏板的左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板的左端通过第一弹簧与底座进行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拉绳绕过第一转轴进行设置,所述第一转轴安装在桶身的内腔中;所述第二拉绳绕过第三转轴进行设置,所述第三转轴安装在桶身的内腔中。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穿过所述桶身的下端面的连接处均设有橡胶圈。
11.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上设有卡扣,所述斜坡板上设有供卡扣扣入的卡扣缝。
12.进一步地,所述卡扣采用箭头状。
13.进一步地,所述斜坡板上开设有水滴型的针头分离孔。
14.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与桶身的转动连接处设有扭簧。
15.进一步地,所述探针采用细长刚性圆柱。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通过自重力封闭单元,实现了对倒入利器的及时隔绝;通过探针提供了定量感知的手段,避免了过量溢出或者利器外漏的安全问题;通过脚踏连杆机构,避免了手动关闭上盖板而导致手部易沾染污染物的问题;且自重力封闭单元可以一体成型、脚踏连杆机构容易制造拆装,养护方便,成本低廉;在操作过程中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重封闭单元的侧视结构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上盖板、11-卡扣、2-第一转轴、3-第一拉绳、4-第二转轴、5-自重力封闭单元、51-封闭板、52-挡板、53-重力块、54-探针、6-第一连杆、7-固定套、8-连板、9-第一支撑柱、10-第一弹簧、11-第二支撑柱、12-踏板、13-桶身、14-第二连杆、15-第二拉绳、16-斜坡板、161-卡扣缝、162-针头分离孔、17-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4.需要注意的是,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25.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桶体、自重力封闭单元5、脚踏连杆机构及踏板12;所述桶体包括桶身13、上盖板1及底座,所述桶身13的上端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的桶身13上转动设置有能够封闭所述开口的上盖板1,所述桶身13的下端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用于安装踏板12;所述开口下方的桶身13侧壁转动设置有斜坡板16,所述斜坡板16用于引导倒入的垃圾顺斜坡进入桶身13,所述斜坡板16与桶身13侧壁留有可供转动的间隙,斜坡板16与桶身13之间
连接有第二弹簧17,所述第二弹簧17用于支撑斜坡板16形成斜坡;所述自重力封闭单元5包括封闭板51、挡板52、重力块53、探针54,所述封闭板51位于所述斜坡板16的下方,封闭板51与用于阻挡垃圾溢出封闭板51的挡板52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通过第二转轴4转动设置在桶身13的内腔,所述连接块的下端设有探针54及重力块53,所述重力块53用于通过自重支撑封闭板51抵触在斜坡板16的下端,并在垃圾的重力使得整个自重力封闭单元5转动,并在垃圾落入桶身13的内腔后进行复位,所述探针54用于通过下端端头监测桶身13内腔的垃圾量,当垃圾达到约桶身13内腔容积的3/4时,垃圾会抵住探针54,以此限制封闭板51转动,继续投入垃圾,并通过此现象告知使用者该利器桶已满;所述踏板12通过脚踏连杆机构分别连接上盖板1及斜坡板16,踏板12用于控制上盖板1与斜坡板16转动,来封闭开口。以此通过斜坡板16与自重力封闭单元5的配合,起到垃圾即倒即封闭的功能。
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脚踏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6、连板8、第一支撑柱9、第一弹簧10、第二支撑柱11、第二连杆14;所述上盖板1通过第一拉绳3与第一连杆6的上端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连杆6通过固定套7安装在所述桶身13的侧壁,第一连杆6与固定套7滑动连接;所述连板8与第一支撑柱9转动设置在底座中,并形成杠杆结构,所述第一连杆6的下端穿过桶身13的下端面与连板8的右端转动连接;所述踏板12与第二支撑柱11转动设置在底座中,并形成杠杆结构,所述踏板12的右端端头设置在所述连板8左端端头的下方,以此形成结构联动;所述斜坡板16通过第二拉绳15与第二连杆14的上端进行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4通过固定套7安装在所述桶身13的侧壁,第二连杆14与固定套7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4的下端穿过桶身13的下端面与所述踏板12的左端转动连接,以此形成上盖板1、脚踏连杆机构及踏板12之间的传动连接;所述连板8的左端通过第一弹簧10与底座进行连接,以此限制连板8的转动,避免影响正常状态下利器桶的使用。以此可通过踩动踏板12,来驱动斜坡板16及上盖板1,从而实现位于斜坡板16上最后一次垃圾的收纳及上盖板1的转动闭合。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绳3绕过第一转轴2进行设置,以此避免第一拉绳3与脚踏连杆机构相接触的同时,可以形成更好的受力角度,从而更加便于驱动上盖板1进行转动,所述第一转轴2安装在桶身13的内腔中;所述第二拉绳15绕过第三转轴进行设置,所述第三转轴安装在桶身13的内腔中,以此形成更好的受力角度,从而更加便于驱动斜坡板16进行转动。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6及第二连杆14穿过所述桶身13的下端面的连接处均设有橡胶圈,以此在保证装置连接的密闭性的同时,允许第一连杆6及第二连杆14在移动时存在的适当位移。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板1上设有卡扣11,所述斜坡板16上设有供卡扣11扣入的卡扣缝161,以此在上盖板1转动闭合后,通过卡扣11与卡扣缝161进行扣紧连接。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11采用箭头状,以此在扣紧后,实现单向锁死。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斜坡板16上开设有水滴型的针头分离孔162,以此便于针头的分离操作。
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板1与桶身13的转动连接处设有扭簧,以此支撑上盖板1在正常正态下保持开启状态。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探针54采用细长刚性圆柱。
34.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正常状态下,脚踏连杆机构在第一弹簧10的作用下保持稳
固状态,且上盖板1处于开启;当使用者进行垃圾倾倒时,垃圾顺斜坡板16落在封闭板51的上方,再因垃圾的自重,使得封闭板51进行转动,从而将垃圾收入桶身13的内腔,之后,自重力封闭单元5整体在重力块53的作用下复位;当垃圾装满约容积的3/4时,探针54抵触垃圾,使得自重力封闭单元5无法进行转动,以致最后一次垃圾停留在斜坡板16上,此时,使用者应了解的桶内的容纳情况;使用者通过踩动踏板12的左端,使得斜坡板16被下拉,从而带动自重力封闭单元5进行转动,垃圾顺势进入桶身13的内腔;同时,上盖板1转动将开口闭合,并通过卡扣11与卡扣缝161进行扣紧连接,锁死该利器桶不再使用,等待回收处理。
35.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桶体、自重力封闭单元(5)、脚踏连杆机构及踏板(12);所述桶体包括桶身(13)、上盖板(1)及底座,所述桶身(13)的上端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的桶身(13)上转动设置有能够封闭所述开口的上盖板(1),所述桶身(13)的下端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用于安装踏板(12);所述开口下方的桶身(13)侧壁转动设置有斜坡板(16),所述斜坡板(16)用于引导倒入的垃圾顺斜坡进入桶身(13),斜坡板(16)与桶身(13)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17),所述第二弹簧(17)用于支撑斜坡板(16)形成斜坡;所述自重力封闭单元(5)包括封闭板(51)、挡板(52)、重力块(53)、探针(54),所述封闭板(51)位于所述斜坡板(16)的下方,封闭板(51)与用于阻挡垃圾溢出封闭板(51)的挡板(52)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通过第二转轴(4)转动设置在桶身(13)的内腔,所述连接块的下端设有探针(54)及重力块(53),所述重力块(53)用于通过自重支撑封闭板(51)抵触在斜坡板(16)的下端,所述探针(54)用于通过下端端头监测桶身(13)内腔的垃圾量;所述踏板(12)通过脚踏连杆机构分别连接上盖板(1)及斜坡板(16),踏板(12)用于控制上盖板(1)与斜坡板(16)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6)、连板(8)、第一支撑柱(9)、第一弹簧(10)、第二支撑柱(11)、第二连杆(14);所述上盖板(1)通过第一拉绳(3)与第一连杆(6)的上端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连杆(6)通过固定套(7)安装在所述桶身(13)的侧壁,第一连杆(6)与固定套(7)滑动连接;所述连板(8)与第一支撑柱(9)转动设置在底座中,并形成杠杆结构,所述第一连杆(6)的下端穿过桶身(13)的下端面与连板(8)的右端转动连接;所述踏板(12)与第二支撑柱(11)转动设置在底座中,并形成杠杆结构,所述踏板(12)的右端端头设置在所述连板(8)左端端头的下方;所述斜坡板(16)通过第二拉绳(15)与第二连杆(14)的上端进行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4)通过固定套(7)安装在所述桶身(13)的侧壁,第二连杆(14)与固定套(7)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4)的下端穿过桶身(13)的下端面与所述踏板(12)的左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板(8)的左端通过第一弹簧(10)与底座进行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绳(3)绕过第一转轴(2)进行设置,所述第一转轴(2)安装在桶身(13)的内腔中;所述第二拉绳(15)绕过第三转轴进行设置,所述第三转轴安装在桶身(13)的内腔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6)及第二连杆(14)穿过所述桶身(13)的下端面的连接处均设有橡胶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1)上设有卡扣(111),所述斜坡板(16)上设有供卡扣(111)扣入的卡扣缝(16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111)采用箭头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板(16)上开设有水滴型的针头分离孔(16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1)与桶身(13)的转动连接处设有扭簧。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探针(54)采用细长刚性圆柱。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重力闭合且可定量感知的多功能利器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桶体、自重力封闭单元、脚踏连杆机构及踏板;桶体包括桶身、上盖板及底座,桶身的上端面开设有开口,开口处设有上盖板,桶身的下端装有底座;开口下方的桶身侧壁转动设有斜坡板,斜坡板与桶身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自重力封闭单元包括封闭板、挡板、重力块、探针,封闭板位于斜坡板的下方,封闭板与挡板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连接块转动设置在桶身内,连接块的下端设有探针及重力块;踏板通过脚踏连杆机构分别连接上盖板及斜坡板。本实用新型通过自重力封闭单元,实现垃圾的及时隔绝;通过探针提供了定量感知的手段;通过脚踏连杆机构,避免了手部的污染。避免了手部的污染。避免了手部的污染。
技术研发人员:
黄晓雨 王哲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南京鼓楼医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6.22
技术公布日:
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