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与流程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梁模板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2.传统建筑施工过程中,梁模板加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首先要采用主次龙骨安装加固,还需通过对拉螺栓钻孔加固梁两侧,再用镰刀卡加固梁底,以此形成加固效果。在梁板模板加固施工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钻孔造成材料破坏影响材料周转率,施工极不方便,拖延工程进度,造成费用增加。
3.申请号为202020938378.7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大钢模板的侧模加固方式,包括钢模板、第一槽钢、第二槽钢、钢销、竖向木方和梁侧模板,钢模板的一侧焊接有若干个第一槽钢,第一槽钢的背楞与第二槽钢的背楞相卡合,且通过钢销进行连接固定,梁侧模板与第二槽钢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竖向木方。该方案将梁侧模与大钢模板连成一个整体,增加了侧模的整体刚度,不容易变形;该加固方式与相邻的钢模板连接,不受梁跨度大小的影响,节约了钢管的使用量,降低了使用的成本。然而,槽钢需要经过加工才能使用,且槽钢和钢销的使用量较大,增加了工人的负荷。
4.因此,开发一种操作便捷、结构轻便的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及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由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以解决加固操作复杂和结构笨重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侧模板两侧分别布设一排纵向木方;两侧所述纵向木方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一排竖向木方;所述纵向木方和竖向木方分别按一定间隔并行排列;两侧所述竖向木方上部侧面、紧挨所述梁的楼板模板下固定连接一排纵向木方;
7.两侧所述竖向木方的下端部与架设的水平杆、立杆和纵向杆节点处卡牢;连接所述竖向木方上部侧面的所述纵向木方与架设的水平杆和纵向杆节点处卡牢。
8.进一步地,所述梁侧模板两侧纵向木方的间距根据梁高确定且不大于300mm。此特征可保证所述纵向木方对所述梁侧模板的固定强度足够,满足施工要求。
9.进一步地,所述竖向木方的间距不大于300mm。此特征可保证所述竖向木方对所述纵向木方的固定强度足够,满足施工要求。
10.进一步地,一根所述竖向木方上部侧面的相邻两根纵向木方卡牢所述竖向木方。此特征进一步加强所述竖向木方和纵向木方之间的卡紧程度。
11.进一步地,所述纵向木方和竖向木方分别在梁两侧对称分布。此特征使得所述梁侧模板两侧的所述纵向木方和竖向木方受力均匀。
12.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梁侧模板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实施上述加固结构,包括如下步骤:
13.步骤s1、梁侧模板支模,在所述梁侧模板上弹线,根据弹线位置放置两侧纵向木方,并钉紧固牢;
14.步骤s2、在纵向木方上钉固竖向木方,所述竖向木方下端部与架设的水平杆、立杆和纵向杆节点处卡牢;
15.步骤s3、所述竖向木方上部侧面、紧挨所述梁的楼板模板下固定连接一排纵向木方,然后加固上方楼板模板,利用梁板对称挤压力形成加固。
16.进一步地,所述梁侧模板支设完成后,调整梁钢筋位置,保证钢筋在模板内的位置正确,保证保护层厚度的正确性。
17.进一步地,所述梁为高度小于800mm的框架梁和其他需要加固的主梁、次梁。
18.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19.(1)加固方法不需对拉螺栓、镰刀卡,不需对模板钻孔,作业效率更高,施工过程更安全;
20.(2)提高材料周转与使用效率,减少人工与材料费,节约成本;
21.(3)仅使用易加工的木方进行加固,结构简易,加快施工进度。
2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所述加固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梁侧模板两侧分别布设一排纵向木方;两侧所述纵向木方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一排竖向木方;两侧所述竖向木方上部侧面、紧挨所述梁的楼板模板下固定连接一排纵向木方;两侧所述竖向木方的下端部与架设的水平杆、立杆和纵向杆节点处卡牢;连接上部侧面的所述纵向木方与架设的水平杆和纵向杆节点处卡牢。所述加固方法以实施上述加固结构,利用梁板对称挤压力形成加固。本发明的加固结构及方法不需对拉螺栓、镰刀卡,不需对模板钻孔,作业效率更高,施工过程更安全。
附图说明
2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24.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面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固方法流程图;
27.其中,1为楼板模板,2为梁侧模,3为侧部纵向木方,4为竖向木方,5为水平杆,6为立杆,7为顶部纵向木方,8为纵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29.实施例1
30.参见图1和图2,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侧模板2两侧分别
布设一排纵向木方3;两侧所述纵向木方3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一排竖向木方4;所述纵向木方3和竖向木方4分别按一定间隔并行排列;两侧所述竖向木方4上部侧面、紧挨所述梁的楼板模板1下固定连接一排纵向木方7;两侧所述竖向木方4的下端部与架设的水平杆5、立杆6和纵向杆8节点处卡牢;连接所述竖向木方4上部侧面的所述纵向木方7与架设的水平杆5和纵向杆8节点处卡牢。
31.所述梁侧模板两侧纵向木方3的间距根据梁高确定且不大于300mm。所述竖向木方4的间距不大于300mm。本实施例中,纵向木方3的间距为300mm,竖向木方4的间距为300mm。一根所述竖向木方4上部侧面的相邻两根纵向木方7卡牢所述竖向木方4。所述纵向木方和竖向木方4分别在梁两侧对称分布。
32.参见图3,实施上述加固结构的梁侧模板的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3.步骤s1、梁侧模板支模,在所述梁侧模板2上弹线,根据弹线位置放置两侧纵向木方,并钉紧固牢;
34.步骤s2、在纵向木方上钉固竖向木方4,所述竖向木方4下端部与架设的水平杆、立杆和纵向杆节点处卡牢;
35.步骤s3、所述竖向木方4上部侧面、紧挨所述梁的楼板模板下固定连接一排纵向木方7,然后加固上方楼板模板1,利用梁板对称挤压力形成加固。
36.所述梁侧模板支设完成后,调整梁钢筋位置,保证钢筋在模板内的位置正确,保证保护层厚度的正确性。
37.本发明针对于高度小于800mm的框架梁和其他需要加固的主梁次梁有显著效果,可以提高工期进度,减少繁琐工序,提高效率。
38.实施例2
39.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实施例1类似。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纵向木方3的间距为250mm,竖向木方4的间距为250mm。
40.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所述加固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梁侧模板两侧分别布设一排纵向木方;两侧所述纵向木方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一排竖向木方;两侧所述竖向木方上部侧面、紧挨所述梁的楼板模板下固定连接一排纵向木方;两侧所述竖向木方的下端部与架设的水平杆、立杆和纵向杆节点处卡牢;连接上部侧面的所述纵向木方与架设的水平杆和纵向杆节点处卡牢。所述加固方法以实施上述加固结构,利用梁板对称挤压力形成加固。本发明的加固结构及方法不需对拉螺栓、镰刀卡,不需对模板钻孔,作业效率更高,施工过程更安全。
41.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结合现有技术以及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变化例,在此不做赘述。这样的变化例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42.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侧模板(2)两侧分别布设一排纵向木方(3);两侧所述纵向木方(3)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一排竖向木方(4);所述纵向木方(3)和竖向木方(4)分别按一定间隔并行排列;两侧所述竖向木方(4)上部侧面、紧挨所述梁的楼板模板(1)下固定连接一排纵向木方(7);两侧所述竖向木方(4)的下端部与架设的水平杆(5)、立杆(6)和纵向杆(8)节点处卡牢;连接所述竖向木方(4)上部侧面的所述纵向木方(7)与架设的水平杆(5)和纵向杆(8)节点处卡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侧模板两侧纵向木方(3)的间距根据梁高确定且不大于3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木方(4)的间距不大于30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一根所述竖向木方(4)上部侧面的相邻两根纵向木方(7)卡牢所述竖向木方(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木方和竖向木方(4)分别在梁两侧对称分布。6.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实施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加固结构,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梁侧模板支模,在所述梁侧模板上弹线,根据弹线位置放置两侧纵向木方,并钉紧固牢;步骤s2、在纵向木方上钉固竖向木方(4),所述竖向木方(4)下端部与架设的水平杆(5)、立杆(6)和纵向杆(8)节点处卡牢;步骤s3、所述竖向木方(4)上部侧面、紧挨所述梁的楼板模板下固定连接一排纵向木方(7),然后加固上方楼板模板(1),利用梁板对称挤压力形成加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侧模板支设完成后,调整梁钢筋位置,保证钢筋在模板内的位置正确,保证保护层厚度的正确性。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为高度小于800mm的框架梁和其他需要加固的主梁、次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所述加固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梁侧模板两侧分别布设一排纵向木方;两侧所述纵向木方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一排竖向木方;两侧所述竖向木方上部侧面、紧挨所述梁的楼板模板下固定连接一排纵向木方;两侧所述竖向木方的下端部与架设的水平杆、立杆和纵向杆节点处卡牢;连接上部侧面的所述纵向木方与架设的水平杆和纵向杆节点处卡牢。所述加固方法以实施上述加固结构,利用梁板对称挤压力形成加固。本发明的加固结构及方法不需对拉螺栓、镰刀卡,不需对模板钻孔,作业效率更高,施工过程更安全。施工过程更安全。施工过程更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

莫旭东 黄杰 李鑫 赵亮 鲁周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3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

本文发布于:2022-11-24 18:4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4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纵向   模板   结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