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关节镜手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
背景技术:
2.关节镜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对于一些保守无效的关节内疾病的,不失为一种先进技术,应用范围较广。
3.关节镜手术具体是将关节镜用于关节疾病的微创手术,手术一般需2-3个5mm左右的手术切口,将关节镜置入关节腔内后可清晰观察关节内部的情况,因关节镜可放大30倍,所以镜下可明确探查关节内疾病的病变程度以及病变部位。
4.在关节镜手术过程中,一般通过悬挂输液装置持续向关节内注入
生理盐水,使关节镜的视野处于清晰的手术环境中,生理盐水在流经关节部位后部分经引流管排出,但仍有部分液体渗漏到体外,造成周围环境受到污染,增加手术困难和感染风险,尤其是部分复杂手术,时间较长,需液量较大,大量的液体外流大大增加了手术的困难,因此需要专门的水收集和排泄装置。
5.现有手术中,并没有专门的设施来收集排出的生理盐水,仅是通过在手术床的侧方铺设塑料袋的形式收集废水,但其耐用性较差,非常容易破损造成二次污染,另外袋内大量液体也极不利于医生的手术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能够有效地对关节手术过程中持续排出的生理盐水进行收集,并及时将收集到的生理盐水向外导出,使手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术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手术操作空间。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包括:导流袋以及
集水袋,
所述导流袋与所述集水袋之间通过软管连接;所述导流袋包括敞口结构的导流袋体,所述导流袋体上连接有能够贴敷于患者身体上的切口膜;所述集水袋包括封闭结构的集水袋体,所述集水袋体上设置有能够排液的
出水口。
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袋体为向下渐缩的锥形,包括位于顶部的敞口以及位于底部的导流出水口,所述软管连接在所述导流出水口的下方。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袋体包括三角形的平面侧壁,所述切口膜与所述平面侧壁的顶边相接。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平面侧壁的侧部连接有扇面侧壁,所述扇面侧壁的顶边设置有能够对所述导流袋体的敞口定型的塑形条。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口膜上粘贴有保护贴纸,所述保护贴纸与所述扇面侧壁分别设置在所述导流袋体的左右两侧。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出水口的底部设置有导流出水阀,所述导流出水阀包括直管段的阀口,所述软管可插拔地套接所述阀口上。
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水袋体平放设置,所述软管与所述集水袋体一体成型,所述软管靠近所述集水袋体的部位设置有集水进水阀。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水口包括位于所述集水袋体顶部的顶部出水口,以及设置在所述集水袋体侧部的侧部出水口;
15.所述顶部出水口包括突出于所述集水袋体侧壁的直管,所述直管上可拆卸地连接有柔性管帽,所述侧部出水口上设置有集水出水阀。
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出水阀及所述集水出水阀均为十字阀。
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口膜为矩形,所述切口膜的长边与所述导流袋体相接,且长边的长度不低于45cm。
18.通过设置的导流袋以及集水袋,能够将在关节镜手术过程中从病人体外排出的生理盐水进行导流以及收集,通过在导流袋体顶部连接切口膜,能够使切口膜贴敷在病人的身体上,使关节部位排出的生理盐水沿切口膜以及导流袋体向下顺流,及时通过导流袋体导出,并通过软管输送至集水袋体中。
19.敞口结构的导流袋体增大了其顶部的敞开空间,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提高生理盐水的承接范围,封闭结构的集水袋体能够对收集到的生理盐水进行密闭储存,规避了因外露而造成二次污染的可能,集水袋体上设置的出水口,能够通过接管的形式将生理盐水排放至医院专属的排水系统,防止医疗污水的外泄。
20.通过导流袋及集水袋的相互配合,并通过切口膜将导流袋贴敷于患者身体上,能够使持续排出的生理盐水及时导流、收集并外排,有效改善了关节镜手术的作业环境,提高了手术效率,为医生提供了更为清洁以及便利的手术空间。
21.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中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中导流袋体与切口膜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中集水袋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标:
27.1-导流袋;11-平面侧壁;12-扇面侧壁;13-塑形条;14-敞口;15-导流出水口;16-导流出水阀;
28.2-切口膜;
29.3-集水袋;31-集水进水阀;32-顶部出水口;33-侧部出水口;34-集水出水阀;
30.4-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
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4.本技术中的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主要应用于关节镜手术中,具体是对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从病人体内持续注入并排出的生理盐水进行收集,以改善现有手术过程中的作业环境。
35.现有关节镜手术过程中,病人处于仰卧位姿态,由于仅在病人的患肢侧下部铺设医用塑料布,使生理盐水直接顺塑料布向下滴流并排泄于地面,严重影响术者的操作,更甚者容易使医生在手术时滑倒,带来极大的手术风险。为了改善术者的手术环境,增强操作便捷性,需要考虑将生理盐水及时导出外排。
36.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主要包括用于将生理盐水从手术床及时导出的导流袋1,以及用于收集并密闭排放生理盐水的集水袋3。
37.基于上述两种不同的功能,需要使生理盐水充分地导流进入导流袋1,以及快速及时将导流袋1中的生理盐水密闭收集至集水袋3,通过连接在导流袋1与集水袋3之间的软管4,能够将生理盐水实时地从导流袋1底部导入集水袋3中。在使用过程中,导流袋1通过切口膜2粘贴在患者的患肢侧部,集水袋3设置在导流袋1的下部,放置在地面或者手术床的底部,通过生理盐水的自重从导流袋1向下顺流至集水袋3中。
38.具体地,导流袋1包括敞口结构的导流袋体,生理盐水从患者的手术切口部位持续排出,能够通过导流袋体的顶部敞口14顺流进入导流袋1,并通过软管4输送至位于导流袋1下方的集水袋3中。在导流袋体上连接有能够贴敷于病人身体上的切口膜2,能够将切口膜2融合在患者身体上,使生理盐水沿切口膜2的侧面通过导流袋1的顶部敞口14顺流进入导流袋1,并通过连接在导流袋1与集水袋3之间的软管4进入集水袋3中。
39.为了防止生理盐水的长时间外露,集水袋3包括封闭结构的集水袋体,能够使生理盐水在集水袋3中密闭存储,并且有效避免了在地面上的外泄。
40.在集水袋体上设置有出水口,能够将集水袋3中的生理盐水通过接管的形式排放至医院的医疗污水系统,或者将整体的集水袋3进行撤除更换,满足不同工况下的使用需求。
4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导流的顺畅程度,导流袋体具体为向下渐缩的锥形结构,包括位于顶部的敞口14以及位于底部的锥口形式的导流出水口15,生理盐水在导流袋体中能够快速地顺流至底部锥口,并通过连接在导流出水口15下方的软管4流入集水
袋3中。
42.具体地,导流袋体包括三角形的平面侧壁11,切口膜2与平面侧壁11的顶边相接,能够使切口膜2与平面侧壁11构成一个整体的侧壁平面,保证生理盐水能够顺着侧壁平面向下流动。
43.为了构成导流袋体顶部的敞口14,在平面侧壁11的侧部连接有扇面侧壁12,具体地,扇面侧壁12为弧面结构,能够对平面侧壁11进行合围,并且构成导流袋体的锥斗。
44.在扇面侧壁12的顶边设置有能够对导流袋体的敞口14进行定型的塑形条13,为了使导流袋1能够更加服帖地与病人身体贴合,导流袋体为软体袋,通过在扇面侧壁12的顶边设置塑形条13,能够保持导流袋体顶部的敞口14状态,从最大程度上扩展生理盐水的承接范围。
45.塑形条13可采用易于塑形的铝条或者锡条,通过塑料膜对其进行外包,并热合在导流袋体上,提高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46.切口膜2具体包括光滑面及粘贴面,在切口膜2的粘贴面上粘贴有保护贴纸(图中未示出),能够保护切口膜2的粘性,优选地,保护贴纸及粘贴面与扇面侧壁12分别设置在导流袋体上平面侧壁11的左右两侧,在使用时将保护贴纸从粘贴面上撕下,并使粘贴面贴附在患者身体上,使生理盐水顺利至扇面侧壁12围合的锥斗底部,保证了导流袋1的顺畅导流。
47.导流出水口15具体为设置在导流袋体底部的锥口,在导流出水口15的底部设置有导流出水阀16,通过导流出水阀16能够控制生理盐水在导流袋1与集水袋3之间的输送,方便对停止输送时对集水袋3进行更换,或者保持实时的输送。
48.优选地,导流出水阀16包括直管段的阀口,软管4可插拔地套接阀口上。通过该种设置方式,能够使软管4以及集水袋3作为整体与导流袋1进行可拆卸连接,利于在手术时间较短,总体生理盐水量不大时对不同的集水袋3进行更换。
49.在使用过程中,集水袋体平放设置在地面或者手术床底部的平板支架上,优选地,集水袋3可设置为类似尿袋的结构形式,将软管4与集水袋体一体成型,在集水袋3充满后,暂时关闭导流出水阀16,并将软管4在导流出水阀16的阀口拔除,更换新的空瘪的集水袋3。
50.软管4靠近集水袋体的部位设置有集水进水阀31,通过在软管4上设置集水进水阀31,能够控制生理盐水在集水袋3内输送通道的通断,以满足在不同使用工况下的具体需求。
51.出水口包括位于集水袋体顶部的顶部出水口32,以及设置在集水袋体侧部的侧部出水口33。当手术时间较长且生理盐水排出量较大时,可通过在顶部出水口32上外接软管的形式,将集水袋3中的水引流至医院的医疗污水排放管网中。具体地,顶部出水口32包括突出于集水袋体侧壁的直管,能够将外接软管套接在直管上,使生理盐水得到可靠排出。当正常集水时,能够通过可拆卸地连接在直管顶部的柔性管帽对出水口进行封堵,使生理盐水得到密闭存储。
52.同时,侧部出水口33上还设置有集水出水阀34,利于对集水袋3内部的生理盐水进行排空,并可实现对其内部的冲洗,使容量较大集水袋3能够重复利用。
53.为了方便对生理盐水流通通道进行通断控制,导流出水阀16及集水出水阀34均优选为十字阀,能够方便手动控制,提高操作效率。
54.基于导流袋体与病人身体贴附可靠性的角度考虑,本实用新型中的切口膜2为矩形,切口膜2的长边与导流袋体相接,且相接长边的长度不低于45cm,能够增大切口膜2与身体的贴敷面积,增强使用稳定性。
5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5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袋以及集水袋,所述导流袋与所述集水袋之间通过软管连接;所述导流袋包括敞口结构的导流袋体,所述导流袋体上连接有能够贴敷于患者身体上的切口膜;所述集水袋包括封闭结构的集水袋体,所述集水袋体上设置有能够排液的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袋体为向下渐缩的锥形,包括位于顶部的敞口以及位于底部的导流出水口,所述软管连接在所述导流出水口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袋体包括三角形的平面侧壁,所述切口膜与所述平面侧壁的顶边相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侧壁的侧部连接有扇面侧壁,所述扇面侧壁的顶边设置有能够对所述导流袋体的敞口定型的塑形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膜上粘贴有保护贴纸,所述保护贴纸与所述扇面侧壁分别设置在所述导流袋体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出水口的底部设置有导流出水阀,所述导流出水阀包括直管段的阀口,所述软管可插拔地套接所述阀口上。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袋体平放设置,所述软管与所述集水袋体一体成型,所述软管靠近所述集水袋体的部位设置有集水进水阀。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包括位于所述集水袋体顶部的顶部出水口,以及设置在所述集水袋体侧部的侧部出水口;所述顶部出水口包括突出于所述集水袋体侧壁的直管,所述直管上可拆卸地连接有柔性管帽,所述侧部出水口上设置有集水出水阀。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出水阀及所述集水出水阀均为十字阀。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膜为矩形,所述切口膜的长边与所述导流袋体相接,且长边的长度不低于45cm。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关节镜手术水收集组件,包括:导流袋以及集水袋,所述导流袋与所述集水袋之间通过软管连接;所述导流袋包括敞口结构的导流袋体,所述导流袋体上连接有能够贴敷于患者身体上的切口膜;所述集水袋包括封闭结构的集水袋体,所述集水袋体上设置有能够排液的出水口。通过导流袋及集水袋的相互配合,并通过切口膜将导流袋贴敷于患者身体上,能够使持续排出的生理盐水及时导流、收集并外排,有效改善了关节镜手术的作业环境,提高了手术效率,为医生提供了更为清洁以及便利的手术空间。间。间。
技术研发人员:
王明新 李春宝 汪茜 王耀霆 王龙 吴毅东 于康康 安明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技术研发日:
2022.06.13
技术公布日:
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