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人工
瓣膜。
背景技术:
2.主动脉瓣疾病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病,经导管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无需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将人工主动脉瓣膜以经导管的方式植入人体内,替代病变的主动脉瓣,达到微创换瓣的目的。该技术较传统外科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患者耐受性高等优点,为外科手术禁忌或高危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同样有效并且更安全的手段。
3.但现有的人工瓣膜存在以下缺陷:在将人工瓣膜进行定位的过程中,由于自体瓣膜的退化,在进行定位时,无法方便的对人工瓣膜进行控制,进而提高了人工瓣膜植入的风险,也影响人工瓣膜植入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瓣膜,在对人工瓣膜进行植入时,可以方便方便操作端对人工瓣膜的状态进行控制,以便对自体瓣叶进行捕捉,减少植入的风险,提高了人工瓣膜的植入效果。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工瓣膜:
6.人工瓣膜,包括瓣膜主
支架,在瓣膜主支架的第一端设置有控制支架,在瓣膜主支架的第二端设有第一夹紧支架、第二夹紧支架,在控制支架的端部形成控制端,在
所述第二夹紧支架的端部形成夹紧端,该夹紧端与所述第一夹紧支架相配合,所述控制支架与所述第一夹紧支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控制支架与所述第二夹紧支架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柔性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柔性。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控制支架上设有至少三个控制端,在所述第二夹紧支架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所述夹紧端。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瓣膜主支架上靠近第二端方向设置有卡紧缺口,所述第二夹紧支架的第二端贴合于卡紧缺口的内侧。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瓣膜主支架包括有主连接臂及分连接臂,所述分连接臂与所述主连接臂之间弹性连接,且所述分连接臂与所述主连接臂之间设有弹性折点,所述第一夹紧支架通过主连接臂、弹性折点、分连接臂与所述控制支架连接,所述第二夹紧支架通过分连接臂与所述控制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该弹性折点,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该分连接臂。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连接臂包括连接臂主体段、第一弯折支段、第二弯折支段,第一弯折支段、第二弯折支段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夹紧支架依次通过所述连接臂主体段、第一弯折支段与所述控制支架连接。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主体段与所述主连接臂贴合,所述第一弯折支段、第二弯折支段贴合。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主连接臂上沿纵向方向设置有多个缝合孔。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连接臂为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夹紧支架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三个第一支撑臂、至少三个第二支撑臂,各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的第一端形成一组,且与所述主连接臂连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相邻两个所述主连接臂相连接的所述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夹紧支架相对应的卡紧缺口。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偏向于所述控制支架一侧。
1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17.在对人工瓣膜进行植入时,由于需要对人工瓣膜进行定位,需要将人工瓣膜固定在患者的自体瓣膜上,此时,通过人工瓣膜的第一夹紧支架、第二夹紧支架进行夹紧固定,而为了方便的对第一夹紧支架、第二夹紧支架之间的距离进行控制,将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为不同的柔性,在通过控制支架的控制端可以对第一夹紧支架进行控制,具体原理是:通过输送工具将人工瓣膜输送至待植入的位置,通过输送工具释放或部分释放控制支架的控制端,使控制端张开的角度发生变化,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柔性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柔性,当控制端向内闭合时,第二夹紧支架会向外张开,反之,当控制端向外张开时,第二夹紧支架会向内闭合,从而实现第一夹紧支架、第二夹紧支架对自体瓣膜的捕捉与夹紧固定。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人工瓣膜固定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人工瓣膜的结构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人工瓣膜的支架的结构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人工瓣膜在打开时的端部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人工瓣膜在闭合时的端部视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人工瓣膜的支架的第一局部视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人工瓣膜的支架的第二局部视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人工瓣膜的支架的第三局部视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人工瓣膜的支架的第四局部视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0、瓣膜主支架,
28.201、分连接臂,2011、连接臂主体段,2012、第一弯折支段,2013、第二弯折支段,2014、弹性折点,202、主连接臂,2021、缝合孔,
29.21、第一夹紧支架,2111、第一支撑臂,2112、第二支撑臂,212、卡紧缺口,
30.22、第二夹紧支架,221、夹紧端,
31.23、控制支架,231、控制端,
32.26、瓣膜叶,
33.27、裙边。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
行更详细的描述。
35.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36.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7.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固定于”、“连接于”,可以是直接固定或连接于一个元件,也可以是间接固定或连接于一个元件。
38.如图1至图8所示,人工瓣膜,包括瓣膜主支架10,在瓣膜主支架10上第一端位置设置有瓣膜叶26,在瓣膜主支架10上第二端位置设置有裙边27,且在瓣膜主支架10的第一端设置有控制支架23,在瓣膜主支架10的第二端设有第一夹紧支架21、第二夹紧支架22,在控制支架23的端部形成控制端231,在所述第二夹紧支架22的端部形成夹紧端221,该夹紧端221与所述第一夹紧支架21相配合,所述控制支架23与所述第一夹紧支架2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控制支架23与所述第二夹紧支架2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柔性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柔性。
39.在对人工瓣膜进行植入时,由于需要对人工瓣膜进行定位,需要将人工瓣膜固定在患者的自体瓣膜上,此时,通过人工瓣膜的第一夹紧支架21、第二夹紧支架22进行夹紧固定,而为了方便的对第一夹紧支架21、第二夹紧支架22 之间的距离进行控制,将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为不同的柔性,在通过控制支架23的控制端231可以对第一夹紧支架21进行控制,具体原理是:通过输送工具将人工瓣膜输送至待植入的位置,通过输送工具释放或部分释放控制支架23的控制端231,使控制端231张开的角度发生变化,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柔性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柔性,当控制端231向内闭合时,第二夹紧支架22会向外张开,反之,当控制端231向外张开时,第二夹紧支架22会向内闭合,从而实现第一夹紧支架21、第二夹紧支架22对自体瓣膜的捕捉与夹紧固定。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人工瓣膜固定的准确性。
40.请重点结合图5所示,所述瓣膜主支架10包括有主连接臂202及分连接臂201,所述分连接臂201包括连接臂主体段2011、第一弯折支段2012、第二弯折支段2013,第一弯折支段2012、第二弯折支段2013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分连接臂201与所述主连接臂202之间弹性连接,且所述分连接臂201与所述主连接臂202之间设有弹性折点2014,所述第一夹紧支架21通过主连接臂 202、弹性折点2014、分连接臂201与所述控制支架23连接,所述第二夹紧支架22通过分连接臂201的连接臂主体段2011、第一弯折支段2012与所述控制支架2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该弹性折点2014,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该分连接臂201。
41.在对控制端231进行控制时,由于第一夹紧支架21与控制端231之间存在弹性折点2014,而该弹性折点2014的柔性较大,此时,控制端231更容易控制第二夹紧支架22的夹紧端221张开或闭合,进而实现对自体瓣膜的夹紧及固定。为保证夹紧后的复位顺畅,减少干涉,所述连接臂主体段2011与所述主连接臂202贴合,所述第一弯折支段2012、第二弯折支段2013贴合。在所述主连接臂202上沿纵向方向设置有多个缝合孔2021,以方便对该人工瓣膜作进一步的固定。为了能使所述控制端231在较小位移的情况下,使所述夹紧端221产生相对较大的位移,所述第一连接部偏向于所述控制支架23一侧。
42.在所述控制支架23上设有至少三个控制端231,在所述第二夹紧支架22 上设置有
至少三个所述夹紧端221,通过各个控制端231控制各相应夹紧端221 的位移,可以理解,控制端231及夹紧端221的数量可以相应的增加。在自然状态下,所述控制支架23的多个控制端231相互张开,在对多个控制端231 进行控制时,多个控制端231之间张开的角度越大,通过多个控制端231对第一夹紧支架21进行控制时的控制力就更强。
43.可以理解,分连接臂201、连接臂主体段2011、第一弯折支段2012、第二弯折支段2013、弹性折点2014均采用弹性材料,以便在控制时能保证多个控制端231、第一夹紧支架21的复位功能越强。
44.在所述瓣膜主支架10上靠近第二端方向设置有卡紧缺口212,所述主连接臂202为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夹紧支架21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三个第一支撑臂 2111、至少三个第二支撑臂2112,各第一支撑臂2111、第二支撑臂2112的第一端形成一组,且与所述主连接臂202连接,所述第二夹紧支架22的第二端贴合于卡紧缺口212的内侧。通过各组的第一支撑臂2111、第二支撑臂2112 形成卡紧缺口212,该卡紧缺口212与所述夹紧端221相配合,该第一支撑臂 2111、第二支撑臂2112一方面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与夹紧端 221相配合,减少干涉,并可以方便的将自体瓣膜夹紧。
45.以上实施例也并非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穷尽性列举,在此之外,还可以存在多个未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人工瓣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瓣膜主支架,在瓣膜主支架的第一端设置有控制支架,在瓣膜主支架的第二端设有第一夹紧支架、第二夹紧支架,在控制支架的端部形成控制端,在所述第二夹紧支架的端部形成夹紧端,该夹紧端与所述第一夹紧支架相配合,所述控制支架与所述第一夹紧支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控制支架与所述第二夹紧支架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柔性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柔性。2.如权利要求1所述人工瓣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支架上设有至少三个控制端,在所述第二夹紧支架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所述夹紧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人工瓣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瓣膜主支架上靠近第二端方向设置有卡紧缺口,所述第二夹紧支架的第二端贴合于卡紧缺口的内侧。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人工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主支架包括有主连接臂及分连接臂,所述分连接臂与所述主连接臂之间弹性连接,且所述分连接臂与所述主连接臂之间设有弹性折点,所述第一夹紧支架通过主连接臂、弹性折点、分连接臂与所述控制支架连接,所述第二夹紧支架通过分连接臂与所述控制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该弹性折点,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该分连接臂。5.如权利要求4所述人工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连接臂包括连接臂主体段、第一弯折支段、第二弯折支段,第一弯折支段、第二弯折支段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夹紧支架依次通过所述连接臂主体段、第一弯折支段与所述控制支架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人工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主体段与所述主连接臂贴合,所述第一弯折支段、第二弯折支段贴合。7.如权利要求4所述人工瓣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连接臂上沿纵向方向设置有多个缝合孔。8.如权利要求4所述人工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接臂为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夹紧支架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三个第一支撑臂、至少三个第二支撑臂,各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的第一端形成一组,且与所述主连接臂连接。9.如权利要求8所述人工瓣膜,其特征在于,与相邻两个所述主连接臂相连接的所述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夹紧支架相对应的卡紧缺口。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人工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偏向于所述控制支架一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工瓣膜,包括瓣膜主支架,在瓣膜主支架的第一端设置有控制支架,在瓣膜主支架的第二端设有第一夹紧支架、第二夹紧支架,在控制支架的端部形成控制端,在所述第二夹紧支架的端部形成夹紧端,该夹紧端与所述第一夹紧支架相配合,所述控制支架与所述第一夹紧支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控制支架与所述第二夹紧支架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柔性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柔性。在对人工瓣膜进行植入时,可以方便方便操作端对人工瓣膜的状态进行控制,以便对自体瓣叶进行捕捉,减少植入的风险,提高了人工瓣膜的植入效果。高了人工瓣膜的植入效果。高了人工瓣膜的植入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林雄涛 陈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北京市普惠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13
技术公布日:
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