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2.集中供热是指将热源所产生的蒸汽或热水,通过热网向区域地区的热用户供应生活用热的方式。实现集中供热是城市能源建设的一项基础目标,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国家能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集中供热行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3.现有的集中供热方式,普遍采用的供热方式为:传统的热源厂向各个换热站供给热源形成作为一次网,各换热站向终端用户提供热量形成二次网。各换热站的看站人员根据用户根据经验手动调节一、二网阀门,各换热站均为就地启动,人工调节,随着供热面积的增大,一、二网供热长度及半径的增加,供热系统容易出现供热不平衡,系统末端运行状况不好,近端过热,局部、末端不热、供热用户室内不达标增多等现象。
4.因此,现有技术中的供热系统存在能耗大,调节滞后,无法统一管理和控制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以实现供热站的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进而为集中化管理整个供热系统,提高供热均衡度提供基础。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
所述集中供热系统包括供热站、换热站和用户终端,所述供热站通过一级
管网与换热站内换热器连接,所述换热站内换热器通过二级管网与用户终端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控中心和设置在各个换热站的自动控制系统;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现场控制器、电动调节阀和站级交换机,所述现场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传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现场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动调节阀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动调节阀设置在供热站与换热站内换热器之间的一次供水管上;所述传感单元包括用于测量温度、流量和压力的第一传感
模块、第二传感模块、第三传感模块、第四传感模块,所述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一级管网供水管上,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一级管网回水管上;所述第三传感模块设置在二级管网供水管上,第四传感模块设置在二级管网回水管上;所述现场控制器通过所述站级交换机与所述集控中心连接。
7.所述集控中心包括中心交换机、数据服务器、web服务器和客户端,所述中心交换机用于连接各个自动控制系统。
8.所述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还包括远程服务中心,所述远程服务中心通过通信网络与所述集控中心和自动控制系统连接。
9.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变频器,所述第一变频器的控制端与所述现场控制
器连接,所述集中供热系统还包括补水箱和补水管,所述补水箱通过补水管路与二级管网的回水管路连接,所述补水管路上设置有补水泵,所述补水泵的控制端与变频器连接。
10.所述补水箱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连接;补水箱进水口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控制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11.所述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还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连接。
12.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二变频器,所述第二变频器的控制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连接,所述二级管网的回水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的控制端与所述循环水泵连接。
13.所述第一传感模块、第二传感模块、第三传感模块、第四传感模块均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计,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压力,温度计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温度,流量计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流量。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包括集控中心和设置在各个换热站的自动控制系统;其中,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现场控制器、传感模块、第一变频器、第二变频器、电动调节阀和站级交换机,则现场控制器可以通过传感模块实时采集一级管网和二级管网的温度、流量和压力信息。
16.2、本实用新型中,现场控制器还可以通过控制电动调节阀调节换热站的换热流量,通过控制第一变频器调节循环水泵的开启程度,通过第二变频器调节补水泵的开启程度,进而达到调节用户终端供热实现均衡供热的目的;
17.3、第三,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站级交换机与集控中心连接,一方面可以实现换热站实时数据的上传,另一方面,还可以接收集控中心发送的控制信号,实行集中换热系统的统一调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各个模块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为过滤器,2为电动调节阀,3为现场控制器,4为第二变频器,5为第一变频器,6为室外温度传感器,7为循环水泵,8为换热器,9为补水箱,10为补水泵,11为液位传感器,12为集控中心,13为电磁阀,14为一级管网供水管,15为一级管网回水管,16为二级管网供水管,17为二级管网回水管,18为补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一
24.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如图2所示,所述集中供热系统包括供热站、换热站和用户终端,所述供热站通过一级管网与换热站内换热器连接,所述换热站内换热器通过二级管网与用户终端连接,一级管网包括一级管网供水管14和一级管网回水管15,二级管网包括二级管网供水管16和二级管网回水管17。
25.如图1所示,所述远程监控系统包括:集控中心和设置在各个换热站的自动控制系统;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现场控制器、传感模块、第一变频器、第二变频器、电动调节阀和站级交换机,所述现场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传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现场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动调节阀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动调节阀设置在供热站与换热站内换热器之间的一次供水管上;所述传感单元包括用于测量温度、流量和压力的第一传感模块、第二传感模块、第三传感模块、第四传感模块,所述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一级管网供水管14上,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一级管网回水管15上;所述第三传感模块设置在二级管网供水管16上,第四传感模块设置在二级管网回水管17上;所述现场控制器通过所述站级交换机与所述集控中心连接。所述第一变频器和第二变频器的控制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连接。
26.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集控中心包括中心交换机、数据服务器、web服务器和客户端,所述中心交换机用于连接各个自动控制系统。
27.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还包括远程服务中心,所述远程服务中心通过通信网络与所述集控中心和自动控制系统连接。远程服务中心也可以集中管理各个换热站的自动控制系统,此外,还可以处理用户反馈信息,用户数据管理,用户数据曲线和报表的生成。
28.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二级管网回水管17上设置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变频器连接。
29.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集中供热系统还包括补水箱和补水管,所述补水箱通过补水管路18与二级管网回水管17连接,所述补水管路18上设置有补水泵,所述补水泵的控制端与第二变频器连接。
3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感模块、第二传感模块、第三传感模块、第四传感模块均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计,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压力,温度计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温度,流量计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流量。
31.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还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连接。通过室外温度传感器测量实时温度,可以为整体供热调节提供参考。
3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换热站设置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现场控制器、传感模块、第一变频器、第二变频器、电动调节阀和站级交换机,则现场控制器可以通过传感模块实时采集一级管网和二级管网的温度、流量和压力信息,此外,现场控制器还可以通过控制电动调节阀调节换热站的换热流量,通过控制第一变频器调节循环水泵的开启程度,通过第二变频器调节补水泵的开启程度,进而达到调节用于终端供热的目的;第三,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站级交换机与集控中心连接,一方面可以
实现换热站实时数据的上传,另一方面,还可以接收集控中心发送的控制信号,实行集中换热系统的统一调控。
33.实施例二
34.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其包括集控中心和设置在各个换热站的自动控制系统;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现场控制器3、电动调节阀2和站级交换机,所述现场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传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现场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动调节阀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动调节阀设置在供热站与换热站内换热器之间的一次供水管上;所述传感单元包括用于测量温度、流量和压力的第一传感模块、第二传感模块、第三传感模块、第四传感模块,所述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一级管网供水管14上,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一级管网回水管15上;所述第三传感模块设置在二级管网供水管16上,第四传感模块设置在二级管网回水管17上;所述现场控制器通过所述站级交换机与所述集控中心连接。
35.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补水箱9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11,所述液位传感器11的输出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连接,补水箱进水口设置有电磁阀13,所述电磁阀13的控制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则通过设置液位传感器11,可以实现补水箱9的自动补水,为二级管网的补水提前做好准备。
36.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管路18上设置有3路并联管路,其中,两路为补水泵10控制,另一路为电磁阀19控制,补水泵10通过第二变频器4控制其开启,电磁阀19直接通过现场控制器3控制,用于紧急情况的补水。此外,补水管路上也设置有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现场控制器连接,用于监测补水管路18的实时流量,以便于根据流量调节补水泵10的功率。
37.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二级管网回水管17上设置有3路并联管路,每路上均设置有一个循环泵7,循环泵7的控制端与第一变频器5连接,通过变频器调节循环泵7的转矩,实现二级管网供热流量的调节,变频器还具有多种保护功能,如接地保护,短路保护等,有较高安全性。
38.具体地,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感模块、第二传感模块、第三传感模块、第四传感模块均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计,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压力,温度计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温度,流量计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流量。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所述集中供热系统包括供热站、换热站和用户终端,所述供热站通过一级管网与换热站内换热器连接,所述换热站内换热器通过二级管网与用户终端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控中心和设置在各个换热站的自动控制系统;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现场控制器、电动调节阀和站级交换机,所述现场控制器的输入端与传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现场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动调节阀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动调节阀设置在供热站与换热站内换热器之间的一次供水管上;所述传感单元包括用于测量温度、流量和压力的第一传感模块、第二传感模块、第三传感模块、第四传感模块,所述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一级管网供水管上,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一级管网回水管上;所述第三传感模块设置在二级管网供水管上,第四传感模块设置在二级管网回水管上;所述现场控制器通过所述站级交换机与所述集控中心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控中心包括中心交换机、数据服务器、web服务器和客户端,所述中心交换机用于连接各个自动控制系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远程服务中心,所述远程服务中心通过通信网络与所述集控中心和自动控制系统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变频器,所述第一变频器的控制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连接,所述集中供热系统还包括补水箱和补水管,所述补水箱通过补水管路与二级管网的回水管路连接,所述补水管路上设置有补水泵,所述补水泵的控制端与变频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箱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连接;补水箱进水口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控制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二变频器,所述第二变频器的控制端与所述现场控制器连接,所述二级管网的回水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的控制端与所述循环水泵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模块、第二传感模块、第三传感模块、第四传感模块均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计和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压力,温度计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温度,流量计用于测量对应管道的流量。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包括:集控中心和设置在各个换热站的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现场控制器、电动调节阀和站级交换机,现场控制器的输入端与传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现场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电动调节阀的控制端连接,电动调节阀设置在供热站与换热站内换热器之间的一次供水管上;传感单元设置在一级管网和二级管网供回水管上;现场控制器通过站级交换机与集控中心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供热站供热参数的采集,上传和远程控制。上传和远程控制。上传和远程控制。
技术研发人员:
王文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寿阳县同力供热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2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