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降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煤矿井中,采煤机在综放工作面进行采煤作业时会产生大量粉尘,很多粉尘尤其是细微粉尘会随飘入回风巷道,各煤矿均采用了些降尘洒水的措施,例如在采煤工作面回风道设置不少于两道的
水幕,利用单一的一管多点式水幕降尘方式对粉尘进行阻隔。
3.公开号为:cn216367162u的一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包括:降尘板;连通腔,
所述连通腔设置于所述降尘板的中间,所述连通腔的内部设置有降尘网;下水装置,所述下水装置设置于所述降尘板正面的顶部;挡板,两块所述挡板分别设置于所述降尘板正面的左右两侧,所述降尘板正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收集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通过吸水泵吸取水箱内部的水从斜板流出顺着降尘网形成水幕,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清除拦截,并配合收集装置对水幕进行收集,并过滤后回流到水箱内,供水幕循环使用,无需太多的水资源浪费,减少企业的经济支出”;
4.在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的弊端,现有的部分回风巷道降尘装置,部分采用红外感应系统,当有工作人员通过时,自动关闭供水,等到工作人员经过后再恢复供水,该方案也是如此,工作人员如果需要通过,一整条的水幕都需关闭,水幕关闭的这段时间内会有大量粉尘通过,不便于加强工作人员通过时对粉尘的防控,不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包括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卡槽,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两个l型板,所述l型板的一侧固连有卡板,所述外壳体的两端内侧壁均固连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套接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的内侧壁绕设有两个
钢丝绳,两个所述钢丝绳 的一端均与绕线轮固连,两个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分别贯穿两个卡槽并与相邻卡板固连,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降尘机构,当工作人员需要通过设备下方时,启动电机带动绕线轮转动,将缠绕的钢丝绳放出,两个l型板转动并互相靠近,对降尘机构形成的水幕进行遮挡,使得水流从连个l型板的内部向两侧流动,此时工作人员可正常通过,工作人员通过完毕后,电机输出端反转带动绕线轮对两个钢丝绳进行缠绕,从而通过钢丝绳与卡板的连接拉动l型板转动,将水幕漏出,之所以两边都设置有一组l型板,是因为两边都有可能有工作人员通过,而如果只设置一处,部分工作人员需要穿过运输轨道,不够方便,也不够安全。
8.进一步在于:所述降尘机构包括固连于外壳体内底面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贯穿外壳体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外壳体的外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固连有供水管,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连接管固连,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有输水管,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对称固连有两个固定座,两个所述固定座的内侧壁固定套接有主管,所述主管的外侧壁上等距开设有多个圆孔,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两个弧形槽,供水管与原设备的供水系统进行连接,通过水泵将水流泵至供水管内部,并通过输水管流动至主管内部,从主管上的多个圆孔喷出形成水柱,水柱与弧形槽接触后喷溅下落,形成水幕,对粉尘进行吸附和遮挡。
9.进一步在于:所述供水管和输水管的相邻端通过加压泵进行连通,便于增大输水管的水流压强,因为主管开设有多个圆孔,如果水流压强较小,使得一部分圆孔喷出的水柱较细,使得防尘效果不佳。
10.进一步在于: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两端之间固连有辅管,所述辅管的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多个与其内部连通的雾化喷头,所述辅管与输水管之间连通有支管,使得输水管内的一部分水通过支管流入辅管内部,并通过多个雾化喷头喷出,形成雾气,辅助对粉尘进行遮挡吸附。
11.进一步在于:所述辅管为倾斜设置,使得多个雾化喷头都倾斜设置,从而使其喷出的雾气先向上再下落,因为回风巷的顶部部分为弧形设置,长方体式的外壳体与回风巷的顶壁之间留有缝隙,可以利用雾气进行遮挡,防止灰尘从缝隙顺畅通过。
12.进一步在于:所述外壳体的两端均固连有固定架,通过螺栓将固定架与回风巷的两个侧壁进行固定,从而对设备进行固定安装。
13.进一步在于:所述卡槽的两内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滑轮,钢丝绳贯穿卡槽时,与滑轮的内侧壁接触,便于减小钢丝绳与外壳体之间的摩擦,减少磨损。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1、通过在外壳体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两个l型板,水流经过加压运输至主管内部,并从多个圆孔喷出,与弧形槽的内部接触后喷溅下落形成水幕,电机带动绕线轮将钢丝绳放出,相邻的两个l型板转动并互相接触,对工作人员经过区域上方的水幕进行遮挡,而其他区域正常形成水幕,便于加强工作人员通过时对粉尘的防控,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降尘机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主管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外壳体底部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外壳体;11、固定架;12、卡槽;121、滑轮;13、弧形槽;14、矩形槽;2、l型板;21、卡板;22、电机;23、绕线轮;24、钢丝绳;3、降尘机构;31、连接管;32、水泵;33、供水管;34、加压泵;35、输水管;36、固定座;37、主管;371、圆孔;38、辅管;381、雾化喷头;39、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5所示,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卡槽12,外壳体1的两侧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两个l型板2,l型板2的一侧固连有卡板21,外壳体1的两端内侧壁均固连有电机22,电机22的输出端固定套接有绕线轮23,绕线轮23的内侧壁绕设有两个钢丝绳24,两个钢丝绳 24的一端均与绕线轮23固连,启动电机22带动绕线轮23转动,将缠绕的钢丝绳24放出,两个l型板2转动并互相靠近,使得水流从连个l型板2的内部向两侧流动,此时工作人员可正常通过,两个钢丝绳24的另一端分别贯穿两个卡槽12并与相邻卡板21固连,外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降尘机构3,降尘机构3能够形成水幕,对粉尘进行吸附和遮挡,之所以两边都设置有一组l型板2,是因为两边都有可能有工作人员通过,而如果只设置一处,部分工作人员需要穿过运输轨道,不够方便,也不够安全,外壳体1的两端均固连有固定架11,通过螺栓将固定架11与回风巷的两个侧壁进行固定,从而对设备进行固定安装,卡槽12的两内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滑轮121,钢丝绳24贯穿卡槽12时,与滑轮121的内侧壁接触,便于减小钢丝绳24与外壳体1之间的摩擦,减少磨损;
25.通过在外壳体1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两个l型板2,水流经过加压运输至主管37内部,并从多个圆孔371喷出,与弧形槽13的内部接触后喷溅下落形成水幕,电机22带动绕线轮23将钢丝绳24放出,相邻的两个l型板2转动并互相接触,对工作人员经过区域上方的水幕进行遮挡,而其他区域正常形成水幕,便于加强工作人员通过时对粉尘的防控,便于使用;
26.在工作时,当工作人员需要通过设备下方时,启动电机22带动绕线轮23转动,将缠绕的钢丝绳24放出,两个l型板2转动并互相靠近,对降尘机构3形成的水幕进行遮挡,使得水流从连个l型板2的内部向两侧流动,此时工作人员可正常通过,工作人员通过完毕后,电机22输出端反转带动绕线轮23对两个钢丝绳24进行缠绕,从而通过钢丝绳24与卡板21的连接拉动l型板2转动,将水幕漏出,之所以两边都设置有一组l型板2,是因为两边都有可能有工作人员通过,如此部分工作人员无需穿过运输轨道,既方便也更安全。
27.降尘机构3包括固连于外壳体1内底面的连接管31,连接管31的一端贯穿外壳体1并延伸至其外部,外壳体1的外部设置有水泵32,通过水泵32将水流泵至供水管33内部,水泵32的进水端固连有供水管33,供水管33与原设备的供水系统进行连接,水泵32的出水端与连接管31固连,连接管31的另一端连通有输水管35,外壳体1的底部对称固连有两个固定座36,两个固定座36的内侧壁固定套接有主管37,主管37的外侧壁上等距开设有多个圆孔371,外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两个弧形槽13,并通过输水管35流动至主管37内部,从主管37上的多个圆孔371喷出形成水柱,水柱与弧形槽13接触后喷溅下落,形成水幕,对粉尘进行吸附和遮挡。供水管33和输水管35的相邻端通过加压泵34进行连通,便于增大输水管35的水流压强,因为主管37开设有多个圆孔371,如果水流压强较小,使得一部分圆孔371喷出的水柱较细,使得防尘效果不佳。外壳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14,矩形槽14的两端之间固连
有辅管38,辅管38的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多个与其内部连通的雾化喷头381,辅管38与输水管35之间连通有支管39,使得输水管35内的一部分水通过支管39流入辅管38内部,并通过多个雾化喷头381喷出,形成雾气,辅助对粉尘进行遮挡吸附。辅管38为倾斜设置,使得多个雾化喷头381都倾斜设置,从而使其喷出的雾气先向上再下落,因为回风巷的顶部部分为弧形设置,长方体式的外壳体1与回风巷的顶壁之间留有缝隙,可以利用雾气进行遮挡,防止灰尘从缝隙顺畅通过;
28.在工作时,供水管33与原设备的供水系统进行连接,通过水泵32将水流泵至供水管33内部,并通过输水管35流动至主管37内部,从主管37上的多个圆孔371喷出形成水柱,水柱与弧形槽13接触后喷溅下落,形成水幕,对粉尘进行吸附和遮挡,输水管35内的一部分水通过支管39流入辅管38内部,并通过多个雾化喷头381喷出,形成雾气,辅助对粉尘进行遮挡吸附,多个雾化喷头381都倾斜设置,从而使其喷出的雾气先向上再下落,可以利用雾气对外壳体1与回风巷的顶壁之间进行遮挡,防止灰尘从缝隙顺畅通过。
2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0.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卡槽(12),所述外壳体(1)的两侧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两个l型板(2),所述l型板(2)的一侧固连有卡板(21),所述外壳体(1)的两端内侧壁均固连有电机(22),所述电机(22)的输出端固定套接有绕线轮(23),所述绕线轮(23)的内侧壁绕设有两个钢丝绳(24),两个所述钢丝绳 (24)的一端均与绕线轮(23)固连,两个所述钢丝绳(24)的另一端分别贯穿两个卡槽(12)并与相邻卡板(21)固连,所述外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降尘机构(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尘机构(3)包括固连于外壳体(1)内底面的连接管(31),所述连接管(31)的一端贯穿外壳体(1)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外壳体(1)的外部设置有水泵(32),所述水泵(32)的进水端固连有供水管(33),所述水泵(32)的出水端与连接管(31)固连,所述连接管(31)的另一端连通有输水管(35),所述外壳体(1)的底部对称固连有两个固定座(36),两个所述固定座(36)的内侧壁固定套接有主管(37),所述主管(37)的外侧壁上等距开设有多个圆孔(371),所述外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两个弧形槽(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33)和输水管(35)的相邻端通过加压泵(34)进行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14),所述矩形槽(14)的两端之间固连有辅管(38),所述辅管(38)的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多个与其内部连通的雾化喷头(381),所述辅管(38)与输水管(35)之间连通有支管(3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管(38)为倾斜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两端均固连有固定架(1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12)的两内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滑轮(12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降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降尘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卡槽,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两个L型板,所述L型板的一侧固连有卡板,所述外壳体的两端内侧壁均固连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套接有绕线轮。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外壳体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两个L型板,水流经过加压运输至主管内部,并从多个圆孔喷出,与弧形槽的内部接触后喷溅下落形成水幕,电机带动绕线轮将钢丝绳放出,相邻的两个L型板转动并互相接触,对工作人员经过区域上方的水幕进行遮挡,而其他区域正常形成水幕,便于加强工作人员通过时对粉尘的防控,便于使用。便于使用。便于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
史军良 高乾 孙云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史军良
技术研发日:
2022.08.16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