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禁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慧园区进出人脸识别用门禁装置。
背景技术:
2.智慧园区通常分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创意园区、科技园区、化工园区等,一般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规划建设的,现在的智慧园区重点是强调智慧化、数字化、节能化就是把现代的科技元素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所以也称之为智能园区。在进出智慧园区的时候一般需要通过闸机才能进入到智慧园区内,而通过闸机的过程中又需要通过闸机上的人脸识别机识别进出人员是否为智慧园区内的人。智慧园区利用闸机和人脸识别机来在防止闲杂人等随便出入。为了保证校园环境的安全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安全,因疫情的影响下现在会在门口安装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门禁,以检验进出门口的行人,但是,由于人脸识别机只具有人脸识别的功能,导致每次进出智慧园区时都需要分别进行人脸识别和体温测量,进出比较麻烦,同时,由于人脸识别机缺乏防护措施,导致人脸识别机在受到碰撞后容易损坏,从而影响了智慧园区对于人员的管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慧园区进出人脸识别用门禁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智慧园区进出人脸识别用门禁装置,包括闸机,
所述闸机上设有读卡区,且闸机的顶面设有
测温感应防护机构,所述测温感应防护机构包括防护箱、控制盒、电路板、电源
模块、控制模块、红外测距
传感器模块、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显示模块、声音输出模块、固定板、驱动电机、丝杆和连接块,所述防护箱固定连接在闸机的顶面,且固定板固定连接在防护箱的内部,所述丝杆通过前后两端的转动杆活动连接在固定板的顶面内,且驱动电机固定连接在固定板的后端,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在人脸识别机的背部,且连接块活动连接在丝杆上,所述控制盒固定连接在防护箱的顶面,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在控制盒的内部,且电源模块、控制模块、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显示模块和声音输出模块以集成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电路板的顶面上。
6.优选的,所述防护箱固定安装在闸机的顶面上,且防护箱的内部底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面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槽内壁两侧分别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凹槽的槽内两端还分别开设有转动孔。
7.优选的,所述丝杆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转动杆,且转动杆活动安装在转动孔中,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固定板的后端壁上,且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后端的转动杆固定安装在一起。
8.优选的,所述人脸识别机的后端壁上固定安装有l型的连接块,且连接块的前端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块通过螺纹孔与丝杆螺纹连接,且连接块的两侧侧壁上还分别固定安装有限位滑块,所述限位滑块活动安装在限位滑槽中。
9.优选的,所述控制盒固定安装在防护箱的顶面上,且控制盒的内部底面固定安装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顶面右侧固定安装有电源模块,且电路板的左边固定安装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前边固定安装有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且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的右边固定安装有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的右边固定安装有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且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的后边固定安装有声音输出模块。
10.优选的,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和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的传感器部位和显示模块的显示部位均嵌入安装在控制盒的前端壁中,且声音输出模块的输出部位嵌入安装在控制盒的右侧壁中。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测温感应防护机构,当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检测到人员靠近至闸机的第一段距离后,控制模块将驱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将通过转动杆带动丝杆旋转,丝杆旋转后人脸识别机将通过连接块移出至防护箱的外部以对进出人员进行识别,没有人靠近闸机时人脸识别机则位于防护箱中,可避免人脸识别机受到碰撞损坏,当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检测到人员靠近到闸机的第二段距离后,且进行人脸识别时,控制模块将控制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对人员的身体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测检后的信号分别通过显示模块和声音输出模块以数字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和播报出来,从而使人员在进出智慧园区时实现识别和体温检测一体化,且人员进出简单,并提高了智慧园区对人员的管理智能化程度。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测温感应防护机构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a处结构拆分示意图。
16.图中:1、闸机;2、读卡区;3、测温感应防护机构;4、人脸识别机;5、防护箱;6、控制盒;7、电路板;8、电源模块;9、控制模块;10、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1、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2、显示模块;13、声音输出模块;14、固定板;15、凹槽;16、限位滑槽;17、转动孔;18、驱动电机;19、丝杆;20、转动杆;21、连接块;22、螺纹孔;23、限位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18.如图1-图3所示,一种智慧园区进出人脸识别用门禁装置,包括闸机1,闸机1上设有读卡区2,且闸机1的顶面设有测温感应防护机构3,测温感应防护机构3包括防护箱5、控制盒6、电路板7、电源模块8、控制模块9、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显示模块12、声音输出模块13、固定板14、驱动电机18、丝杆19和连接块21,防护箱5固定连接在闸机1的顶面,且固定板14固定连接在防护箱5的内部,丝杆19通过前后两端的转动杆
20活动连接在固定板14的顶面内,且驱动电机18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4的后端,驱动电机18的输出端与转动杆20固定连接,连接块21固定连接在人脸识别机4的背部,且连接块21活动连接在丝杆19上,控制盒6固定连接在防护箱5的顶面,电路板7固定连接在控制盒6的内部,且电源模块8、控制模块9、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显示模块12和声音输出模块13以集成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电路板7的顶面上。
19.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通过测温感应防护机构3使得人脸识别机4在对人脸识别的时候可对进出人员实现体温检测操作,并在人脸识别机4不需要使用的时候对人脸识别机4进行防护,防护箱5固定安装在闸机1的顶面上,且防护箱5的内部底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板14,固定板14的顶面开设有凹槽15,且凹槽15的槽内壁两侧分别开设有限位滑槽16,凹槽15的槽内两端还分别开设有转动孔17,丝杆19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转动杆20,且转动杆20活动安装在转动孔17中,驱动电机18固定安装在固定板14的后端壁上,且驱动电机18的输出端与后端的转动杆20固定安装在一起,人脸识别机4的后端壁上固定安装有l型的连接块21,且连接块21的前端开设有螺纹孔22,连接块21通过螺纹孔22与丝杆19螺纹连接,且连接块21的两侧侧壁上还分别固定安装有限位滑块23,限位滑块23活动安装在限位滑槽16中,控制盒6固定安装在防护箱5的顶面上,且控制盒6的内部底面固定安装有电路板7,电路板7的顶面右侧固定安装有电源模块8,且电路板7的左边固定安装有控制模块9,控制模块9前边固定安装有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且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的右边固定安装有显示模块12,显示模块12的右边固定安装有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且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的后边固定安装有声音输出模块13,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和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的传感器部位和显示模块12的显示部位均嵌入安装在控制盒6的前端壁中,且声音输出模块13的输出部位嵌入安装在控制盒6的右侧壁中;
20.测温感应防护机构3配合上闸机1和人脸识别机4对于智慧园区的使用具体操作如下:当人员在进出智慧园区时,需要通过人脸识别机4在人脸识别无误后方可通过闸机1进出智慧园区,当人员走向闸机1并靠近控制盒6时,控制盒6中安装的电路板7上的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将实时检测人员与控制盒6之间的距离,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具有一对红外信号发射与接收二极管,利用的红外测距传感器ldm301发射出一束红外光,在照射到物体后形成一个反射的过程,反射到传感器后接收信号,然后利用ccd图像处理接收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的数据,经电路板7上的控制模块9后计算出物体的距离,而控制模块9在判断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检测的数据在预先设置的第一段距离数值范围内后,将控制防护箱5内固定板14后端安装的驱动电机18,驱动电机18将驱动输出端旋转,输出端将带动丝杆19两侧安装的转动杆20在固定板14上开设的转动孔17中转动,而转动杆20将带动丝杆19在固定板14顶面开设的凹槽15内旋转,当丝杆19在旋转后,因为人脸识别机4通过后端安装的连接块21上开设的螺纹孔22与丝杆19螺纹连接在一起,所以连接块21将顺着丝杆19在固定板14内移动,且连接块21两侧安装的限位滑块23将在限位滑槽16内滑动,而此时的人脸识别机4将从防护箱5的内部向前端移出,并移动至防护箱5的外部,以此让人员可通过人脸识别机4进行人脸识别,人员在靠近人脸识别机4并进行人脸识别时,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将此时检测到信号传递给控制模块9,控制模块9判断出这时的信号数值位于预设的第二段距离数值之间时,控制模块9将控制电路板7上的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而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将利用辐射原理来测量人体体温,人体的红外热辐射聚焦在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
的检测端后,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将辐射功率转换为电信号,控制模块9在接收到电信号的同时,将通过显示模块12将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温度为单位在显示模块12的显示屏上显示出来,与此同时,控制模块9在同一时间将电信号通过声音输出模块13转化为声音信号并通过声音输出模块13的喇叭将声音播报出来,其中的电路板7上的电源模块8是为了在接收外部电源后给电路板7上集尘的各个模块进行供电,当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检测到前方人员不再第一段和第二段后,控制模块9将再次启动驱动电机18,并让人脸识别机4进入到防护箱5,从而在人脸识别机4不需要使用时对人脸识别机4进行保护,避免人脸识别机4受到碰撞或是因外界因素出现损坏,同时,在方便人员进出智慧园区时,提高了智慧园区对人员的管理智能化程度。
21.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然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智慧园区进出人脸识别用门禁装置,包括闸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闸机(1)上设有读卡区(2),且闸机(1)的顶面设有测温感应防护机构(3),所述测温感应防护机构(3)包括防护箱(5)、控制盒(6)、电路板(7)、电源模块(8)、控制模块(9)、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显示模块(12)、声音输出模块(13)、固定板(14)、驱动电机(18)、丝杆(19)和连接块(21),所述防护箱(5)固定连接在闸机(1)的顶面,且固定板(14)固定连接在防护箱(5)的内部,所述丝杆(19)通过前后两端的转动杆(20)活动连接在固定板(14)的顶面内,且驱动电机(18)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4)的后端,所述驱动电机(18)的输出端与转动杆(20)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21)固定连接在人脸识别机(4)的背部,且连接块(21)活动连接在丝杆(19)上,所述控制盒(6)固定连接在防护箱(5)的顶面,所述电路板(7)固定连接在控制盒(6)的内部,且电源模块(8)、控制模块(9)、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显示模块(12)和声音输出模块(13)以集成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电路板(7)的顶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园区进出人脸识别用门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箱(5)固定安装在闸机(1)的顶面上,且防护箱(5)的内部底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板(14),所述固定板(14)的顶面开设有凹槽(15),且凹槽(15)的槽内壁两侧分别开设有限位滑槽(16),所述凹槽(15)的槽内两端还分别开设有转动孔(1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慧园区进出人脸识别用门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19)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转动杆(20),且转动杆(20)活动安装在转动孔(17)中,所述驱动电机(18)固定安装在固定板(14)的后端壁上,且驱动电机(18)的输出端与后端的转动杆(20)固定安装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慧园区进出人脸识别用门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机(4)的后端壁上固定安装有l型的连接块(21),且连接块(21)的前端开设有螺纹孔(22),所述连接块(21)通过螺纹孔(22)与丝杆(19)螺纹连接,且连接块(21)的两侧侧壁上还分别固定安装有限位滑块(23),所述限位滑块(23)活动安装在限位滑槽(16)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慧园区进出人脸识别用门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6)固定安装在防护箱(5)的顶面上,且控制盒(6)的内部底面固定安装有电路板(7),所述电路板(7)的顶面右侧固定安装有电源模块(8),且电路板(7)的左边固定安装有控制模块(9),所述控制模块(9)前边固定安装有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且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的右边固定安装有显示模块(12),所述显示模块(12)的右边固定安装有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且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的后边固定安装有声音输出模块(1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慧园区进出人脸识别用门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10)和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11)的传感器部位和显示模块(12)的显示部位均嵌入安装在控制盒(6)的前端壁中,且声音输出模块(13)的输出部位嵌入安装在控制盒(6)的右侧壁中。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慧园区进出人脸识别用门禁装置,属于门禁装置领域,包括闸机,闸机上设有读卡区,且闸机的顶面设有测温感应防护机构,设置的测温感应防护机构,没有人靠近闸机时人脸识别机则位于防护箱中,可避免人脸识别机受到碰撞损坏,当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检测到人员靠近到闸机的一定距离后,且进行人脸识别时,控制模块将控制红外测温传感器模块对人员的身体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测检后的信号分别通过显示模块和声音输出模块以数字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和播报出来,从而使人员在进出智慧园区时实现识别和体温检测一体化操作,且人员进出简单,并提高了智慧园区对人员的管理智能化程度。能化程度。能化程度。
技术研发人员:
吴芳 颜继雄 徐文楷 蒋小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州华工信元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1
技术公布日:
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