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2.3c电子产品愈渐小型化与轻薄化设计,在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内部经常会需要在不同的电路板之间作电性连接,由于电子装置的体积小,内部空间势必相对局促,因此电路板之间通常会利用板对板(board to board,简称btb)电连接器使彼此电性连接,达到较佳的空间利用率。
3.而现有市面上常见的板对板连接器,当
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组合需要比较大的电流时,两端的端部侧
端子结构与一般讯号端子相同,导致无法承受高安培数的电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一绝缘本体,包括一对侧壁及一对端壁,各所述侧壁及各所述端壁围成一对接空间;复数插头端子,设置于各所述侧壁;及一对第一
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界定一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第一焊接部、一由所述第一焊接部延伸并固定于所述侧壁的第一接触部及一由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端壁的第二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外露于所述侧壁外壁面,所述第二接触部外露于所述端壁外壁面,而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以反向位置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一对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界定一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第二焊接部及一由所述第二焊接部延伸并固定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同的所述侧壁的第三接触部;一绝缘座体,包括一对座体侧壁及一对座体端壁,各所述座体侧壁及各所述座体端壁围成一供所述绝缘本体的各所述侧壁及各所述端壁插设的插接空间,且所述绝缘座体位于所述插接空间内部设置一插设于所述对接空间的导柱,各所述座体侧壁朝所述插接空间界定一第一
插座内侧面及各所述座体端壁朝所述插接空间界定一第二插座内侧面;复数插座端子,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座体侧壁与所述导柱两侧边;一对第一插座电源端子,所述第一插座电源端子界定一位于所述绝缘座体底部的第一焊接部、一由所述第一焊接部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座体侧壁的第一接触部及一由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导柱的第二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外露于所述第一插座内侧面,而各所述第一插座电源端子以反向位置埋设于所述绝缘座体;及一对第二插座电源端子,各所述第二插座电源端子分别设置两端的所述座体端壁,所述第二插座电源端子界定一位于所述绝缘座体底部的第二焊接部及一由所述第二焊接部延伸并埋设固定于所述座体端壁的第三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会与所述第一插座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接触,同时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插座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三接触部相接触。
5.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三接触部为相对应位置。
b剖面结构示意图。同时参考图4、图5及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中插头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插头电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及插头电连接器的第二电源端子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为插头电连接器1及插座电连接器2的组合。插头电连接器1主要包括:绝缘本体10、插头端子11、第一电源端子12及第二电源端子13,其中绝缘本体10包括一对侧壁100及一对端壁102,各侧壁100及各端壁102围成一对接空间104,各插头端子11设置于各侧壁100。
27.一对第一电源端子12,界定有第一焊接部120、第一接触部122及第二接触部124,第一焊接部120位于绝缘本体10底部,第一接触部122由第一焊接部120延伸并固定于侧壁100,第二接触部124由第一接触部122延伸并固定于端壁102,而第一电源端子12以反向位置分别埋设于绝缘本体10,其中第一接触部122外露于侧壁100外壁面,第二接触部124外露于端壁102外壁面,且第一接触部122与第二接触部124为l型结构弯折。
28.一对第二电源端子13,界定有第二焊接部130及第三接触部132,第二焊接部130位于绝缘本体10底部,第三接触部132由第二焊接部130延伸并固定于与第二接触部124相同的侧壁100。
29.如上所述,第一接触部122、第二接触部124及第三接触部132的宽度分别大于插头端子11宽度,且第一电源端子12的第一接触部122与第二电源端子13的第三接触部132为相对应位置,另外,第一电源端子12的第二接触部124延伸一埋设固定于端壁102顶面的固定部126,再者,第一电源端子12的第二接触部124于外侧面设置一干涉结构1240。
30.一并请参阅图7、图8及图9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中插座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插座电连接器的第一插座电源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及插座电连接器的第二插座电源端子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板对板插座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2主要包括:绝缘座体20、复数插座端子21、一对第一插座电源端子22及一对第二插座电源端子23,绝缘座体20包括一对座体侧壁200及一对座体端壁202,各座体侧壁200及各座体端壁202围成一插接空间204,且绝缘座体20位于插接空间204内部设置一导柱206,各座体侧壁200朝插接空间204界定第一插座内侧面2000及各座体端壁202朝插接空间204界定第二插座内侧面2020。各插座端子21分别设置于各座体侧壁200与导柱206两侧边。
31.另外,第一插座电源端子22界定有第一焊接部220、第一接触部222及第二接触部224,其中第一焊接部220位于绝缘座体20底部,第一接触部222由第一焊接部220延伸并固定于座体侧壁200,第二接触部224由第一接触部222延伸并固定于导柱206,其中第一接触部222外露于第一插座内侧面2000,而各第一插座电源端子22以反向位置埋设于绝缘座体20。
32.再者,各第二插座电源端子23分别设置两端的座体端壁202,第二插座电源端子23界定第二焊接部230及第三接触部232,其中第二焊接部230位于绝缘座体20底部,第三接触部232由第二焊接部230延伸并埋设固定于座体端壁202。
33.更详细地说,第一接触部222、第二接触部224及第三接触部232宽大度于所述插座端子21宽度。
34.更详细地说,第二插座电源端子23的第三接触部232延伸的固定部2320供埋设固定于座体端壁202顶面。为增强固定强度,于固定部2320两端分别延伸埋设固定部2322,埋设固定部2322于座体端壁202形成时直接成形固定。
35.更详细地说,第一接触部222及第二接触部224之间以一弯折连接部226连接,使第一接触部222、第二接触部224及弯折连接部226连接为u型结构,使整体第一插座电源端子22在与绝缘座体20进行射出成形时得到更稳定的埋设固定效果。
36.由上述可知,插头电连接器1与插座电连接器2插接时,插头电连接器1的第一电源端子12的第二接触部124于外侧面设置一干涉结构1240会与插座电连接器2第二插座电源端子23的第三接触部232于外侧面设置一干涉结构2324相卡固,使结构产生结构性的干涉固定,以强化插设后的插拔力量以避免脱落。
37.另外,插头电连接器1的第一电源端子12的第一接触部122及第二接触部124会与插座电连接器2的第一插座电源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2、第二接触部224相接触,同时第二电源端子13的第三接触部132与第二插座电源端子23的第三接触部232相接触,因此不仅能保证电流输出稳定性,并满足超大电流传输,且元件产生热量小,用于快整充电等使用。
38.更详细地说,插头电连接器1的第一电源端子12搭配第二电源端子13与插座电连接器2的第一插座电源端子22及第二插座电源端子23可以依据需求将材质替换,选择大电流(3a至5a、3a至10a)或讯号源的传输专用的材质。另外,前述的第一焊接部120及第二焊接部130用以焊接于电路板上。
技术特征:
1.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一绝缘本体,包括一对侧壁及一对端壁,各所述侧壁及各所述端壁围成一对接空间;复数插头端子,设置于各所述侧壁;及一对第一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界定一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第一焊接部、一由所述第一焊接部延伸并固定于所述侧壁的第一接触部及一由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端壁的第二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外露于所述侧壁外壁面,所述第二接触部外露于所述端壁外壁面,而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以反向位置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一对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界定一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第二焊接部及一由所述第二焊接部延伸并固定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同的所述侧壁的第三接触部;一绝缘座体,包括一对座体侧壁及一对座体端壁,各所述座体侧壁及各所述座体端壁围成一供所述绝缘本体的各所述侧壁及各所述端壁插设的插接空间,且所述绝缘座体位于所述插接空间内部设置一插设于所述对接空间的导柱,各所述座体侧壁朝所述插接空间界定一第一插座内侧面及各所述座体端壁朝所述插接空间界定一第二插座内侧面;复数插座端子,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座体侧壁与所述导柱两侧边;一对第一插座电源端子,所述第一插座电源端子界定一位于所述绝缘座体底部的第一焊接部、一由所述第一焊接部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座体侧壁的第一接触部及一由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导柱的第二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外露于所述第一插座内侧面,而各所述第一插座电源端子以反向位置埋设于所述绝缘座体;及一对第二插座电源端子,各所述第二插座电源端子分别设置两端的所述座体端壁,所述第二插座电源端子界定一位于所述绝缘座体底部的第二焊接部及一由所述第二焊接部延伸并埋设固定于所述座体端壁的第三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会与所述第一插座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接触,同时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插座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三接触部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三接触部为相对应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延伸一埋设固定于所述端壁顶面的固定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于外侧面设置一干涉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为l型结构弯折。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座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三接触部延伸一埋设固定于所述座体端壁顶面的固定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两端分别延伸一埋入所述座体端壁的埋设固定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座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三接触部于外侧面设置一干涉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
二接触部之间以一弯折连接部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及所述弯折连接部连接为u型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中的板对板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复数插头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板对板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座体、复数插座端子、第一插座电源端子及第二插座电源端子,利用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结构与板对板插座电连接器的第一插座电源端子及第二插座电源端子相互组合时,能达到保证电流输出稳定性,并满足超大电流传输,且元件产生热量小,用于快整充电等使用。充电等使用。充电等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
蒙大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连展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1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