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
平台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属于tbm
结构领域,尤其涉及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
背景技术:
2.隧道掘进机(tbm)主要用于隧道施工工程,由于tbm整体尺寸大,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或者设备零部件检修安装过程中,都需要攀爬到掘进机的顶部进行高空
作业。现有的检修作业方式主要依靠安装在tbm侧面的简易
爬梯作为攀爬工具,而且在攀爬完成之后通常站立在爬梯进行高空作业,操作不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此工作平台能够快捷方便的安装在tbm端头部位,进而为tbm的零部件检修或者隧道内部高空作业提供作业平台,保证了隧道施工的正常进行,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
4.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它包括对称布置的底部平台框架,底部平台框架的顶部固定有底部平台结构;底部平台结构的顶部固定有外围设置有底部护栏;底部平台结构的底端固定有底部台阶结构;底部平台结构的顶部通过爬梯结构与顶部平台相连;顶部平台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凸起平台;底部平台结构和顶部平台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和tbm相连的连接座结构。
5.所述底部台阶结构包括底部台阶框架,底部台阶框架之间设置有底部台阶板,底部台阶板的外侧设置有侧挡板。
6.所述底部平台结构包括第一底部平台板,第一底部平台板的外侧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拼接固定有第二底部平台板,第一底部平台板的外边缘设置有折边挡板。
7.所述底部护栏的底端通过护栏底座固定在底部平台结构的第二底部平台板的顶端。
8.所述爬梯结构包括平行布置的爬梯杆,爬梯杆之间固定有爬梯横杆,爬梯杆的底端通过爬梯底座固定在底部平台结构的第二底部平台板的顶端。
9.所述连接座结构包括分别固定在底部平台结构和顶部平台侧壁上的连接板,连接板通过多个第二螺栓与固定在tbm上的固定座固定相连。
10.所述顶部平台的外围设置有顶部护栏。
11.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此工作平台能够快捷方便的安装在tbm端头部位,进而为tbm的零部件检修或者隧道内部高空作业提供作业平台,保证了隧道施工的正常进行,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
13.2、通过上述的底部台阶结构便于作业人员登上底部平台结构,进而在底部平台结构上进行相应的作业。
14.3、通过上述的底部平台结构能够方便作业人员站立在第一底部平台板和第二底部平台板上进行相应的作业。
15.4、通过上述的底部护栏能够用于对底部平台结构进行防护,进而对其上的作业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保证作业的安全性。
16.5、通过上述的爬梯结构能够方便作业人员从底部平台结构爬上到顶部平台,方便了作业位置的改变,便于作业人员爬高,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
17.6、通过上述的连接座结构能够用于将整个平台与tbm快速可靠的连接,进而保证了其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tbm上安装的主视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tbm上安装的侧视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三维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b局部视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局部视图。
25.图中:底部台阶结构1、底部平台框架2、底部平台结构3、底部护栏4、爬梯结构5、顶部平台6、顶部护栏7、凸起平台8、隧道9、tbm10、连接板11、固定座12、第二螺栓13;
26.底部台阶框架101、底部台阶板102、侧挡板103;
27.折边挡板301、第一底部平台板302、第二底部平台板303、第一螺栓304、第一螺母305;
28.爬梯底座501、爬梯杆502、爬梯横杆503。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30.参见图1-6,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它包括对称布置的底部平台框架2,底部平台框架2的顶部固定有底部平台结构3;底部平台结构3的顶部固定有外围设置有底部护栏4;底部平台结构3的底端固定有底部台阶结构1;底部平台结构3的顶部通过爬梯结构5与顶部平台6相连;顶部平台6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凸起平台8;底部平台结构3和顶部平台6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和tbm相连的连接座结构。此工作平台能够快捷方便的安装在tbm端头部位,进而为tbm的零部件检修或者隧道内部高空作业提供作业平台,保证了隧道施工的正常进行,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具体安装过程中,通过将整个工作平台通过连接座结构与tbm固定相连,当需要对tbm进行检修时,作业人员能够通过底部台阶结构1和爬梯结构5登上tbm的顶部,进而对tbm进行检修以及隧道内部的施工作业,进而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1.进一步的,所述底部台阶结构1包括底部台阶框架101,底部台阶框架101之间设置有底部台阶板102,底部台阶板102的外侧设置有侧挡板103。通过上述的底部台阶结构1便于作业人员登上底部平台结构3,进而在底部平台结构3上进行相应的作业。
32.进一步的,所述底部平台结构3包括第一底部平台板302,第一底部平台板302的外侧通过第一螺栓304和第一螺母305拼接固定有第二底部平台板303,第一底部平台板302的
外边缘设置有折边挡板301。通过上述的底部平台结构3能够方便作业人员站立在第一底部平台板302和第二底部平台板303上进行相应的作业。
33.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护栏4的底端通过护栏底座401固定在底部平台结构3的第二底部平台板303的顶端。通过上述的底部护栏4能够用于对底部平台结构3进行防护,进而对其上的作业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保证作业的安全性。
34.进一步的,所述爬梯结构5包括平行布置的爬梯杆502,爬梯杆502之间固定有爬梯横杆503,爬梯杆502的底端通过爬梯底座501固定在底部平台结构3的第二底部平台板303的顶端。通过上述的爬梯结构5能够方便作业人员从底部平台结构3爬上到顶部平台6,方便了作业位置的改变,便于作业人员爬高,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
3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结构包括分别固定在底部平台结构3和顶部平台6侧壁上的连接板11,连接板11通过多个第二螺栓13与固定在tbm上的固定座12固定相连。通过上述的连接座结构能够用于将整个平台与tbm快速可靠的连接,进而保证了其连接的可靠性。
36.进一步的,所述顶部平台6的外围设置有顶部护栏7。通过上述的顶部护栏7能够用于对顶部平台6和凸起平台8进行防护,进而保证作业人员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38.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首先通过螺栓组件将整个平台与tbm上的固定座12固定相连,然后,作业人员通过位于底部的底部台阶结构1上到底部平台结构3上,当底部需要作业时,只需要在底部平台结构3上进行作业就可;当需要高处作业时,通过爬梯结构5攀爬到顶部平台6,然后在顶部平台6上进行高空作业,最终保证作业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
1.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对称布置的底部平台框架(2),底部平台框架(2)的顶部固定有底部平台结构(3);底部平台结构(3)的顶部固定有外围设置有底部护栏(4);底部平台结构(3)的底端固定有底部台阶结构(1);底部平台结构(3)的顶部通过爬梯结构(5)与顶部平台(6)相连;顶部平台(6)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凸起平台(8);底部平台结构(3)和顶部平台(6)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和tbm相连的连接座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台阶结构(1)包括底部台阶框架(101),底部台阶框架(101)之间设置有底部台阶板(102),底部台阶板(102)的外侧设置有侧挡板(1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平台结构(3)包括第一底部平台板(302),第一底部平台板(302)的外侧通过第一螺栓(304)和第一螺母(305)拼接固定有第二底部平台板(303),第一底部平台板(302)的外边缘设置有折边挡板(3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护栏(4)的底端通过护栏底座(401)固定在底部平台结构(3)的第二底部平台板(303)的顶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爬梯结构(5)包括平行布置的爬梯杆(502),爬梯杆(502)之间固定有爬梯横杆(503),爬梯杆(502)的底端通过爬梯底座(501)固定在底部平台结构(3)的第二底部平台板(303)的顶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结构包括分别固定在底部平台结构(3)和顶部平台(6)侧壁上的连接板(11),连接板(11)通过多个第二螺栓(13)与固定在tbm上的固定座(12)固定相连。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平台(6)的外围设置有顶部护栏(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搭载于TBM端头的便拆卸式工作平台,它包括对称布置的底部平台框架,底部平台框架的顶部固定有底部平台结构;底部平台结构的顶部固定有外围设置有底部护栏;底部平台结构的底端固定有底部台阶结构;底部平台结构的顶部通过爬梯结构与顶部平台相连;顶部平台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凸起平台;底部平台结构和顶部平台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和TBM相连的连接座结构。此工作平台能够快捷方便的安装在TBM端头部位,进而为TBM的零部件检修或者隧道内部高空作业提供作业平台,保证了隧道施工的正常进行,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
戴龙才 黎楚庭 杨瑞洺 江泽果 邱小明 王士发 肖若 陆慧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07
技术公布日:
2022/11/17